续篇‖匈奴崛起-谁是匈奴

大秦帝国秦惠文王演员

(秦惠文王七年)“韩、赵、魏、燕、齐帅匈奴共攻秦。秦使庶长疾与战修鱼,虏其将申差,败赵公子渴、韩太子奂,斩首八万二千。”(《史记·秦本纪》)

这一年是公元前229年。

这是《史记》里第一次提到匈奴。

这是不是说,直到这时,中原诸夏才知道有“匈奴”这个族名?肯定比这要早,早到什么时候?肯定不会早到战国中期,否则《史记》为什么在叙述那个时期时没有提到匈奴这个族名,而继续说戎、狄?也就是说大约在战国晚期,在秦惠君七年前的某个时间,匈奴已然成为有能力深入卷进中原诸夏事务的力量(刘向《说苑》一:燕昭王问于郭隗曰:寡人地狭民寡,齐人削取八城。匈奴驱驰楼烦之下。此事发生的时间大约在公元前311年。按照《说苑》的说法,中原诸夏知道匈奴这个名称最晚也在公元前311年,比《史记》的说法早两年)。

那么,这些突然出现在中原战场的匈奴有多少人?长什么模样?穿什么样的服装?拿什么样的兵器?步兵还是骑兵?作战能力如何?跟山东五国联军是什么关系?是雇佣军吗?在军事上受联军节制还是独立作战?有多少人战死?这些,司马迁都没说。当然,有些东西我们可以推测,比如他们肯定是骑兵,从后来与汉军作战的匈奴看,匈奴只有这个兵种;他们肯定是雇佣兵,山东诸夏肯定许诺了钱材,否则他们没有理由参加联军;他们肯定人数不多,战斗力不强,因为我们没有看到有他们在战场上有任何出色表现的记载,这可能和他们的人数过少有关,也可能与骑兵遭遇的战斗地形发挥不出优势有关。

这些叫做匈奴的人来自哪里?

北方。但是,在这之前我们只听说北方有戎、翟、胡,没听说有匈奴。他们是后来从比戎、狄、胡更远的北方、西北方来的,还是戎、狄、胡改了名字?

在《史记》的叙事中,我们最先看到的北方民族是荤粥。

《史记·匈奴列传》在明确告诉我们匈奴是夏后氏的苗裔后,又说“ 唐虞以上有山戎、獫狁、荤粥”。司马迁虽然没有明说他们就是匈奴,但从叙事逻辑看,应该说匈奴就是荤粥,或者荤粥就是匈奴的祖先,否则他在专门为匈奴立的《匈奴列传》里谈跟匈奴不相干的民族干吗?《史记集解》引晋灼语:“尧时曰荤粥,周曰猃狁,秦曰匈奴。”《史记索隐》更明确地说:荤粥,“匈奴别名也。唐虞已上曰山戎,亦曰熏粥,夏曰淳维,殷曰鬼方,周曰猃狁,汉曰匈奴。”这就是说荤粥就是山戎,就是淳维,就是鬼方,就是猃狁。但《匈奴列传》却同样明确地告诉我们:“匈奴,其先祖夏后氏之苗裔也,曰淳维。”这就是说匈奴不是荤粥,不是山戎,而是商初才产生的一个新的民族。关于这个民族的产生,乐产《括地志》是这样说的:夏桀无道,商汤把他流放到鸣条。三年之后,夏桀郁闷而死。夏桀的儿子獯粥(与荤粥读音同,应是同一名字)带着夏桀的一群妃子逃到了北方的荒野,繁衍出一个叫匈奴的民族。

问题来了。

到底匈奴是黄帝驱逐的荤粥后裔,还是商初产生的一个新的民族?

