致力国民革命四十载,唯求国之自由与平等-国父中山传

翠亨村位于珠江三角洲的南端,是今广东省中山市(原为香山县)东部的一个小村。它东依牛黄山,南靠金槟榔山,北是犁头夹山,西临大海,可谓三面环山,一面临水,恰如彼时的中国,一派封闭之象。

1866年11月12日,时居于此的孙家迎来了一名男婴的诞生。对于这个孩子,已是四个孩子父亲的孙达成并未显得很高兴,在他还未及成年时,家中田产便已被变卖尽净,生活早已困苦不堪。看着妻子怀里嗷嗷待哺、啼哭不已的孩子,孙达成沉闷的在屋外来回踱步,他正在为一家人未来的生计打算着。

彼时的孙达成不会想到,在不久的将来,正是妻子怀中的这个孩子,他将会成为中国革命的先驱者,他将亲手终结这个国家传承数千年的封建帝制;他将成为一种不屈的精神,浸入这个国家每一个人的骨髓,传承至今。那时,他将会有一个新的名字被世人所熟知——孙中山。

幼年经历

帝象是中山先生的幼名,亲人为其请求"北帝"之神,谓护佑之意。

孙中山小时候家境非常贫困,6岁时便和姐姐一起上山割草、拾柴或到塘边给猪捞饲料,有时还随祖父驾船出海捕鱼。尽管如此,家中仍然只有茅屋一间,仅供避雨。吃的也经常只是白薯。因为穷,孙中山幼年都是光脚的,到十多岁才有鞋子穿。后来其长兄孙眉到夏威夷群岛五大岛之一的茂宜岛垦荒,独自经营起一所农牧场,又开设了商店,孙家的经济状况才有了好转。

孙中山7岁时,开始入王氏私塾读书,期间学了《三字经》《千字文》《幼学故事琼林》以及《四书》《五经》等。当时,村中有个太平天国遗兵冯爽观,时常向孩子们讲述太平军反清的故事,孙中山对此很感兴趣,对洪秀全等反清人士亦有了崇拜之情。

11岁时,孙中山转入郑氏私塾中读书。他非常珍惜学习机会,除了于私塾苦学外,早晨和就寝之前,都要低吟轻诵,日日不辍。如果遇到月夜,就到月光下看书,以省灯油。

1879年9月,13岁的孙中山结束了在村里私塾的学业,随母亲到檀香山投靠长兄孙眉。

与现代文明的初次碰面

檀香山,本名火奴鲁鲁,是美国夏威夷州首府和港口城市。因为早期本地盛产檀香木,而且大量运往中国,由此被华人称为檀香山。

初到此地,这里的一切对孙中山来讲都显得如此新鲜。整齐的建筑、干净的街道、西式的干栏建筑和游廊,除此之外,最打动少年孙中山的,是这里良好的社会秩序和法治,以及当地人对法律和制度的尊重,这是完全不同于以往十几年里在大清所见到生活,彼时的少年还不曾知道什么是现代社会。

在檀香山的这段时间里,孙中山是在意奥拉尼学校读书学习。初学的时候对于完全不懂英文的孙中山来讲是十分痛苦的,但好在聪明好学,一段时间以后他便可以读英文课本和用英文写作文了。

檀香山学习期间,孙中山在长期的潜移默化中被基督教影响,平日除了功课外,他都很虔诚地参加各种宗教的聚会和课程。那里的韦礼士主教及其夫人,也对少年孙中山关照有加。随着对基督教教义的深入研究,孙中山思想受其感染也越来越深,甚至曾今一度想要受洗入教,但遭到深受儒家思想洗礼的长兄孙眉的强烈反对后才算作罢。由于孙中山的种种言行让他的兄长觉得难以管教,便暗地里通报父亲,要将弟弟送回家。

就这样,孙中山结束了自己的第一次海外之旅。

伟人怀揣理想上路

老革命家冯自由在他的《革命逸史》中对此分析说:“国父之信教,完全出于基督救世之宗旨。……然其所信奉之教义,为进步的及革新的,与世俗之墨守旧章,思想陈腐者,迥然不同。”

