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析中国历史上的人口观演变:为何从多子多福到人多则穷?

一切问题,归根结底都可以被看作是人口问题。

我国的发展之所以迅速,一个重要原因就是市场的庞大。市场的主体是人,人口多市场自然就庞大。而在我国历史上,能够用正确的人口观看待社会发展规律的王朝,自然也会更为发达,正所谓“得民心者得天下”。

不过,在不同的年代里,历朝历代的人口观是不尽相同的。对于人口的发展,不少朝代都在对人口政策进行相应的调整。

由于从总体上看,人口发展都是由少变多,而人口对于生产力发展、国家财政收入都起到重要的作用,所以人口观演变的研究,也可以被看作是我国历史研究的一个重要部分。

所以,我们今天的主题,就是要来谈一下我国历史上的人口观演变。

古代人口

小农社会的多子多福人口观奠定历史基调

万事发展都必须要先定下一个基调。如果说中国的人口观需要有一个总支点的话,那么这个支点一定要从小农经济来说起。

自从华夏文明诞生至今,我国一直以来都是以农业文明为社会发展基础的。农业发展必须要以人为本,我国最早的人口观念,正是由农业社会发展中总结经验演变而来。

再具体一点说,是小农经济。

我国的传统人口观完全适用于小农经济的特点,这一特点早在春秋战国时期就已经形成,毫不夸张地说,影响了中国两千多年。直到现在,因为我国的农业人口数量依然庞大,所以该人口策略对于现实社会依然有着重要意义。

古代农业

而该人口观的最初内容,来自于传说中的唐尧时代,后来被发扬光大的“三多”——“多福,多寿,多男子”。

农业耕作需要男性在田间劳动,在我国最早的夏、商、周三个奴隶社会时代,最能体现该人口观。集中的大批劳动力劳作占据统治地位,加之社会发展至父系社会,以男性家长为中心的一夫一妻制正式确立。

多子多福,多生孩子的目的主要就是为了多生男孩,闲时能耕种战时能打仗,保家卫国一体化。另外,关于“男”这个字,古代认为在田间从事劳力便是男性的象征,也难怪“男”会以“田力”搭配的方式出现。

这还是奴隶社会初期的思想。随着社会生产力的不断发展,人口逐渐增多,土地成为了稀缺战略资源,华夏大地陷入了“存量搏杀”当中,也就是需要用武力来夺取生产资料(土地)。

奴隶社会

最初的武力争夺是以父系社会的家庭为单位,后来直到商朝时建立了以相同的归属领地而将成千上万男性聚集起来的武装力量,也就是军队,各地的国家意识开始觉醒。

从春秋时期开始,各个诸侯国为了扩充实力增多人口,开始了一轮鼓励生育的政策。

而在该政策的指引下,强壮的男丁被征调入伍,其他老弱病残则留在家里种地耕田。保家跟卫国开始逐步分化。打仗是为了争夺土地、人口乃至自然资源,而种地则是为了确保自身的发展能够得到延续。

从这个角度说,该时期的战争依然是以单纯的争夺物质基础为主,人口即是资源,发展的前提是要有足够的人口作为体量来支撑发展。

古代士兵(剧照)

即便是孔子、孟子这样伟大的儒家文化思想家,他们宣扬的“有教无类”“不孝有三无后为大”(特别是这句)等观念,也都与当时多子多福的观念紧密相连。

至于各个诸侯国之间的尔虞我诈、你死我活的故事,于老百姓范围内是没有任何概念的。

随着我国的社会形态由奴隶社会转变为封建社会,相应地,我国的人口观也出现了一定的调整。

孔子

帝国意识形态下多种思想综合的人口观形成

在帝国制度正式形成以前,也就是“先秦诸子百家争鸣”的时期,我国的人口观念已经悄然发生了变化。

从前的人口观只以人口数量为依托,而到了战国后期,“广土众民”成为了各诸侯国的追求,也就是结合所属领地对于人口资源的追求。

先秦时期诸子百家中的许多思想家都提出了“徕民”主张,目的就是为了合理安置在自己国家土地上的人民。

战国末期最为强大的秦国,由商鞅提出了“民胜其地”和“地胜其民”。前者的含义是地方狭小而人口众多,这种情况就必须要开垦荒地、开疆拓土;而后者是指土地面积大而人口稀少,就必须要招徕人口。

