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安石变法为国为民,为何最后却以失败告终

如果您喜欢这篇作品,欢迎点击右上方“关注”。感谢您的鼓励与支持,希望能给您带来舒适的阅读体验。


北宋初期的经济十分繁荣,财政收入高,对外贸易畅通,商业发达,呈现欣欣向荣的气象。

但是,在繁荣的经济之下,存在着“三冗”问题,即冗官—官员设置过多,办事效率低下;冗兵—军队人数庞大,俸禄支出数目大;冗费—大兴土木,无用的财政开支过多。

三冗问题的影响下,随着时间的推移,随之而来的是“积贫”、“积弱”的局面以及尖锐的社会矛盾。

为了有效解决“冗官”、“冗兵”“冗费”的三冗问题,缓解“积贫”、“积弱”的社会局面,到北宋的神宗朝,宋神宗赵顼继位后,启用王安石为相,并设立了主持变法的机构。

于熙宁元年开始,有王安石主持进行变法,史称“王安石变法”,由于此次变法开始于熙宁元年,又称作“熙宁变法”。

王安石变法一定程度上达到了富国强兵、培养人才的变法初衷,改变了北宋时机“积贫”、“积弱”的现状。

但是由于王安石个人的性格问题、变法中所采取的措施与当时的社会现状适应性不高、变法集团内部人员的态度分歧等问题,王安石变法最终于失败告终。

一、王安石本人性格执拗导致变法失败

王安石少时便聪慧异常,喜欢读书,出自他手的文章论述极有见地,且能切中事实要害。

小时候到一家面馆吃面,店家的师傅专门为他做了一碗面,碗里的面特别满,几乎要溢出来。

师傅告诉他若能一滴不漏地将面端走,便不受他的钱。

王安石灵机一动,想到一个办法。他用筷子将面夹起,碗里的汤便只剩下半碗了,他一滴不漏地端走了。在场的人都夸他聪慧异常。

少时的王安石聪慧,无论是人还是文章,到哪都能得到人们的赞许。

因此,造成了王安石在性格上比较固执己见,且较为执拗,听不进不同的意见,一味地坚持自己的看法,即使是错的却也不悔改。

在变法推行期间,有些对变法有着意见分歧的官员上书神宗弹劾变法。

被王安石知道了,便将不同意变法的人贬逐出京,而同意自己变法的人则可以升官,与党同伐异并无二致。

王安石好大喜功,所推行的变法措施不乏有些超前,与当时社会并不相适应的措施。

有些措施也因损害了百姓的利益,遭到了百姓们的强烈反对。

而对于百姓反对的声音,王安石则对神宗说“民言不可畏”,意思就是百姓的言论不足畏惧,变法中不用参考百姓的声音,将百姓的需求视若罔闻。

水可载舟,亦可覆舟,无论是统治阶级的巩固统治,还是变法政策的提出,还是变法政策的推行,都应当以民为本,将民生放在首位,推行有益于百姓、有益于民生的措施。

失去了民心,缺少了百姓的支持,变法则会变得步履维艰,阻力重重,实则注定了变法难以实施,以及最后结局的失败。

熙宁九年,王安石看到了变法的难以推行,明白自身的政治抱负以及变法主张难以实施。

再加上其独生子因病而死,王安石十分悲痛,从此一蹶不振,也对继续实行变法失去了信心,便在失子又失意的状况下,辞去了相位,从此不再参与国事。

由于两次对西夏战争的失败,王安石与神宗元丰八年忧愤而死。

二、王安石变法本身弊端导致变法失败

王安石变法与当时的社会相脱节,变法具有一定的超前性,与当时的社会状况并不向适应。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上层建筑反作用于经济基础。

