隋炀帝杨广在杨勇已经封太子多年后,是怎样翻盘的?

隋文帝的嫡长子杨勇在开皇元年(581)就被立为太子,一直接受严格的政治训练,他的政治表现也不乏精彩之处。


在杨坚刚刚矫诏辅政之时,他替老爸镇守洛阳;杨坚篡位前夕,杨勇又回到京师,统领禁军,为父亲保驾护航,为杨坚建立隋朝立下汗马功劳;在隋朝初年,杨勇劝谏父亲,不要把北齐的遗民发配到遥远的北方边境去,以维护国家的安定团结。


就是这样一个人,史书里提到杨勇时说他:特别爱学习,通晓辞赋,性格宽仁厚道,为人率直任情,不美化掩饰自己。符合人们对太子的一般期待,他本来应该顺利接班。不知是“太子”这个位置太敏感,还是皇帝的要求太高,令人遗憾的是,随着时间的推移,杨勇似乎越来越不入父皇母后的法眼,他的太子之位也随之摇摇欲坠。这究竟是怎么回事?


分析起来有三个原因:失宠于父母,被杨广、杨素算计,没有政治帮手。


失宠于父


杨坚节俭,当了皇帝以后,还是每天只吃一个荤菜,衣服也不舍得置办。而杨勇是一个在蜜罐里长大的人,国家富裕、国库里绢帛都多得没地方放,杨勇在这种环境里成长,自然对生活的品质要求高出爸爸许多,开始向往精致的生活。


有一次,他想用金银来装饰一副铠甲,被隋文帝知道后教育了一通。杨坚觉得这样做太不节俭了。


隋文帝多疑。按照古代的礼仪,冬至是一个非常重要的节日,冬至那天,文武百官都要朝贺皇帝。太子是储君,百官在朝拜完皇帝之后还要去东宫觐见太子。一年冬至的时候,百官又按照惯例,去给太子朝贺,杨勇也相当排场,让乐队演奏迎宾曲,自己则身穿礼服,大模大样地接受百官罗拜。


本来,杨勇这样做也是南北朝的惯例,而且恐怕往年都是这样搞的,但是这一年,不知怎的触怒了隋文帝。隋文帝说,我还没有这么摆谱,你到比我更像皇帝,以后不许这样做了。隋文帝猜忌,因为他的皇位是篡位得来的,看太子丝毫不懂得谦虚谨慎,排场比自己还足,他的猜忌心一下子就膨胀起来,更加看不惯杨勇了。


因此,杨勇因为不够艰苦朴素,不够谦虚谨慎,失宠于父。


失爱于母。


杨勇失爱于母,主要问题是生活作风不够检点,不能坚守一夫一妻制。杨勇不喜欢父母给他娶的媳妇,却喜欢一个手艺人的女儿云姑娘,还和人家生了好几个孩子。杨勇的这种行径按照古代的一般标准来看并不出格,但是,可把他的母亲独孤皇后给得罪透了。因为孤独皇后是坚持一夫一妻制,她在结婚的时候就让丈夫杨坚立下誓言,终生只有她一个妻子。


太子杨勇居然敢无视母亲的训诫,冷落母亲选中的原配夫人,宠幸一个在外面认识的下等人,与他们皇室贵族的身份不匹配,当然让她非常恼火。就这样,杨勇不仅得罪了父皇,还得罪了母后。


总结一下,杨勇的问题到底出在哪里?杨勇真正的问题出在他的性格上。《隋书》写得非常清楚,就是“率意任情,无矫饰之行”,非常任性,随心所欲,不喜欢伪装。明知道自己的有些做法不符合皇帝、皇后的期待,依旧我行我素。


而隋文帝夫妇的性格严肃、刻板、苛刻。责己严,责人更严。在这样一对夫妇面前,任性简直就是犯罪。杨勇有这样的性格,确实不太适合给隋文帝夫妇当太子,失宠当然也就在所难免了。


太子失宠,对一个国家来说不是好事,但是却被一个人敏感地捕捉到了。这个人就是具有七窍玲珑心的二皇子杨广。


杨广得宠


二皇子杨广两征江南,北破突厥,在王子里表现相当突出。事实上,杨广不光功劳大,名声也挺好。他俭朴爱人,能礼遇不如自己的人。有一次,杨广带领士兵出去围猎,忽然天降大雨,手下赶紧拿来雨衣,请杨广穿。没想到,杨广却说,将士们都还在淋雨,我怎么能独自穿雨衣呢!这样的仁义之举马上在将士中传遍了。就从这样一件小事中,也可以反映出,杨广的政治素质还是相当不错的。