商鞅

变法后的秦国,运用正确的人口观,加上适合自己发展的战略规划,一步步统一了六国,建立起了大一统的秦帝国,也为中国历史的发展定下了总基调。

而从秦汉开始,由于社会生产力发展迅速,人民群众的整体意志越来越受到统治阶级的重视。在这种社会条件下,“民本思想”应运而生。著名的《过秦论》作者贾谊就表示,“前事不忘后事之师”,极力倡导民本思想。

由于他生活的年代是汉文帝年间,“文景之治”下的汉王朝对于人文关怀十分重视,加上汉代以孝治国,皇帝谥号前都要加上“孝”字(如汉武帝谥号为孝武皇帝),所以汉代的人文科学发展十分迅速,最重要的佐证就是中医学的发展——

《黄帝内经》成书,成为中国传统医学的经典;汉末诞生了华佗和张仲景两位名医,《伤寒杂病论》问世,为中医学发展奠定了良好基础。

古代人口

然而,医学的发展并不能影响时代变迁对人口的反作用。东汉末年军阀混战,生灵涂炭,大灾大疫之下人口骤减。各路军阀大多都在抢地盘,没人关注战乱中的灾民。

在这种情况下,第一个提出要以人口作为振兴发展战略的军阀,是后来当了蜀汉皇帝的刘备——“夫济大事必以人为本”(陈寿《三国志·先主传》)。

这是“以人为本”第一次出现在史书当中,而在当时人口数量骤减的情况下,保境安民成为了一种奢望,刘备能够提出该思想实在难能可贵。

经历了三国以及魏晋南北朝的战乱之后,华夏大地又一次陷入了萧条之中。从隋唐开始,中原大地再次重归一统,人口稳定增长成为了战略发展的基本需求。

刘备

唐代开始鼓励人们多生,甚至还主张僧尼道人还俗婚配,让国家人口可以多出十余万户人家;宋代的“保甲制度”是当朝统治者对于人口数量平衡的调整。

而北宋开元年间的“男十五岁女十三岁嫁娶”政策,干脆让宋代人口在一百年范围内多出了两代人,以至于后来的战乱年代,人口数量都没有像三国时期、五代十国那样出现毁灭性骤减。

人口观念就此发展至明清时期,我国的很多地区已经是人满为患。特别是宋代开始,经济中心逐渐南移以后,南方人口的显著增长再一次深刻改变了我国的人口观。

清代乾隆年间,乾隆皇帝已经表达了他对于人口增速过快的担忧,担心地少人多,田亩荒芜,从而带来经济窘迫。

乾隆

一些政论家也持与乾隆相同的人口观。他们认为,自然资源有限的情况下,可供人口生存的资源是有限的,一旦遭遇天灾势必会引起大迁徙、战乱频发。

果然,自鸦片战争起,我国再次陷入混乱,且这样的混乱是致命的:内忧外患之下的清政府持续衰落,人口越多乱民越多,甚至太平天国的爆发就是跟“人多”有着巨大关系。

至此,我国的人口观念,发生了根本性的颠覆,从“多子多福”到“地民结合”,从“以人为本”再到“人多则穷”。

太平天国运动

人口数量的更迭直接影响人口观的演变

前面我们用宏观的角度阐述了我国历史上人口观的变迁,而接下来我们要引入微观层面的数据,来佐证宏观角度的人口观变化。

根据史书记载以及各地方志的统计,有一些时间段的人口数量变化非常值得注意:我国在战国时代总人口数大约为3200万人。

这是在奴隶制社会与封建社会过渡期当中的变化;而秦汉大一统王朝绵延200年后,西汉后期人口达到6000万,标志着封建制度的初步成熟;

而到了唐宋两个文化水平极速突飞猛进的时代,鼎盛时期的人口分别达到了8000万到一个亿,意味着封建制度已经完全成熟;

而明清时期的巅峰数据,我国人口分别达到了1.4亿以及4.4亿,这已经成为了当时的生产方式之下中国能够承载人口总量的极限数据。

明清人口

然而,波峰的辉煌总是从波谷演变而来的。

我国古代的几个人口数量骤减的时期令人触目惊心:战国时代后期一直到西汉初年,人口减少了大约一半,也就是1600万左右,西汉末年的人口减少了三分之二,大约仅剩2000万左右;