如果匈奴真是夏后氏的后裔,而这个民族又真是夏桀的那个叫淳维或者荤粥的儿子和夏桀的一群妃子生出来的,这就太不可思议了。一个生物种群得以维系的前提是这个种群要达到一定的量,荤粥怎么可能带着一群他父亲的妃子繁衍出整整一个民族呢?照理,在北方已经有较大族群情况下,从中原逃到北方去的人只能投奔当地的民族,融合进当地民族中,而不可能在当地民族之外另立一个民族。他们可不可能利用自己在文化上的优势成为当地民族的统治者,而后把自己的历史追述成这个民族的历史呢?这似乎也不大可能。周初,箕子去朝鲜成了朝鲜的统治者,那是因为那时朝鲜还没有形成强大的民族,而中国北方早在黄帝时代就有了连黄帝也只能驱逐不能消灭的民族,对这些民族夏后氏的祖宗大禹也只能带着帝舜的关怀去安抚,而不是剿灭,一个亡了国的王子带着一群妃子又如何去征服呢?

当现存史料不合逻辑的地方,我们有必要对之进行逻辑整合。

从《史记》提供的材料看,秦、汉以前,中国北方就大量存在着或叫荤粥或戎或狄或胡的民族,他们居住在不同的地区,跟中原各王朝和各诸侯国进行过各种各样的交往,为什么他们在秦、汉以后突然消失?为什么秦以前从来没有出现的匈奴,在秦、汉时期成了北方唯一影响巨大的民族?

如果我们注意《史记》中司马迁的行文,我们会发现,其实,戎、胡就是匈奴。司马迁在叙述秦惠君七年修鱼之战使用“匈奴”这一族名后,在后来的叙事中,仍把“匈奴”与“戎”、“胡”并用。《秦始皇本纪》有如下几段叙述:


秦始皇三十一年“因使韩终、侯公、石生求仙人不死之药。始皇巡北边,从上郡入。燕人卢生使入海还,以鬼神事,因奏录图书,曰:‘亡秦者胡也’。始皇乃使将军蒙恬发兵三十万北击胡,略取河南地。


三十三年,……西北斥逐匈奴。自榆中并河以东,属之阴山,以为三十四县,城河上为塞。又使蒙恬渡河取高阙、陶山、北假中,筑亭障以逐戎人。


“乃使蒙恬北筑长城而守藩篱,却匈奴七白余里,胡人不敢南下而牧马,士不敢弯弓而报怨。”

蒙恬(演员饰)

这里,显然匈奴即胡,即戎。上郡(今陕西榆林市南),这是一个后来匈奴经常出没的地方。方士卢生刚刚被派到海上求不死之药回来,可能因为怕回去没法交差,就转移注意力,跟秦始皇说:“亡秦者胡也。”于是,秦始皇三十一年(公元前215年),蒙恬北上攻胡。三十三年(公元前213年),又派蒙恬在西北方向驱逐匈奴,占领了榆中傍黄河以东,连着阴山的大片土地,设置了三十四县,并沿黄河修筑城堡构筑了城防要塞。接着,蒙恬渡过黄河,攻取了高阕(今内蒙古杭锦后旗东北) 、陶山(似是“阴山”之误) 、北假中(阴山北坡,或今内蒙古河套以北、阴山以南、大青山以西地区),修筑堡垒,以驱逐戎人。从三十一到三十三年,蒙恬打击的只能是一个敌人,而这个敌人被分别表述为“胡”,“匈奴”,“戎”。这是否告诉我们,匈奴不是战国末年从天上掉下来的,而是由北方的戎、狄、胡融合而成的呢?

由于农耕的中原诸夏在尊王攘夷的口号下对游牧、狩猎的诸夷的打击,西北的戎人和华北的狄人,甚至东北亚的夷人,被逐渐挤压到黄河以北,再被挤压到长城以北。这些被挤压到一起的民族,经过冲突融合,战国末年融合成一个新的民族。这个民族最初以“胡”的大号重返他们的故地,后来就叫了“匈奴”。如果不这样认定,那么,我们首先要解释的就是战国以后戎人、狄人、夷人去了哪里?在和诸夏的较量中他们遭到了种族灭绝吗?他们迁徙到我们不知道的遥远的地方了吗?他们被华夏同化了吗?如果匈奴是来自远方的另一个民族,那么,他们来自哪里呢?是战国末年突然到来的吗?如果是,那么,为什么中亚和西方在这之前都没有对他们是记载和传说?考古学上说的来自外贝加尔地区的那些野蛮人,把他们的文化传播到了后来匈奴人居住的地区,是不是就证明他们不是匈奴人? 或者,为什么不是相反,是匈奴地区的人把他们的文化传播到了外贝加尔地区?