人有功绩,欲望自然也随之增长,但是,按照中国古代嫡长子继承制的原则,作为二儿子的杨广本事再大也没有接班的希望,这让他相当无奈。可是现在,眼看哥哥杨勇不讨父母喜欢,杨广觉得自己的机会来了。


于是,吸取哥哥的教训,杨广为了取悦父母,做了三方面的事情。


一是,艰苦朴素,把自己家里弄得很朴素,屋子里所有的乐器的弦都给它弄断,落一层灰也不让擦。好等隋文帝来检查,制造一种清心寡欲的现象。果然,隋文帝见到没有一点装饰的屋子,心里乐开了花。


二是,一夫一妻。为了讨好老妈,杨广把晋王府里年轻漂亮的侍女都藏起来,不让她们在人前曝光,就留下几个又老又丑的在外面活动,任谁看了都说,别看晋王年轻,却不好色。仅仅不好色还不够,独孤皇后还特别要求夫妇之间的忠贞。这一点,杨广更是没有问题,天天和自己的王妃萧氏大秀恩爱。人前人后一副模范夫妻的样子,晋王的两个儿子都是萧氏所生,简直是隋文帝和独孤皇后的翻版,独孤皇后看了当然喜欢。


三是,谦虚谨慎。隋文帝不是讨厌杨勇妄自尊,大乱出风头吗?杨广就反其道而行之,刻意低调。每次只要隋文帝或者独孤皇后派人到杨广府上,无论此人身份高低,年龄大小,杨广和萧妃必定热情接待:老早就站在门口恭迎、奉上美味佳肴,让客人吃好喝好、临走的时候再送上一份厚礼。


孤独皇后派出的婢女每次到晋王府来,萧妃都跟她们同吃同住,一点架子也没有。这让隋文帝夫妇也相当感动,这孩子对我们的奴仆都这么尊重,正说明我们在他的心目中地位高啊!


因为有这三条优点,再加上不俗的功业,杨广在父皇母后心中的地位直线上升。


这时候,杨勇失宠的元妃得了急病,两天后就死了。史书上记载,她得了心脏病,这种病发作快、死亡率高。但因为有元妃失宠在先,孤独皇后不免怀疑元妃是被杨勇毒死的,认为杨勇毒死元妃要为喜欢的那个女人腾地方。这可是大大的不孝顺,触犯了孤独皇后的道德底线了。一是不恪守一夫一妻制,二是不孝顺、不尊重母亲,让孤独皇后很生气。


在隋朝,尤其推崇以孝治天下。而孤独皇后觉得自己的儿子都没做好,不是给自己打脸吗?更重要的是,是否孝顺母亲不光是感情问题,还涉及是否尊重母亲的权威问题。权力可是隋文帝夫妻,当然也是任何一个皇帝最敏感的问题,现在太子居然敢触动这根红线,那他在父母心目中的形象自然直线下降。


两个儿子的形象一升一降,意味着什么呢?


隋炀帝动念


正好这一年,隋炀帝接见了术士韦鼎。此人在北周时期预言过隋文帝要当皇帝,所以,隋文帝对他相当信任。隋文帝奇怪地问他,我的这些儿子,你看谁来接班?而韦鼎观言察色,回答更绝:皇帝皇后喜欢谁当然就是谁,我也不敢预言。


皇帝差矣,太子不早就立了的吗?不是太子继位还能有谁?他这样问出来,不是明明白白告诉别人隋文帝对太子动摇了。不是给杨广机会吗?


但是太子杨勇也不是能说废就废的。虎视眈眈的杨广,接下来会怎么办?


