治疗肠腑病症的要穴

从中医的角度上来说,身体上的每一个穴位都是有其特定的作用。肠腑病证中医学认为机体在生理状态下,肠腑(大、小肠)乃脾胃所主,肠腑功能的正常与否,同脾胃关系较为密切,脾胃健运,升降自如,则小肠可秉其气以泌别清浊,大肠秉其气以提泄糟粕。即所谓“大肠、小肠皆属于胃”、“大肠者,传导之官,变化出焉。”若脾胃功能和,肠腑传化失常,而出现脾胃或肠腑病证。此时治疗肠腑病,既可从肠论治,又可从脾论治;脾胃病既可从脾胃论治,又可从肠论治。治疗肠腑病,有益于脾胃;治疗脾胃病,有益于肠。上巨虚作为足阳明胃经穴、大肠经下合穴,具有通调肠腑、健脾和胃的功效,适官于治疗脾胃肠腑互为因果的各种病证。

上巨虚(大肠下合穴)

【穴义】 胃经气血在处于较低的天部层次。

上巨虚名意指本穴的气血物质处于较低的天部层次,较高的天部层次气血物质虚少。本穴物质为足三里穴传来的气化之气,因其气水湿较多而滞重,至本穴后所处为较低的天部层次,天之上部的气血相对处于空虚之状,故名上巨虚。巨虚上廉等其余穴名之名意与上巨虚同,上廉,指上部气血物质虚少、廉洁之意。 2)大肠合穴。本穴物质为天之下部的水湿之气,其性及所处层次与大肠经气血相同,故为大肠经合穴。

【气血特征】 气血物质为天之下部后的湿热浊气。

【运行规律】 散热缩合后循胃经下行。

【功能作用】 汇聚天部浊气冷降下行。

【别名】巨虚上廉

【位置】在三里下三寸。

【取法】卧位或坐位,在犊鼻下6寸,当足三里与下巨虚连线的中点取穴。

【局部解剖】有胫骨前肌;有胫前动、静脉;布有腓肠外侧皮神经及隐神经的皮支,深层为腓深神经。

【主治】肠中切痛,痢疾,肠鸣,腹胀,便秘,泄泻,肠痈,中风瘫痪,脚气。

现代常用于治疗急性细菌性痢疾、急性肠炎、单纯性阑尾炎等。配天枢、曲池治疗细菌性痢疾;配支沟、大肠俞主治便秘。

现代研究,针刺上巨虚,可使胃蠕动增强。针刺上巨虚、足三里,均可促进肠蠕动,对大肠蠕动比较亢进或紧张度较高者,针刺则使之减弱。

配伍

1、配上廉穴、下廉穴治小便难、黄。

2、配中脘穴、足三里穴、内关穴、地仓穴、天枢穴、下巨虚穴治胃脘痛(蝈痛)。

3、配天枢穴、下脘穴、大肠俞穴、足三里穴治腹痛。

4、配大肠俞穴、天枢穴、支沟穴治便秘。

5、配阴陵泉穴、阳谷穴、太冲治飧泄。

6、配合谷穴、天枢穴治痢疾。

7、配风池穴、肩颙穴、曲池穴、支沟穴、五枢穴、阳陵泉穴治偏风。

8、配环跳穴、阴陵泉穴、阳辅穴治腰脚痛。

【刺灸法】直刺0.5〜1.2寸;可灸。

【文献选摘】《灵枢·邪气脏腑病形》大肠病者,肠中切痛而鸣濯濯。冬日重感于寒即泄,当脐而痛,不能久立,与胃同候,取巨虚上廉。

《甲乙》膝肿,巨虚上廉主之;恶闻人声与木音, 巨虚上廉主之。

《千金方》骨髓冷疼痛,灸上廉七十壮。

个人用穴分享:通过不同手法而达到不同的治疗效是即使是同一穴位,也可以通过手法的改变而达到不同功效,甚至手法相同,但由于患者机体功能状态的差异而体现出不同的效果,充分体现了针灸治疗的双向调节作用特点。

上巨虚穴在治疗肠腑病证时,也可以通过不同的针灸补泻手法而发挥不同的功效。针泻上巨虚可通肠导滞、清热通便;灸泻上巨虚可温通肠腑,散寒导滞;针补或灸补上巨虚可温阳固脱,泣肠止泻。但临证时本穴采用泻法(尤以平泻法)为多,因六腑为传化之腑,泻而不藏,以通降为顺,滞塞上逆则为病,肠腑宜通降祛浊。肠腑病证以实证或虚中挟实居多;若它病反肠,肠病亦多实;无论肠腑实证或虚中挟实之证,泻之皆可“邪去正自安”,施补易致涩滞,影响肠腑气机通畅,故本穴多用泻法。肠腑虚证,多与脾阳不振或脾肾阳虚,运化失有关,在温补阳气、健脾助运的同时,方可配补本穴,温健肠腑,固涩肠道。

上巨虚穴确实是治病用途较为广泛的穴位,但是如果要选择对该穴位进行刺激来治疗疾病的话,那么这还是需要经过专业的中医之手才行的,只有在医生的指导下来对该穴位进行按摩刺激,才能够起到好的作用和效果,希望本文的讲解,能对大家有用。

展开阅读全文

页面更新:2024-04-15

标签:支沟   痢疾   小肠   脾胃   穴位   针刺   大肠   气血   病症   层次   物质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71396.com 闽ICP备11008920号-4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903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