经济基础的状况对改革措施的制定,和之后改革的成效及成败至关重要。而封建主义的政治制度也对改革有一定的影响。

北宋时期处于封建社会,其经济基础是小农经济,王安石变法的经济内容虽然促进了商品经济的发展,但是在小农经济这一现实的经济基础上具有一定的超前性。

而且北宋时期是封建主义中央集权的社会,封建主义下的政治制度、中央集权下的权力机构的设置和权力的运行机制,也对变法中的经济措施起到了一定的阻碍。

王安石变法措施中的市易法,由政府收购在一定时期不易销售出去的货物,待到此种货物紧缺的时候,再将货物卖出。

这一措施有利于稳定市场,稳定物价,也有利于保持货物的供求稳定。但是,市易法的推行,极大程度上限制了商人对商品的垄断。

破坏了大商人的利益,激化了大商人与政府、与官员之间的矛盾,遭到了大商人及保守派的强烈反对。

方田均税法要求重新丈量土地,并将土地由好至坏分为5个等级,将地主及农民手中所有的土地登记在册,按照土地的好坏制定赋税方式。

由于一些大地主手中存在着未上报的私藏土地,此项措施的推行,使得大地主手中的土地重新被记录在册。

缴纳应有赋税,损害了大地主阶级的利益,遭到了大地主的激烈反对。

而且,丈量土地需要耗费巨大的人力物力,步骤繁琐,因此,方田均税法仅仅在华北平原和关中盆地推行,此后不久便废纸了。

保甲法要求反家里有两个以上男丁者,出一个男丁作为保丁,在农事时节进行农业生产,农闲时期需将保丁集中起来,统一管理、统一训练,练习武艺。

由此一来,便可在农闲时期控制农民男丁。

而此政策的推行,反而更加剧了政府官员与农民阶级的矛盾,广大农民对保甲法所推行的保甲政策极为不满,变法也在一定程度上失去了农民的支持。

王安石变法看似增加了财政收入,实则许多措施具有敛财的性质。

王安石变法中所推行的经济措施,青苗法、均税法、方田均税法,都对缴纳赋税的政策做出了详细的要求。

无论是对大地主阶级,还是对当时排在社会底层的商人阶级,亦或是对农民阶级,都有交税要求。

因而,将王安石变法将北宋时期的整个社会阶层都当作了“取财”的对象,对他们都进行了不同程度的剥削。

王安石变法同时触动了统治阶层的北宋大官僚、大贵族阶级的既得利益,变法派的政策实施遭到了保守派了反对。

因为变法也触动了农民阶级的利益,得不到农民阶级的支持,因此,王安石变法的措施难以推行下去,最后一失败告终。

三、变法集团的内部分歧导致变法失败

王安石在推行变法的过程中,任用了吕惠卿、曾布、吕嘉问、蔡京、李定、邓绾、薛向等个人品德存在瑕疵的人为改革的推行者,其中有些人更是被视为小人。

以王安石为代表的变法派只看重死的法制,以条条框框的规矩为主,而忽视了变法派人员的个人品德是否得到了世人的认可。

由此一来,本应是在政策的制定是否合理层面的讨论,则变成了变法派的到的问题,偏离的变法的讨论初衷。

特别是在与保守派争论之时,相较于保守派的人员,变法派处在劣势低位。

对于王安石所提出的变法措施,宋神宗与王安石也存在着诸多的意见分歧。

特别是在王安石二次拜相之后,宋神宗对于王安石的态度有了明显的变化,而对于他所提出的变法措施的态度常常是“意颇厌之,多事不从”,并不极力推行王安石所提出的主张。

缺少了宋神宗这位最高统治者的支持,王安石想要推行自己的变法措施及变法主张,更是艰难了许多。

王安石变法不仅因为变法派集团的内部矛盾产生了阻力,还受到了保守派大臣的强留反对。欧阳修、韩琦、富弼、王彦博、司马光、苏轼等保守派大臣强烈反对变法。

这些经大臣历了北宋仁宗时期庆历新政的失败,深知改革的利弊,对变法更为谨慎。

而且这些大臣都是来自仁宗朝的老臣,在朝中颇有威望,他们的反对,对于变法是否能够继续推行、应道怎样推行有着极为重要的影响。

神宗去世后由其子赵煦继位,高太后垂帘听政,将王安石变法中除了科举制度和教育方面的改革,其他的改革全部废除。

王安石变法虽然是以失败而告终,但是,王安石变法使得北宋时期的社会状况得到了改变。

积弱的局面得到了一定程度的改善,军队的战斗力有所提高,国力有所增强,维护了封建统治秩序和社会安定。

结语:

王安石变法的失败告诉我们,改革要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立足当下,顺应历史潮流,更应兼顾眼前利益与长远利益。

同时,通过王安石的个人经历,可见听取不同意见的重要性。在生活中我们应善于与人交流,善于听取不同意见,而不可性格执拗、固执己见,发现自己的方式方法存在问题时应及时更正,根据实际情况作出相应的改变。

参考文献:《宋史》《王安石传》

展开阅读全文

页面更新:2024-02-28

标签:神宗   为国为民   保守派   北宋   阶级   时期   措施   农民   百姓   政策   社会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71396.com 闽ICP备11008920号-4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903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