杨广结盟


太子杨勇任性,而晋王杨广脑筋灵活,善于表现,隋文帝和独孤皇后不由自主地倒向杨广,同时流露出一点更换太子的意思,这让杨广觉得机会来了。但是,他也知道,废立太子可是一件大事,绝不是仅凭父母的感情倾向就能解决的问题。要想撼动太子的地位,必须有强大的势力支持才行。


什么样的支持才管用?既然改立太子既关系到家庭的前途,又关系到国家的命运,那么,来自这两方面的支持就都不可或缺。一定要这两方面都有人给自己说话才行。


在家庭内部,杨广把突破口选在了母亲独孤皇后身上。因为独孤皇后不但是六宫之主,而且在政治上对隋文帝影响非常大。这样看来,杨广想要在独孤皇后这里打开突破口,问题是,要怎样打开这个突破口?杨广是聪明人,他知道,面对独孤皇后这样睿智的女人,玩智谋是不行的,要想打动她,只能靠母子亲情。


在元妃死后不久,杨广要从大兴到扬州去上任,临行前进宫去跟母亲辞行。一见到独孤皇后,他就扑倒在地说:我假期结束了,该回去工作了。一想到又要有好长的时间不能看到您慈祥的面容,我心里就难受啊。说罢就呜呜地哭了起来,孤独皇后也被感动得流下眼泪:"你到那么远的地方去赴任,我如今又老了,咱们母子隔得那么远,我也舍不得离开你啊!"


杨广一看气氛营造得差不多了,就说:我之所以这么伤心,除了舍不得离开母亲外,还有一个原因,我不知怎的得罪太子了,他每次见到我好像要把我吃掉一样。我真怕他在父皇面前给我进谗言或者是派人给我下毒。所以我忧心忡忡怕再也见不到您了。


杨广的一番话,触动了孤独皇后,她本来就怀疑元妃是太子下毒死的,这下更确认无误了。她说:不想让杨勇当太子,不想让杨广他们对着杨勇和云姑娘生的一群孩子低贱的血统称臣,因为一想到这些,心里就不知道有多痛苦。说完搂着杨广也哭了起来。


这样一来,杨广知道,自己的目的已经达到了,现在母亲的心是完全在他这边的了,有母亲盯着,后宫这边他就不用操心了。那么朝堂那一边,他该找谁来助他一臂之力呢?


杨素加盟


到隋朝开皇九年(589)的时候,在朝廷里说话管用的有两个人,一个是高颎,另一个是杨素。


分析一下谁能支持杨广?


高颎,不太可能,因为高颎为人方正,不太可能参与这样的宫廷阴谋;再者他为人方正,不太可能参与这样的宫廷阴谋;第三,高颎的儿子娶了太子杨勇的女儿,和太子是亲家,不可能不帮杨勇说话。而杨素,还是很有可能的:第一,杨素为人才大于德,好做奇事,好建奇功,这样的人原则性不强,敢于冒险。第二,跟高颎相比,杨素在政治上还有上升空间,所以,可以用权力来诱惑他。所以,杨广选定了杨素作为利益共同体。


至于杨广是怎样把杨素钓到手的,咱就不细说了。对于杨素来说,帮杨广就等于帮自己。杨素听说孤独皇后也是站在杨勇这一边的,就利用杨坚让他进宫侍宴的机会,成功地试探到了孤独皇后的态度,还得到了她的支持。为了将太子拉下马,孤独皇后给了杨素一大笔经费。


这样倒太子、挺晋王的集团正式形成,并且开始分头活动。


皇后往太子府安排眼线、监视太子的动静,向皇帝加油添醋地汇报太子的不堪;杨素则在朝廷里说太子的坏话,鼓动所有官员写的检举信,深挖太子在工作方面的失误。而与此形成鲜明对比的是,杨广则被各方面夸成一朵花。两相对比,隋炀帝不能不动心。


宫廷和朝廷都掀起了反太子浪潮,太子吓坏了。这时候,人的心智往往不够用。他不是检讨自己的行为来改变父母的印象,而是找了一个术士来作法。术士吓唬他,太子有被废成庶人的征兆,破解之法就是打扮成庶人的样子,提前过过庶人的苦日子,有可能把灾难躲过去。于是太子真的这样做了,盖了几间破草房,穿着破烂住里面。其实他这样的做法正中杨素他们下怀,他犯了大忌了,这是搞厌胜(巫术),是宫廷里最忌讳的事了。


隋炀帝派杨素去调查,杨素想了一个计策,没按时到太子府,估计杨勇已经等得火冒乱冒的时候,才姗姗来迟。在敌人的阴谋诡计面前,杨勇败下阵来,他的答辩过程非常失败,说话没有逻辑,脸色也不好看,对着杨素乱叫乱嚷,态度非常差。自然而然,太子的样子汇报到隋炀帝那里,根本不用添油加醋就知道有多糟糕。


