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历代王朝“盛世”不“盛”(上)



“盛世”是偏正词组,“盛”修饰“世“。

“盛”最早文字甲骨文写成:

是左右结构,会意字。左边“皿”容器内装满黍稷一类谷物,周边四小点,表示很多,都溢出来了,。右上是“成”。“成”的甲骨文是 。由斧钺兵器和口组成。是大刀+城邑。表示用武力捍卫一方人。是做好做完意思。右下是两个人跪着祈求。

后演变成上下结构楷书“盛”。读cheng或sheng。但其意未变。最早字典东汉许慎《说文解字》解释为“黍稷在器中以祭祀也,形声字,从皿成声。”

足见造字的初心是祈求充足。

“盛世”合起来就是祈求充足的年代或社会。

现在,我们就用这原始意义来看历代王朝的“盛世”。

纵观历代王朝盛世产生的背景都在朝代交替的初期。目睹旧王朝的灭亡,经过战乱满目沧桑,新的帝王深深感到“夫君者舟也,人者水也,水可载舟,亦可覆舟。君以此思危,则可知也。”汉初,皇帝连四匹一色马车都没有,只能坐牛车。这种状况,必须要改变。社会要恢复,才能维护好自己统治。于是采取了种种措施。就出现了所谓的“盛世”。

(一) 文景盛世

这是文帝、景帝汉初两代四十一年历史(公元前180---公元前141)。

文帝是最早推行以孝治国的皇帝。他是有名的孝子,其事被列入《二十四孝》中。他们信奉黄老学术,实行无为而治。

那么,文帝、景帝是怎么做的了呢:

减轻赋税,田税轻但人头税重。这刚好地主讨好,农民吃亏。农民人口多,当然缴税重;而地主人少地多,却缴税少。税又不收谷物,而是要缴货币。这商人讨好,又是农民吃亏。因为商人手中有钱,收获时,商人压低粮价,低价收粮;到春耕时,农民缺粮吃,却高价卖出。无为而治,农民被迫出卖土地,地主商人可以自由大肆兼并土地。选择官吏实行“察举制”。当然由官吏推荐,这权就落到了官吏手里。于是层层行贿,官吏讨好。不久,大地主大商人大官僚结成门阀。左右朝廷。成了以后汉朝被灭亡的重要原因。

朝廷大臣晁错在上奏的《论贵粟疏》中说:

“民贫,则奸邪生。贫生于不足,不足在于不农。不农则在不著(zhuo,指定居在农村)。”居无所,则产生流民,则乱。“方今之务,莫若使民务农而已亦。欲民务农,在于贵粟。”

他以五口之家为例说,能劳动不少于二人。能耕种田地不过百亩(按汉代田亩总数,平均每户七十亩,一百亩相当现在六十多亩)。百亩的收入不超过一百石(汉朝一石相当今天60斤。现在口粮平均每人约900斤。)一年上头,除了自家农活外,还要给官府修理房屋,应官差,服劳役。春夏秋冬,一年四季,没有一天休息日子。勤苦如此,假若遭到水旱之灾,官府急征暴敛,毫无节制。当要缴纳时,手头有点粮食只好半价卖了换钱应付,如果没有只好借高利贷了。于是就有卖田宅,卖儿女,以偿还债务的人了。而商人低价买粮,高价卖货,从中渔利。他们没有农夫之苦,却拥有良田千里。他们凭借财富勾结王侯,势力超过官府。他们相互勾结为一体。这就是商人兼并农人,农人所以流亡的原因。

“以是观之,粟者,王者大用,政之本务。”于是提出重农贵粟主张。

然而,却被汉景帝腰斩了!

贾谊博学多才,积极献言献策,写出《过秦论》《论积贮疏》等文,建议文帝改革。却不被重用,33岁抑郁而死。文帝这事直到晚唐还被讥讽:

贾生 李商隐

宣室求贤访逐臣, 贾生才调更无伦。

可怜夜半虚前席, 不问苍生问鬼神。

笑汉文帝半夜与贾谊交谈密切,却是不问治国之策,而是问鬼神。

中国是农业大国,社会基础是广大农民,农民生活不充足,能有文景盛世吗?

(二) 贞观盛世

“贞观”为唐初李世民唐太宗在位年号。贞观盛世写他在位22年(公元627---649)历史。

李世民是杀兄逼父退位而登上皇位的。为了改变他不孝不悌形象,玄武门事变后,他是急于获得社会舆论认可。于是实行新政。情况怎样呢?