司马迁在《匈奴列传》里是这样讲述匈奴兴起的。

他也从西戎讲起。追述了周人的祖先在夏代失官(《匈奴列传》说公刘失官,而《周本纪》又说不窋失官,存疑),混迹于西戎,建邑于豳。后三百年,西戎(司马迁用“戎狄”一词,说明戎、狄一家)攻打古公亶父,古公走歧下,创建周国。后一百年,文王姬昌伐犬夷氏(犬戎)。后十年,武王伐纣,营建洛邑,驱逐戎夷到泾、洛两条河流之间;戎夷按时入贡,谓之“荒服”。后二百年,也就是《周本纪》说的周懿王时代,周道衰颓,穆王伐犬戎。这以后,犬戎不再入贡。后二百年,周幽王烽火戏诸侯,申侯与犬戎共同攻杀幽王于骊山下,于是,西周灭亡。犬戎攻占了周之焦穫(《史记正义》引《括地志》:亦名刳口,亦曰刳中,在雍州泾阳县城北十数里。周有焦穫也)地区,居住在泾、渭两条河流之间,常常侵暴中国。就在犬戎攻杀周幽王时,秦襄公伐戎直到西歧。后六十五年,“山戎越燕伐齐,齐釐公与战于齐郊”。后四十四年,“山戎伐燕。燕告急于齐,齐桓公北伐山戎,山戎走。”其后二十余年,“戎狄至洛邑,伐周襄王,襄王奔于郑之氾邑。”犬戎立王子带为周天子。“于是戎狄或居于陆浑(《史记集解》徐广曰:一为陆邑。《史记索隐》:《春秋左氏》:秦晋迁陆浑之戎于伊川。杜预以为允姓之戎居陆浑,在秦晋之间,二国诱而徙之伊川,遂从戎号,今陆浑县是也)。东至于卫,侵盗暴虐中国。晋文称霸,兴师伐逐戎狄,诛王子带,迎周襄王回洛邑复辟。

这个时期,秦、晋强大。戎狄被晋驱逐于黄河以西,号称号曰赤翟(《史记索隐》:案:《左氏传》云:晋师灭赤狄潞氏。杜氏以潞,赤狄之别种也,今上党潞县。又《春秋地名》云:今曰赤涉胡)、白翟(《史记索隐》:《左氏》:晋师败狄于箕,郤缺获白狄子。杜氏以为白狄之别种,故西河郡有白部胡。又《国语》云:桓公西征,攘白狄之地,遂至于西河也。《史记正义》引《括地志》云:潞州本赤狄地。延、银、绥三州白翟地)。“秦穆公得余由,西戎八国服于秦。故自陇以西有绵诸(《史记索隐》:《地理志》:天水有绵诸道。《史记正义》:《括地志》云:釂诸城,秦州秦岭县北五十六里。汉釂诸道,属天水郡)、绲戎(《史记正义》:上音昆。字当作混。颜师古云:混夷也。韦昭云:春秋以为犬戎)、翟、镕之戎(《史记集解》:徐广曰:在天水。镕音丸。《史记索隐》:《地理志》:天水镕道。应劭以镕戎邑。音桓。《史记正义》:《括地志》云:镕道故城在渭州襄武县东南三十七里。古之镕戎邑。汉镕道,属天水郡),岐、梁山、泾、漆之北有义渠(《史记索隐》:韦昭云:义渠本西戎国,有王,秦灭之。今在北地郡。《史记正义》:《括地志》云:宁州、庆州,西戎,即刘拘邑城,时为义渠戎国,秦为北地郡也)、大荔(《史记集解》:徐广曰:后更名临晋,在冯翊。《史记索隐》:按:秦本纪厉共公伐大荔,取其王城,后更名临晋。故《地理志》云临晋故大荔国也。《史记正义》:《括地志》云:同州冯翊县及朝邑县,本汉临晋县地,古大荔戎国。今朝邑县东三十步故王城,即大荔王城。荔,力计反)、乌氏(《史记集解》:徐广曰:在安定。《史记正义》氏音支。《括地志》云:乌氏故城在泾州安定县东三十里。周之故地,后入戎,秦惠王取之,置乌氏县也)、朐衍之戎(《史记集解》:徐广曰:在北地。朐音诩。《史记索隐》:案:《地理志》朐衍,县名,在北地。徐广音诩。郑氏音吁。《史记正义》:《括地志》云:盐州,古戎狄居之,即朐衍戎之地,秦北地郡也)。而晋北有林胡(《史记索隐》:如淳云:林胡即儋林,为李牧所灭也。《史记正义》:《括地志》云:朔州,春秋时北地也。如淳云即澹林也,为李牧灭)、楼烦之戎(《史记索隐》:《地理志》:楼烦,县名,属雁门。应劭云:故楼烦胡地。《史记正义》:《括地志》云:岚州,楼烦胡地也。《风俗通》云故楼烦胡地也),燕北有东胡、山戎(《史记集解》、《汉书音义》曰:乌丸,或云鲜卑。《史记索隐》:服虔云:东胡,乌丸之先,后为鲜卑。在匈奴东,故曰东胡。案:《续汉书》曰:汉初,匈奴冒顿灭其国,余类保乌桓山,以为号。俗随水草,居无常处。以父之名字为姓。父子男女悉髡头为轻便也)。各分散居谿谷,自有君长,往往而聚者百有余戎,然莫能相一。”

