放弃高薪归国,为研究弄瞎眼睛,却落选两弹元勋,一生无名被遗忘

“事情做出来就好,别的什么都不要去想,全力以赴,不问得失。”

——杨承宗


“55万年薪或1000斤小米。”

这道看起来有些荒诞的选择题,却曾真实地摆在男人面前。

那是1951年的法国。

前者是法国居里实验室55万的天价年薪,后者来自中国,没有一分钱,只有1000斤小米!

很意外也不意外,男人拒绝了天价年薪,选择了小米,一点都没有犹豫。

“你怎么这么傻?”

此后多年,无数人问起他这个问题。

男人总是淡淡一笑:“谁让我是中国人呢?为了国家,我愿意当一辈子傻子。”


这个自称“傻子”男人,名叫杨承宗。

如此的中国已经没有多少人知道这个名字了。

因为,他既不是院士也不是元勋,他的姓名,甚至很少出现,也不被人所知。

但是,就是这样一个因为辐射瞎掉一只眼的男人,若没有他,中国的原子弹就是黄粱一梦。

今天,我想和你讲讲他的故事——

1


1911 年 9 月,杨承宗出生在江苏省吴江县八坼镇,父亲杨蔼如是一位具有爱国思想和实干精神的民族实业家。

他自幼受到良好的家庭教育,这为他日后的研究事业奠定了坚实的学理基础。

1932 年 7 月,他以 7 门功课全是“最优”的成绩毕业于上海大同大学理科。

同年,他得到了校长的推荐,直接就职于北平研究院物理镭学研究所工作。

在那里,他遇到人生第一个伯乐——严济慈。


作为当时最富盛名的物理学家,严济慈一眼看出了面前的男孩的与众不同。

于是,1946年的一天,法国居里夫人研究室,收到了严济慈的来信,信中强烈推荐一个叫杨承宗的年轻人,到这里深造。

得到邀请赴法那天,严济慈对杨承宗说:“去吧,你想要的那里都有。”

在浪漫之都法国,杨承宗不曾流连美景,不曾停步享受青春。

他将自己丢在实验室,和全世界优秀的原子能专家,不交友、不娱乐,甚至连睡觉都成为一种奢侈。

不是他傻,作为一名中国学生,他知道只有站在所有人前面,才能不让祖国被人轻视。

那是他最执着的信仰。

1951 年 6 月 15 日,杨承宗顺利通过了约里奥-居里夫人主持的论文答辩,获巴黎大学理学院科学博士学位,其论文被评为最优秀级。

“55万法郎年薪!恭喜你,小伙子。”

当居里夫人的女儿笑着开出高昂的聘用斤,他却没有一丝犹豫地婉拒。

“你是不是傻?那可是55万年薪啊!”老师不解地叫道,又疑惑地追问:“中国到底给了你什么?”

“1000斤小米!”

“我是中国人,我的祖国需要我!”

杨承宗淡淡地说。


彼时,他刚刚收到了钱三强从北京发来的电报,希望他早日回国工作。

“你疯了……”老师喃喃自语。

但杨承宗的“疯狂”何止如此?

他知道祖国一穷二白,落后异常。

于是,将在法国几年辛苦攒下来的全部积蓄,全部换做了13个大木箱的实验仪器和资料。

为此,他不得不卖掉了自己心爱的手表和照相机,一家老小,挤在两张木凳一张床板搭建的床上……

2



造原子弹最重要的就是化学元素铀235,但能为原子弹“加铀”的,找遍中国,只有他一人。

可这两项听起来十分“高大上”的工作,干起来却并不轻松——

当时百废待兴的中国能给杨承宗的,只有两架天平、两个白金坩埚。
后来才知道,这两个干坩埚,还有一个冒牌货。

可是你仍旧听不到一句抱怨。

不放弃,不纠结,他挽起袖子,不断实验,不断试错,在不断的挫折与失败中,努力探寻那个最终的结果。

这并不是一条坦途,甚至有过九死一生的危急时刻——
1953年,近代物理研究所需要中子源,杨承宗听说协和医院有个放射源,他带着助手就去了。

可当杨承宗打开地下室的大门,赫然发现——储藏镭的玻璃装置早在解放前便被损坏,小小房间里弥散着放射性气体,污染严重。

楼上是毫不知情的病患,倘若不尽早处理,后果难以设想。

杨承宗见此情景,当即选择修复受损容器,封闭镭源。

无奈当时物资紧缺,找不到防护设备,担心助手没有经验,杨承宗只好冒险“肉搏”,独自靠近贮藏镭的保险柜。

他判断准确,修补得当,经过一系列紧张又迅捷的操作,终于成功封锁辐射源,化险为夷。

而他自己的右眼因为受到辐射,被彻底的坏死了,左眼也只能看见一点点微光,而他却从不后悔——

“区区一双眼睛,就能换中国科学事业的未来,这不是损失,是成就!”