隋文帝听了杨素的报告后,为了防太子对自己做出什么不利的事,把太子的侍卫撤了,加强了自己防卫。父子之间的矛盾达到空前白日化。


唯一的靠山高颎


对太子来说,失宠于父母,兄弟虎视眈眈,权臣推波助澜,他太难了,他难道没有人挺他吗?有的,这就是高颎。高颎作为宰相,为隋朝的建立和发展立下汗马功劳,深得隋文帝和独孤皇后的信任。当隋文帝拿废太子这件事去问他的时候,高颎一口否决了。


从公的角度来说,作为一个有经验、有操守的政治家,高颎深知废长立幼可能引发严重的政治斗争,轻则造成政局不稳,重则因此国破家亡,前朝已经有不少这样的教训了,他不希望隋朝再重蹈覆辙。


从私的角度来说,高颎和太子杨勇是儿女亲家,高颎的儿子娶了杨勇的女儿,所以,如果杨勇倒台,以高颎这样敏感的身份,在新皇帝手下很难立足。


尽管不能排除高颎的私心,但是,高颎所说的不能废长立幼毕竟是一个非常严肃的政治原则,隋文帝也心存顾忌,不好一意孤行。老宰相高颎的庇护,太子的地位暂时算是安稳了一些。可是,高颎这把保护伞又能撑多久呢?


高颎得罪了皇后


高颎能够执掌隋朝的朝政二十年,一方面固然是因为他自己的才干了得,但在另一方面,独孤皇后的大力支持也是重要因素。但是,他因为两件事得罪了皇后。


第一次是因为隋文帝的一件桃色事件,让孤独皇后觉得高颎瞧不起她。隋文帝和孤独皇后一夫一妻制了一辈子,晚年的时候,隋文帝看上了一个宫女,孤独皇后知道了,就在皇帝上朝的时候,将宫女杖毙了,隋文帝下朝发现宫女被孤独皇后处死后,很生气,觉得自己这个皇帝太窝囊,就离家出走了。


高颎和杨素带人找到生闷气的皇帝,高颎为了安慰隋文帝,随口说了一句:皇后不过是一个妇人,头发长见识短,你跟她生什么气。这话后来被皇后知道了,不禁动了无名之火,你是我们家的家臣出身,我这么多年一直庇护你,皇帝都听我的,全天下都听我的,你怎么敢说我不过是一个妇人?从此对高颎产生了不满。就这样,因为一句无心之言,高颎把强势的独孤皇后得罪了。


第二次是因为高颎的妾生了儿子。高颎的发妻死了,孤独皇后劝隋文帝帮他再娶一个老伴,好照顾他。高颎回绝了,说自己对老妻伉俪情深,这使得皇后大为高兴,她就喜欢这样的事。然而没多久,高颎的爱妾居然生了一个儿子。


这个消息一传出来,可把独孤皇后气坏了。她平生信守一夫一妻制的原则,最恨大臣纳妾,现在,高颎不仅有小妾,还跟小妾生儿子,这不是道德败坏是什么?道德败坏也就罢了,还要在皇帝面前假装清心寡欲,这不是两面人吗?


有了这两件事,高颎在独孤皇后心目中的形象彻底改变了。再加上高颎还公然支持自己不喜欢的太子杨勇,独孤皇后真是新仇旧恨一起涌上心头,对高颎必欲除之而后快。


孤独皇后怎么做的呢?她的做法是在隋文帝面前挑拨、挑拨再挑拨。从不同角度出发,挑拨隋文帝和高颎之间的关系。三番五次的挑唆,隋文帝对高颎的印象也彻底颠覆了。以前,高颎是心腹重臣,现在成了既不忠诚,又不肯干,而且骄横跋扈的权臣。有了这些嫌疑,再加上在太子问题上不肯合作,隋文帝也和独孤皇后一样,对高颎是必欲除之而后快。


高颎被皇帝和皇后盯上了,倒台是最后的结局,至于他是怎么倒台的,咱们也跳过去不表了。等高颎倒了,太子彻底没有靠山。


太子危矣


到开皇二十年(600),杨广觉得可以收网了。平时杨广拉拢了太子身边的人作眼线,盯着太子的一举一动,为检举太子作准备。平时,杨素和皇后时不时在皇帝面前讲太子的坏话,在隋文帝眼里,太子劣迹斑斑,不堪重任,于是他以为太子不才,是朝廷的共识了,于是他在朝堂上问大臣,给他们弹劾太子的机会。