这以后百余年,“晋悼公使魏绛和戎翟,戎翟朝晋。后百有余年,赵襄子逾句注。(《史记集解》:音钩,山名,在雁门)。后百余年,赵简子的后裔破灭代国。韩、赵、魏三家分晋之后,“赵有代、句注之北,魏有河西、上郡,以与戎界边。”这以后义渠之戎开始筑城自守,而秦蚕食义渠。秦昭王时,义渠王与宣太后淫乱,生了两个儿子。宣太后把义渠王骗到甘泉宫杀死,秦起兵攻残义渠,有了陇西陇山(六盘山以西的地方)、北地(大致在今陕西、甘肃、宁夏一带)、上郡,修建长城阻挡胡人。而赵武灵王胡服骑射,攻破林胡、楼烦,从代地起傍阴山下,到朔方的高阙修筑要塞,置云中(今内蒙古托克托东北部)、雁门(今山西代县) 、代郡(今河北省蔚县西南)三郡。这以后,燕将秦开,在胡做人质,深得胡人信任。归来后,驱逐了东胡,东胡退却一千余里。于是,燕国也修筑长城,“置上谷(今河北省张家口市宣化区,因建在大山谷上边而得名)、渔阳(今北京密云西南)、右北平(今辽宁凌源西南)、辽西(相当今河北迁西、乐亭以东、长城以南,辽宁松岭山以东、大凌河下游以西地区)、辽东(今辽宁东部和南部及吉林东南部地区)郡以拒胡。”这时,中华诸夏并为七国,其中秦、赵、燕三国跟胡人临界。

秦灭六国后,秦使蒙恬将兵三十万击胡,占领了黄河以南的全部土地,匈奴被彻底驱逐到黄河以北。然后,沿黄河修筑四十四座城防要塞,从内地发送秦人充实这些要塞的人口;从九原到云阳修筑一千八百里驰道,保证北方供给;连接秦、赵、燕三国长城,以为最大防线;又渡过黄河在北地借贷给穷人令其开垦,扩展中国的势力。

