内蒙古鄂尔多斯,为一名叫远山正瑛的日本人,塑雕像,建纪念馆

提起库布其沙漠,想必许多人的印象中是漫天黄沙,贫瘠荒凉的沙漠之地。然而就在沙漠的腹地有一个地方,绿树成荫,牛羊成群,果蔬满地,还是国家级的农业生态旅游示范基地,一派生机盎然的景象,令人难以想象。这块地方就是恩格贝,这里30多年前也是荒漠覆盖之地,风沙肆虐,难见绿色的不毛之地。有如今的变化得益于一位被誉为日本“沙漠之父”的日本友人——远山正瑛。

远山正瑛,1907出生于日本山梨县,毕业于京都大学农学系,曾任鸟取大学农学系教授,日本沙漠实践协会会长、日本著名治沙专家、被誉为“沙漠之父”。他20世纪80年代来到恩格贝种树,每天在恩格贝工作10小时,在他的影响下,日本7300多名志愿者来恩格贝种树,种下树木300万株,染绿库布其黄沙4多万亩。2004年2月27日,远山正瑛去世,享年97岁。

恩格贝,正是因为他的到来成了库布其沙漠中的奇迹,他带来的不仅仅是治沙的决心与坚持,更是治沙技术的探究和数以万计志愿者的关注。在这样一个荒芜的地方,创造出治沙的奇迹,收获治沙的成果实属不易。在沙漠中想要种活一棵树,本身难度就大,可30年前这里没有电,也没有水,栽种树木可谓是难上加难。即便是在这样的情况下,远山正瑛没有退缩,一个人坚持踏足在这生命的废墟之中。

在这样艰难的条件下,他却立志发愿改变沙海变沃土的宏愿。在众多不理解的声音中,他说:“中国对日本有恩,日本却恩将仇报,而中国在战后不计前嫌抚养了那么多日本遗孤,我要替日本赎罪,向中国感恩。”从此他穿越两国之间与沙漠整整奋战了十几年。

铁锹、雨靴、遮阳帽、工作服是他的日常行头,常常背着工具包在沙漠中每天工作10个小时。 为了治理沙漠,他将日本的几处房子卖掉,又在日本国内不断发起募捐并在电视台发表演讲号召:“每周省下一顿午餐钱,支援中国多栽一棵树。” 在他的影响下,他的子女也来了,还有越来越多的日本志愿者也不断加入其中。 其中一位当年的日本老兵愧疚地说:“当年来时我扛着刀枪,现在我来时扛着树苗。我的心在颤抖,我栽下一棵棵树苗,就是栽下一份份忏悔。”

据统计,十几年间有24支协助队7000多名日本友人参加了恩格贝沙漠义务植树,他们自己买工具、树苗,捐献人民币200余万。 截止1995年,恩格贝已有100万棵白杨树挺立在了沙漠之中,茁壮成长。

他十年如一日,坚守在恩格贝的治沙一线。14年来,他每年在恩格贝都要住上大半年,吃穿简朴,为得就是沙海变沃土的宏愿。一个个沙坑、一担担粪土、一棵棵树苗、一桶桶清水,他肩挑手扛,一步一个脚印,一直坚持到他生命结束,一共种成了300万棵树,覆盖了十万亩恩格贝的沙地。将恩格贝极端恶劣的沙漠环境变成了塞北绿洲。

从中国到日本,他治沙的脚步从未停息,他实现了当初立下的宏愿,感动了中国人,得到了人们的尊重和肯定。去世后,他一半的骨灰,按照他个人的意愿撒在了恩格贝这片土地上,永远地守护着他亲手治理的沙漠与土地。并为其建造了纪念馆,塑造了一尊绿色使者的铜像,铜像的基座上写着这样一段话:

“远山先生视治沙为通向世界和平之路,虽九十高龄,仍孜孜以求,矢志不渝,其情可佩,其志可鉴,其功可彰。”

展开阅读全文

页面更新:2024-05-20

标签:山梨   鄂尔多斯   宏愿   树苗   铜像   沃土   内蒙古   日本人   日本   黄沙   纪念馆   雕像   中国   沙漠   地方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71396.com 闽ICP备11008920号-4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903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