隋文帝看大臣们没反应,就大发雷霆。开始数落太子的不是,大臣们一听隋文帝这番长篇大论,更是莫名其妙,隋文帝说什么杨勇盯上妈妈的侍女啦,儿子不让爹妈抱孙子啦,甚至孙子不一定是儿子的亲骨肉啦,这些婆婆妈妈的家庭纠纷,不堪登上大雅之堂,这哪里是皇帝应该说出来的话?太没水平了。就凭这些琐事废掉太子,也太轻率了吧。


就在尴尬之时,左卫大将军元旻说话了。他说废立太子,天子无二言,可是一件大事,陛下不要听信谗言,以免后悔。很显然,大臣并没有像隋文帝想象的那样,立刻举双手赞同皇帝废长立幼,相反,他们表现得相当怀疑,甚至直接反对。


到这个时候,隋文帝才意识到,自己把问题想得太简单了。这几年,他整天听独孤皇后和杨素两个人说太子的坏话,就误以为太子的种种罪过早就人所共知,大家都巴不得他被废掉,只有高颎反对,所以,才只把工作重心放在了高颎身上。以为只要高颎一下台,就没有任何障碍了。现在看来,情况远比想象的复杂。府中的大多数臣子对于太子的过错并没有多少认识,甚至,还有人公开支持太子。


在这个时候,其实隋文帝有两种选择。第一种,好好反思一下,自己是不是太轻率,只听信一面之词?然后重新评估废长立幼的必要性。第二种,开弓没有回头箭,既然父子之间的嫌隙已经形成,就只能顶着压力把它办成。隋文帝选择了哪种方案?


他选择了后者。为什么?除了他确实对太子不满之外,还因为,经过这么一番折腾,他和太子的矛盾已经公开化,如果太子继续留任的话,以后两个人肯定难以相处,弄不好甚至搞出宫廷政变来。所以,索性一不做,二不休,把太子废掉算了。


那么,怎样才能让朝廷里的大臣在短时间内都认识到太子的问题?还有,怎样才能让太子的支持者闭嘴?先看第一个问题,让大臣了解太子的过错。只有一个办法,让了解真相的人检举揭发吧。不过,这一次,隋文帝也意识到,不能只讲太子和自己之间的过节,要重点突出太子可能对国家造成危害才行。


这时候,该太子身边的叛徒姬威出面了。他说,太子跟我说了,以后他要是当了皇帝,一定到处修建离宫别馆,好好享受生活,绝不允许任何人上谏,谁要是敢给他提意见,他就立刻杀人立威,杀他一二百人,自然再也不会有人来上谏了。


他还说,宰相这个级别的,也要杀一两个,这样他们就再也不敢轻视太子了。这不是悖谬吗?如果让这样的人当皇帝,肯定是昏君加暴君,诸位可要倒霉了。另外,太子还请人算卦,说陛下活不过开皇十八年(598)。他天天掐着指头给陛下算日子,诅咒自己的父亲,已经突破做儿子的底线了,这样的人真是不忠不孝、不仁不义,怎么能够继续当太子?


听姬威把太子对大臣、对皇帝两方面的危害都说到了,隋文帝这才流着眼泪发话:我这也是忍痛割爱,为国除奸啊!


再看第二个问题,左卫大将军元旻反对废太子。要知道,左卫大将军是隋朝最高的武官,而且掌管禁军,一旦处理不好,甚至可能引发兵变。怎么办?隋文帝把这个难题交给杨素了。


在杨素的精心运作之下,没过几天,司法部门向元旻发难了。他们讲,根据调查,元旻本来跟太子就是同党,两个人往来非常密切。前几天,元旻跟着陛下去仁寿宫,太子还特地派自己的亲信给元旻送信,信封上还写着“勿令人见”四个字。什么事这么见不得人?肯定是搞阴谋!隋文帝一听这话,赶紧做出恍然大悟的样子,感慨道:怪不得我在仁寿宫干什么太子都一清二楚,原来是有内鬼啊!


