种姓制度,阻碍印度发展的重要因素之一

种姓制度的形成

“雅利安人”,原是生活在乌拉山脉南部的游牧民族,意为“出身高贵的人”,公元前1500年雅利安人从中亚翻山越岭寻找新家园,印度和中亚间有一条通道“开伯尔山口”,正是由于开伯尔山口,给雅利安人创造了入侵印度的条件。

在雅利安人到来之前,印度的原住民是达罗毗荼人,达罗毗荼人主要活动在印度河流域,创造了哈拉帕文明,也称印度河流域文明或印度河文明。后来哈拉帕文明逐渐衰落,难以抵挡擅长骑兵战术的游牧民族,雅利安人到来之后达罗毗荼人被迫成为奴隶。

雅利安人入侵印度之后,开始建立瓦尔纳制度(早期的种姓制度)。由于达罗毗荼人身材矮小,皮肤黝黑,在身材高大,皮肤雪白的雅利安人看来达罗毗荼人意味着肮脏与低贱。

▲雅利安人入侵路线图

等级森严的种姓制度

瓦尔那制度认为“梵天创造了”普鲁沙“,并用其身体创造出了从婆罗门到首陀罗,并认为婆罗门为最高的社会级别。

瓦尔那制度等级森严,给各个社会等级规定了不同的权利和义务。

第一等级:婆罗门,掌管宗教文化的祭祀、僧侣贵族,享有崇高地位。

第二等级:刹帝利,军事贵族和行政贵族。

第三等级:吠舍,普通雅利安人,大多数人没有政治权利。

第四等级:首陀罗,被雅利安人征服的土著居民从事各种低贱职业,不享有任何政治权利。

前三个等级为雅利安人,第四个等级为非雅利安人。此外还有不在这四个等级之外的,“第五种姓”——贱民,从事最低贱的职业。

▲《梨俱吠舍·原人歌》描绘的瓦尔那等级

种姓制度的废除

公元前6世纪,佛教创始人乔达摩·悉达多就主张废除种姓制度,佛教主张众生平等,但是这对于当时的统治阶层毫无影响。

1947年印度独立之后,宪法第15条规定:任何人不得因种姓、宗教、出生地而受歧视,第17条规定了废除“不可接触制”。

可见,印度其实已经从法律层面上废除了种姓制度。

种姓制度的残余

上面我们说了,印度从法律上已经废除种姓制度,可是为什么种姓制度依然存在呢?法律上虽然废除了,但未能从人的思想和社会生活上真正废除。

在印度农村的小学里,我们依然能看到高种姓的孩子有课本读,有凳子坐,有课桌写字;低种姓的孩子没有课本,没有凳子,没有课桌。

▲印度的课堂

印度教是印度的国教,所谓印度教就是产生于印度文化圈上的宗教、哲学、文化和社会习俗的综合称谓;他的信徒大概10.5亿多人,比佛教的3亿信徒多得多。

种姓制度也是印度教教义的一部分,我们在印度学校看到的这些都不该感到诧异,因为他们也是印度教的信徒。在印度教里低种姓的信徒连进入庙宇里面朝拜的资格都没有。

消除种姓制度的残余,对印度来说任重而道远。

展开阅读全文

页面更新:2024-04-29

标签:种姓   印度   瓦尔   印度教   制度   婆罗门   佛教   低贱   信徒   因素   等级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71396.com 闽ICP备11008920号-4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903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