秦直道

这个介绍首先说明戎就是狄,就是胡,胡就是匈奴。或者说,匈奴不是别的,正是由这些民族混合而成的民族集团。

我们不排除除了中国北方的游牧民族外,还有来自西伯利亚的民族后来加入了匈奴。匈奴生活过的这一地区,“北方为树木繁生的山岭和牧地,南方为草原地带。邃古时期,该地区似乎曾经是一个文化萌芽的中心,因为人们在那里发现旧石器时代的若干洞穴居室,特别在贝加尔湖西岸,上东古斯卡河的支流别拉亚河旁边,伊尔库茨克迤西八十里的马尔塔地方。”(雷纳·格鲁塞著《蒙古帝国史》)。就像前苏联的考古专家说的那样,外贝加尔湖地区留下石板墓的居民,后来加入到匈奴成分中。但是,是他们构成匈奴的核心民族(原匈奴)的观点难以说服我们。有学者说:“到了青铜时代晚期前后,北亚人种大规模南下,西园、桃红巴拉、崞县窑子都显示出较强烈的北亚人种基因。这些北亚人种族团中的一部分继续南下融合于以东亚人种为主的原住民之中,比如毛庆沟、坎牛沟;而另一部分则较大程度保持了民族传统,并从当地较为先进的半农半牧人群中汲取了充分的文化养分,最终以中国文献中的‘匈奴’身份出现在中国的北部边缘。”(马利清《关于匈奴的考古学和人类学研究》,《中央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7年第4期)首先,“大规模”是个模糊概念,能够大到足以形成匈奴的核心民族吗?其次,如何断定研究所用基因即是匈奴人种基因?特别是在匈奴这样一个成分复杂的民族中,如何断定所用基因是匈奴人种中核心人种的基因?如何断定这些人就是匈奴核心人种?

我不相信匈奴是高加索人种,来自遥远的西方的说法。这个建立在某幅关于匈奴人的壁画人像的眼眶是蓝色的,或者来自语言学上结论,并不是可靠的。眼眶是蓝色的,我们怎么知道不是化妆所致呢?我们怎么知道不是加入匈奴的突厥人种?蒙古高原说突厥语的人和说蒙古语的人混杂,两种语言彼此影响,怎么可能根据一个业已消失的民族留在文献中的语言碎片断定其语言就是突厥语呢?比如成吉思汗时代,札木合被拥立为古尔汗。札木合是蒙古人,而“古尔汗”却是突厥人的头衔。而早于他称古尔汗的建立哈剌契丹国的耶律大石也是蒙古人种(参见雷纳格鲁塞《蒙古帝国史》),事实上,突厥词汇出现在北方草原的蒙古人种的语言中,是很普遍的事实。

还有,如果匈奴真是西方学者说那那样是突厥人,那么逢异必记的中国史官为什么没有记录他们不同于我们的容貌?

真实的情况很可能是被诸夏逼到北方的各民族在一个时间段里,首先形成了头蔓单于(《汉书音义》说:单于者,广大之貌,言其象天单于然。《索隐》:案:《汉书》“单于姓挛鞮氏,其国称之曰蠋黎孤涂单于。而匈奴谓天为蠋黎,谓子为孤涂,单于者,广大之貌也。言其象天,故曰蠋黎孤涂单于。又《玄晏春秋》云:士安读汉书,不详此言,有胡奴在侧,言之曰:此胡所谓天子。与古书所说符会也)领导的核心集团。当这个集团形成以后,司马迁说它当时所处的情形是“东胡强而月氏盛。”(《括地志》说月氏所在的地方是凉、甘、肃、延、沙等州。东胡分布在草原东南西喇木伦河和老哈河流域;丁零分布在贝加尔湖以西和以南色楞格河流域;匈奴各部分布在阴山南北以及鄂尔多斯草原)。它还没有来得及兼并东胡与月氏时,就与蒙恬北上的秦军遭遇,被秦军往北压退七百余里,在十多年的时间里没有反弹的余地。

如果说,在头曼单于的领导下匈奴形成了民族核心集团的话,那么,真正让匈奴强大起来的是冒顿单于。这是一个内心世界无比强大,无比黑暗,工于心计,心狠手辣的家伙。在他做太子时,他的父亲头曼有所爱阏氏(《史记索隐》:匈奴皇后号也。《习凿齿与燕王书》曰:山下有红蓝,足下先知不?北方人探取其花染绯黄,挼取其上英鲜者作烟肢,妇人将用为颜色。吾少时再三过见烟肢,今日始视红蓝,后当为足下致其种。匈奴名妻作阏支,言其可爱如烟肢也)。不久,头曼就继晋献公之后,又上演了一出匈奴版的烽火戏诸侯的故事,打算废掉冒顿,另立所爱阏氏的儿子为太子。冒顿被派到月氏去做人质,而头曼却逼着月氏死打;目的很显然,就是要借月氏之手除掉冒顿。月氏当然生气要杀冒顿,冒顿就偷了一匹月氏好马逃了。