隋末唐初人口减少了一半,经过盛世发展的唐朝又被“安史之乱”带走了四成的人口。

元灭掉金和宋,人口减少了一半;明灭掉元,又减少了四分之一;清朝的太平天国运动失败,人口下降了大约五分之一,减少了一个亿。

古代战争

而我国历史上最恐怖的人口跌落起是什么时候呢?答曰东汉末年到三国初期,减幅达到了75%,当时魏蜀吴三国直到西晋三分归一统的60年时间当中,总人口居然不足千万。看来英雄豪杰辈出的汉末三国时期,是广大劳苦百姓的梦魇。

这也就不难理解前文中我们提到的各个时期的人口观念以及政策的变化:

战国时期的秦国从地狭人稠到地广人稀,自然需要从“民胜其地”转变为“地胜其民”;

汉末三国人口惨烈下降,“以人为本”才能争夺天下;

宋代经济中心南移,南方的土地大量得到开垦,多繁衍人口可以起到守土安民的作用;

而明清时期人口爆炸,资源却有限,再加上国力衰微,外敌侵略,普通百姓的生存空间进一步被压缩。很多地方的人们都寄希望于子孙后代改变命运,这就导致很多人陷入越生越穷和越穷越生的恶性循环,“人多则穷”成为了现实。

外敌侵华

新中国成立后,进行社会主义建设需要大量人口,加上生产力的强盛,我国人口开始呈指数倍增长,直到上世纪八十年代开始成为世界上人口最多的国家。

国家战略的科学性调整,可以让我们摆脱古代受到时代限制和束缚的传统人口观,从而充分利用人口红利,为新中国的经济发展做贡献。

而且,人多意味着市场大。我国坐拥全世界最大的市场,经贸发展直接起飞,以巨大的体量开始冲击西方的资本主义国家把持了上百年的国际话语权。

这一切的底气,都是因为人口,人口观念的演变和发展,对于一个国家的长远规划和发展战略起到的作用是无可替代的。

上世纪的人民

时代在发展,社会在进步,如今的世界是一个百花齐放的世界,时代的车轮滚滚向前,人口的数量总体上呈现的是稳中增长的趋势——人口是一个动态平衡的变化指标。

出现负增长,意味着一个国家的老龄人口增多、年轻人口增长缓慢,未来发展面临毁灭性打击。所以,世界上各个国家都在致力于让国家人口的年龄结构更合理,这也就成为了如今世界上普遍存在的人口观念——数量不重要,质量才能决定未来。这也就是本文开头中所说的,一切的问题归根结底都是人口问题。

而如今,世界大部分国家都已经步入了老龄化社会,60岁以上的老年人口占比居高不下。

人口

而社会生态力的发展主要还是靠青壮年的人,所以如今的我国,乃至全球绝大多数国家,最大的目标就是优化人口结构,保持人口活力,从而促进社会生产力发展。

同时,我们也要意识到,国家如今对于生育政策的调整,如放开二胎三胎的政策,都是在为了人口结构优化的目标而设定。

我们作为普通人,最应该做的,恐怕就是在个人能力和条件允许的情况下,响应国家号召,为自己家族的繁衍以及国家人口战略做出一些贡献。

毕竟,国家的发展关乎个人的安危。以史为镜可以明得失,一代人的人口观念,将直接决定下一代人,乃至下几代人的盛衰兴亡。这个问题,我们必须要重视起来。


参考资料

[1]李玉柱.中国历史人口是指数增长吗?[J].浙江社会科学,2020-11(005-014+156).

[2]姜涛.中国历史上的人口观[J].党政干部参考,2011-01(055-056).

[3]朱国宏.中国历史人口增长再认识:公元2-1949[J].人口研究,1998-03(014-020).

[4]张善余.中国历史人口周期性巨大波动的自然原因初探[J].人口研究,1991-05(026-031).

[5]姚远.中国历史人口政策初探[J].人口研究,1991-02(032-037).

展开阅读全文

页面更新:2024-05-30

标签:太平天国   秦国   人口   奴隶社会   探析   观念   时期   政策   我国   社会   国家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71396.com 闽ICP备11008920号-4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903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