平等与博爱,是孙中山借助基督教义学习到的、不同于大清的精神,开了眼界,不甘于什么都不做的他开始积极投身于“改良祖国”的行动中去。

1883年秋,他背井离乡去了香港继续求学,其间认识了著名的陈少白、尤列、杨鹤龄等人,他们与孙中山一起通常被人称为“四大寇”,几人在一起经常高谈革命。

1890年,孙中山上书郑藻如,第一次提出了自己改良祖国的具体方案,遗憾的是,这些并没有引起这位有西方见识的清朝官员的重视。

1892年7月,孙中山从香港西医书院博士毕业,成了一名医生。尽管医术非常高明,求治者颇多,但孙中山并不开心。随着国内主张维新变法的人逐渐增多,孙中山也不甘落后,给北洋大臣李鸿章写了一封《上李鸿章书》,提出"人能尽其才,地能尽其利,物能尽其用,货能畅其流"的改革主张。当时的大清帝国正在和日本交战,身为北洋大臣的李鸿章每日被军情闹得头晕脑胀,根本无暇召见孙中山。

苦苦等待回信的孙中山自信心受到了严重打击,对清朝统治者的失望逐渐变成了绝望。此后,孙中山的温和改良想法消失了,取而代之的是树立起了民主革命的旗帜,坚决地走上了他的革命之路。

兴中会与团结的力量

1894年10月初,在友人的资助下,孙中山又来到了离开已有十多年的檀香山。尽管一切景、物没变,但彼时的檀香山早已发生了变革。孙中山到了檀香山以后就在当地的华侨中发动了捐助活动,让大家以捐资的形式支持祖国的革命,不过响应的人却很少。尽管困难重重,但孙中山并没有灰心丧气,他总是愿意抓住一切机会去宣传自己的革命思想。

1894年11月24日,在檀香山卑涉银行经理何宽的家中召开了革命组织的成立会议,出席这次会议的有何宽等二十多个人。孙中山作为会议的主席提议把这个以反清为目的组织叫作“兴中会”,这个名称得到了大家的认可。兴中会的成员们还填写了《檀香山兴中会盟书》,其内容是:“联盟人某省某县人某某,驱除鞑虏,恢复中华,创立合众政府。倘有贰心,神明鉴察!”

兴中会,中国第一个民主革命团体便是以这样的模样跟大家见面的!

1895年,在香港联合当地爱国知识分子的组织辅仁文社基础上建立香港兴中会,由于密谋广州起义事泄,孙中山被迫逃亡海外。1896年10月,在英国伦敦被清公使馆诱捕,经英国友人康德黎等人营救后方才脱险回国。他在被囚禁期间,写出的《伦敦落难记》让国内外更多的人都记住了这个来自东方帝国的革命者。此后,孙中山详细考察欧美各国的经济、政治状况,研究了多种流派的政治学说,并与欧美各国进步人士接触,产生了具有特色的民生主义理论,三民主义思想由此初步形成。

各自向前的道路与三民主义

1900年因为惠州起义的失败而逃亡日本的孙中山,在戊戌变法之后得知康、梁二人也同样流亡日本时,便即可请求友人帮助,希望能够与之见上一面。

孙中山是深知康有为如雷大名的,早在戊戌变法之前几年,孙中山就曾求见康有为,但狂妄而有些无礼的这位当日中国响当当人物却要孙中山以拜师为见面的先决条件,年轻气盛的孙中山当即拂袖而去。

本次的请求会面同样以失败而告终。在康有为眼中,自为“保皇派”领袖,光绪帝更是对自己有知遇之恩,而孙文妄图推翻大清,乃是朝廷钦犯,怎可与之见面呢?就这样,孙中山与康有为不欢而散。

1905年7月,早已名声大噪的孙中山带着无数革命志士的期待来到了日本,在这里孙中山第一次见到了与他有“第一知交”之称的黄兴。在此时期,孙中山通过与国内外的革命志士多次交谈后,他在同盟会机关报《民报》发刊词中,首次提出民族、民权、民生三大主义,表明了“三民主义”逐渐形成。