逃回匈奴的冒顿这时身强力壮,高大威猛,头蔓又忽然欣赏起这个强壮的儿子来,马上给了一万骑兵让他统领。但是这时的冒顿已经另有想法。他开始用巴普洛夫训练狗的办法训练他的军队。下令,凡鸣镝所射者必射,不射则斩。打猎时,有人可能忘记了命令,或者没有反应过来,没射鸣镝所射的鸟兽,被斩。不久,他又用鸣镝射自己的爱马,又有人没反应过来,没射,又被斩。不久,他又射他的爱妻,又有人没反应过来,没射,又被斩。不久,他又射他父亲头曼的爱马,这次没有人不射了。他觉得可以进行下一步了。一天,他带着部下跟他父亲头曼单于一块打猎,他突然张弓搭箭射向他父亲,鸣镝响起的方向万箭齐随,他父亲被射成刺猬倒在了马下。他掉转马头,回去杀了他后母和计划中取代他太子位的弟弟,以及不服的大臣,自立为单于,即冒顿单于(时间在公元前209年,也就是陈胜起义的那一年,这个时间的选择说明他境外的情报工作做得很好吗?)。

冒顿单于是匈奴历史一位强有力的首领。在他的铁腕下,匈奴开始壮大。在东西两面的敌人中,他选择的是首先对付东面撞上来的敌人。

有一天,来了位东胡使者。说听说头曼单于死了,东胡王想要头曼留下的千里马。冒顿单于问群臣,东胡王想要我们的千里马,你们说给不给呀?群臣都说千里马是匈奴的宝物,不给!冒顿说,跟人家做邻居怎么能舍不得一匹马呢,给!不久,又来了一位东胡使者。说听说头曼单于死了留有漂亮的阏氏,东胡王想要一位漂亮的阏氏。冒顿又问群臣,你们说,要不要给他们一位漂亮的阏氏呀?群臣群情激愤,说东胡王无理,怎么可以要人家阏氏!冒顿说,怎么能与人家做邻居舍不得一个女人呢,给!不久,又来了一位东胡使者,说我国与贵国之间有块千余里大小的空地没人居住,你们不要,不如给我们。冒顿问群臣,你们说要不要给他们那块土地呀?有人说反正是我们不要的土地,给也可,不给也可。冒顿大怒,说土地是国家的根本,怎么能送人呢!他把凡是说给的都杀了,然后上马,下令说,敢有迟到者斩,转身就对东胡发动突袭。

向匈奴要过千里马、要过阏氏后,东胡怎么也没想到匈奴敢打它。等到冒顿大军压境,它根本无法招架,大量人口和畜产被掳。冒顿回师后又西击月氏,南并楼烦、白羊河南王(《史记索隐》:如淳云:白羊王居河南),收复了被蒙恬占领的全部匈奴故地,把与华夏的边界又推到黄河南岸的华夏故塞,并把势力扩展到燕、代一带地方。再后来,他又向北征服了浑庾、屈射(《史记索隐》:国名。射音亦,又音石)、丁零(《史记索隐》:按:《魏略》云丁零在康居北,去匈奴庭接习水七千里。又云匈奴北有浑窳国)、鬲昆、薪犁之国(《史记正义》:已上五国在匈奴北)。

一个强大的匈奴开始出现在北方,控弦之士达三十万人。

作者:何国辉

编辑:闫云飞

关注头条号【黼黻观史】,持续更新品读龙腾《史记》中的匈奴问题。

展开阅读全文

页面更新:2024-05-24

标签:匈奴   阴山   单于   史记   月氏   地志   东胡   黄河   续篇   人种   民族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71396.com 闽ICP备11008920号-4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903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