当时元旻还在殿下带兵宿卫,忽然之间,只听隋文帝一声令下,马上,两个武士就把他绑起来了。这就叫迅雷不及掩耳,解决得干净利落。元旻一抓,不仅现实的军事威胁解决了,还起到了杀一儆百的作用,马上,再也没人敢为太子喊冤了,整个朝廷一片寂静。


太子下马


污蔑太子谋反。


皇帝亮明态度是第一步,压服朝廷是第二步,把这两步都走完,隋文帝觉得,还得把太子的罪状搞得更大一些,好让天下人信服。具体操作当然还是让杨素去办。杨素下令彻查东宫,搜寻对太子不利的证据。


经过不懈努力,还真搜出了两样新鲜东西。第一样,几千根槐树棍。第二样,几斛艾绒。前几天太子出宫,正好遇到一棵枯死的老槐树,左右告诉他,古槐点火最好。于是太子就下令把老槐树砍下来削成棍子,给侍卫当火把。还没分给侍卫,就被搜家了。


杨素看着这两样东西,说太子养了一千匹马,打算让卫兵点上火把,趁夜奇袭仁寿宫,把皇帝困死在里面。杨勇一听他这么无中生有,真是悲愤交加,马上反问杨素,我贵为太子,养一千匹马就是造反,你不过是个大臣,倒听说你家里有一万匹马,这岂不更是要造反?问得杨素顿时哑口无言。


不过,事情既然发展到这一步,那就是欲加之罪,何患无辞了,不管有没有事实依据,槐树棍也好,艾绒也好,马也好,都作为谋反的证据,交给隋文帝就是了。到此为止,对太子的抹黑工作已经全部完毕,只差最后摊牌了。那么,这个历史时刻会在什么时候到来呢?


开皇二十年(600)十月九日,隋文帝派人召见杨勇。带到朝堂一看,隋文帝一身戎装,端坐在大殿中央,殿下站满了全副武装的士兵。在皇帝和士兵之间,殿东边是文武百官,殿西边则是皇室宗族。很显然,废太子既是国事,也是家事,所以,把两边的人都叫上了,让他们做一个历史的见证。杨勇和他的几个儿子一到,隋文帝马上让内史侍郎薛道衡宣读废皇太子诏书。杨勇也好,他的儿子女儿也好,一律废为庶人。


就这样,随着一纸废黜诏书,二十年的老太子,瞬息间,苍狗白云。


眼看着太子被废,晋王杨广终于露出了笑容。有废就得有立,现在,他十多年的努力终于要开花结果了。果然,就在差不多一个月之后,开皇二十年(600)十一月初三,众望所归的晋王杨广正式被册立为皇太子。


至此,持续了十年左右的储位争夺战最终以杨勇失败、杨广胜利告终。


应该如何评价这次太子废立风波呢?有两方面的情况值得考虑。第一,隋文帝选择废长立幼,在当时有一定的合理性。比较一下杨勇和杨广两个人的自身素质就知道了。


杨勇前后当了二十年太子,表现如何?客观来说,即使排除独孤皇后和杨素恶意抹黑的成分,也得承认,此人热衷享乐,道德自律性差,顶多算是中人之姿。


相反,晋王杨广不仅功勋卓著,而且少年老成,在性格和能力方面都相当突出。正因为一个是中人,另一个是高人,所以杨广才能在杨勇的太子名分已定,优势极其明显的情况下脱颖而出。隋文帝是个有理想的皇帝,他希望选贤任能,让更优秀的儿子接班,这种想法和做法并不算错。


这次废长立幼的后果


首先,废长立幼人为地造成了朝廷的分裂。因为太子之争,很多朝臣都或主动,或被动地被卷进了政治旋涡,各保其主,成为水火不容的仇人。最简单的例子就是高颎和杨素了。两个人都是当时最优秀的人才,事实上,杨素虽然眼高于顶,但是,最看得起的人就是高颎。就是因为太子问题,这两个人最终站在了对立面上,这是最可悲的人才消耗。


其次,废长立幼也造成了“君子道消,小人道长”的政治局面。客观地说,因为杨勇当太子符合立嫡以长的政治原则,而杨广挑战太子之位违反这条基本的政治原则,所以,杨勇的支持者大多是正人君子,而杨广的支持者则都是些野心家、投机分子。


但最终的结果却是,随着杨广获胜,他的支持者也都鸡犬升天。而随着杨勇被废,他的支持者则难免人头落地。在这样的刺激下,整个朝廷开始弥漫一股不讲原则,不讲道德,只讲利害的政治风气,这当然不利于一个王朝的良性发展,为隋朝的败亡埋下种子。

展开阅读全文

页面更新:2024-02-18

标签:开皇   太子   隋朝   朝廷   大臣   皇后   皇帝   儿子   多年   孤独   母亲   杨勇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71396.com 闽ICP备11008920号-4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903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