帝国余晖与一波三折的武昌起义

1908年11月14日,北京城一片阴沉,寒意陡起。傍晚时分,光绪皇帝在中南海瀛台涵元殿走完了他仅有38年的人生之路。次日午后,慈禧太后在仪鸾殿去世,享年74岁。在她传下的最后一道懿旨里,那个年仅3岁的孩童溥仪,成为了这个庞大帝国最后的一位皇帝。

“满清政府可以比作一座即将倒塌的房屋,整个结构已从根本上彻底地腐朽了,难道有人只要用几根小柱子斜撑住外墙就能够使这座房屋免于倾倒吗?……显而易见,要想解决这个紧急的问题,清除妨害世界和平的根源,必须以一个新的、开明的、进步的政府来代替旧政府。”孙中山早就看透了大清腐朽的本质。从1907开始的各种起义筹划尽管没有取得成功,却也为真正推翻大清起到了铺垫作用。随着慈禧的离世,从1901年开始的清末新政直到1911年也依旧停留在预备立宪阶段,期间搞出的皇族内阁以及三次的国会请愿运动,民众们似乎对大清立宪不再抱有什么期待了,自上而下的改良方案似乎在中国走不通。于是,随着改良派态度的转变,革命派逐渐占据上分,各地军队中均已出现了革命组织。现在万事俱备,似乎只欠东风了。

东风很快就来了。1911年四川保路运动爆发后,清廷会镇压运动而从武昌调走了湖北新军两个标的军力,这使得防守严密的武昌出现了严重的兵力不足情况。但在10月9日中午,在俄租界的宝善里革命党人总机关处秘密制造炸药的孙武等人,由于意外使得火药当场爆炸,起义策划的图纸被赶来的租界巡捕系数搜到,起义计划遭到了泄露。一夜之间,各革命机关全被破获,数十革命党人披枷带锁,即将走上刑场。

10月9日晚,南湖炮队的预定信号炮没有发出。起义计划似乎流产了。武昌在飒飒秋风中颤抖,就在这性命攸关之际,第八营革命党的总代表熊秉坤站了出来。只见他拔出手枪,朝天打了三枪,向全武昌发出革命的呼声。枪声打破了夜的宁静,回音久久地萦绕在漆黑的苍穹。革命军在这寒冷的夜里,向督署发起了多轮进攻,次日凌晨2时,终于在黎明前攻下督署。

武昌起义胜利了!11日晚及12日凌晨,革命军又以摧枯拉朽之势先后占领汉阳、汉口。

燎原之势与中华民国的成立

武昌起义并不是湖北局部性的革命,而是一场影响深远的全国性革命运动的先声。当武昌的枪声传出去之后,全国各地响起了一片回声,这一片回声连同武昌的那声枪响被后世的我们称之为辛亥革命。

当革命成功的消息传到海外时,远在美国筹措资金的孙中山在处理完紧急事务后迅速赶回国内。26日,上海同盟会干部黄兴、汪精卫,以及陈其美、宋教仁、张人杰、马君武、居正等,宴请孙中山,会商组织临时政府,决议选举孙中山为临时大总统。1912年1月1日,孙中山在举行隆重的仪式后,宣读誓词:“倾覆满洲专制政府,巩固中华民国,图谋民生幸福,此国民之公意,文实遵之,此忠于国,为众服务。至专制政府既倒,国内无变乱,民国卓立于世界,为列邦公认,斯时文当解临时大总统之职,谨以此誓于国民。”孙中山在南京宣誓就任中华民国临时大总统,宣告了中华民国临时政府的正式成立。

展开阅读全文

页面更新:2024-05-19

标签:檀香山   同盟会   兴中会   武昌   武昌起义   大总统   国父   私塾   帝国   中山   日本   中华民国   国民   平等   自由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71396.com 闽ICP备11008920号-4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903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