为国育人,为国分忧,但凡有益于新中国发展的事情,杨承宗从未有过半分退缩与犹疑。

3


从1961到1964年,杨承宗带着学生们从一个破工地开始,三年间,艰苦奋斗、勇于创新,创造了中国核工业史上一个又一个奇迹,为中国核事业奠定了不可磨灭的基础!
可是,由于种种原因,他的人生,只有贡献,而没有勋章。

1969年,年近六旬的他跟着学生一起去到北京的铁道兵工地,风吹日晒,挖地开山,用白班翻夜班的高强度劳动来“改造自我”。

但命运并没有放过他,同年冬天,一纸调令,他被要求迁离北京。

依旧没有没有抱怨,杨承宗便默默携妻带小,远赴合肥。

这期间,他甚至随班下放到马鞍山南山铁矿,拉砖、开会、睡地铺。

谁也不会想到,这个有些孱弱的中年汉子,曾经为了我们的国家做了些什么!


十年运动,让他的科研光阴荒废溜走。

直到1978年,杨承宗任中国科技大学副校长,已经步入晚年的他,右眼完全失明,左眼严重白内障,看材料眼睛几乎贴在放大镜上。就在眼前一片灰蒙蒙的世界中,

他种桃种李种下春风,

为国家办成了一件教育大事:创立合肥联合大学,这是建国后第一所自费走读大学。

干惊天动地事,做隐姓埋名人,杨承宗,为两弹立下汗马功劳的功臣,却一直不为人知……


步入人生晚年,他照顾瘫痪在床的妻子16年,

一代核武巨星,就这样隐入平凡。

造化弄人,时也命也。

他的同事、学生有的成了两弹功勋,有的带上了共和国勋章,有的当了院士,而他既非院士也不是两弹元勋。

为祖国奋斗数十载,人到中年时,他要借钱才能给孩子买东冬衣;

87岁时单位分房,他却连一成的房款都拿不出,不得不四处举债。

很多人为他鸣不平,但是对于荣誉得失,他的心总是平静:“事情做出来就好,别的什么都不要去想。”

4

不负平生所学,以国家人民为先。

年近期颐他还是闲不下来,非典肆虐时,92岁的他心急如焚,翻阅资料、画图设计,研究用放射线杀灭病毒的办法;

在医院的最后时光,他病重,却依然放不下放射化学的发展。

学生们前来看望,杨承宗对他们断断续续地说:“我最放心不下的就是放射性同位素。第一是同位素的宣传,第二是同位素的推广,第三是同位素碳 14 的应用,这对国计民生极其重要。”
2011年,这张笑脸永远留在了百岁的模样。

他给儿女留下的最后遗产,

就是自己从法国带回来的13个破旧箱子。

他为国家最后做的一件事,是捐了自己的遗体

他说——

“我吃了一辈子放射线,还能活到100岁,肯定可以供医学研究。”


时隔整整11年,当我们再次端详这张笑脸,内心依旧波澜起伏——

看过了太多追名逐利强颜欢笑的俊俏脸庞,心底却越会被这张苍老坦然的笑脸所打动。
那是一种为国为民、鞠躬尽瘁后的淡定与不悔。

是的,若不再提起,或许你从未想过认识他,课本里不讲,人们不提,就是这张笑脸,一生不求功名利禄,一生只为奉献不求回报。

他的笑容纯粹、清澈。

可这份清澈的爱,只为中国!

这便是杨承宗的一生——

用一副宽厚肩膀,扛起一个民族的核武伟业,用一片血肉胸膛,怀抱起一个东方大国的不屈梦想!

生前默默无闻,死后没有荣光,甚至没有人知道他来过......

可我们岂能忘了他?

岂能忘了他……

#我要上头条 #头条创作挑战赛

展开阅读全文

页面更新:2024-04-02

标签:两弹   居里夫人   济慈   元勋   同位素   法国   小米   年薪   中国   高薪   男人   国家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71396.com 闽ICP备11008920号-4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903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