1

唐太宗说,“食为人天,农为政本”。

《新唐书·食货志》说“至四年(即贞观四年)米斗四五钱。外户不闭者数月,牛马被(遮蔽)野。人行数千里不賫(ji,带)粮。”。说粮食不仅十分便宜,而且相当充足。

这不合实际。

同样《新唐书·食货志三》开头就说,唐都长安所处关中地区,虽土地肥沃,但幅员有限,所以要靠东南漕米接济。而漕米运到京都,要先走水路运到洛阳,再走旱路到长安,路途遥远,运费很贵。光从洛阳到长安运费,米斗四五钱就远远不够用。米的售价能“斗四五钱”吗?

其实贞观年间,关中一带,米价是“斗千钱”。就是当时国家储备粮库----太仓的储米,也仅能维持“天子六宫之膳不及十月”。哪怕最便宜贞观初年,每斗也是钱七十。

再说,粮贱伤农,农民穷则国家贫呢。

贞观年间不仅粮食昂贵,而且经济萧条。

《资治通鉴》一百九十五卷记载,高昌国国王麯(qu)文泰贞观四年(630年)十二月入唐回去对臣下说,只见秦、陇之地,城邑萧条,非复有隋之地也。

贞观后期,好大喜功,唐太宗轻用人力,“东征高丽,西討龟兹”。

自贞观四年(630年)征服东突厥之后,一跃而为东亚之共主。遂相继向西、北、东、西南各方,展开扩张之攻势。贞观八年九年征吐谷浑,十四年灭高昌,十八年灭焉耆,第一次征高丽,二十年灭薛延陀,二十一年再征高丽,灭龟兹,二十二年,三证高丽。

隋炀帝因为征讨高句(gou)丽而亡。唐太宗重蹈覆辙。大臣诤谏,他却执意于贞观十八年(644年),御驾亲征高句丽。第一次久攻不下,粮草用尽,被迫班师回朝。贞观二十一年(647年)三月再次发兵出征。准备从海上进攻。下诏大造海船,弄得百姓“卖田宅,鬻子女而不能供”的凄惨境地。他甚至想征18岁以下男子充实兵力。二十二年(648年)三证高丽。临死遗诏不准撤兵,继续攻打。

据《资治通鉴》第一百九十九卷记载,就在唐太宗死后三年秋天,他儿子高宗问户部尚书高履行:“去年户口增加了多少?”高履行回答:“去年增加十五万户。”高宗进而询问隋代与今日户口情况。高履行回答说,隋代开皇年间全国八百七十万户,本朝现有三百八十万户。

“隋代开元”是隋代开国皇帝杨坚年号(公元581年)距唐高宗永徽三年(652年)已61年,距贞观元年也有40多年了,40多年休养生息后,怎么唐代户口还不及隋代户口一半呢?蹊跷!

632年,唐太宗想去泰山封禅,魏征进谏。唐太宗问,“你不主张进行封禅,是不是认为我的功德不够?”魏征就以“从隋末大乱到现在,户口末恢复,仓库空虚”为由诤谏。由此看来,上述史实是真的。

2

唐太宗说,“直言鲠议,致天下太平。”又说“以人为镜,可以明得失。”

唐太宗常为人称道是能“纳谏”。这一方面是他鉴于隋炀帝灭亡教训,另一方面也是为了给自己树立好的形象。纳谏与盛世密不可分。早期,他确实也有许多好的纳谏表现。但也不是全部。比如狩猎,连上了功臣图赫赫有名的梁公房玄龄都劝谏不住。

唐太宗狩猎成癖。往往前呼后拥,闹得一方不得安宁。鷂(yao,)鹰,一种凶猛的鸟,可用来打猎。他非常喜欢。便在宫中特设鷂坊,派专人为他养了许多。不仅他自己狩猎,而且纵容儿子沉溺狩猎,贞观十六年还下诏,明令太子所用之物,其他部门,不得阻扰。

更有前面好大喜功,对外的东征西討。

还有频频修建宫殿的浩大工程:

贞观五年(631年)修仁寿宫,后改名九成宫,不久修复洛阳宫。贞观八年营造大明宫。贞观十一年(637年)又在洛阳建飞山宫。贞观二十一年(647年)建玉华宫。费资以忆计。

其实唐太宗对魏征这个谏议大夫从心底是不喜欢的。甚至有次为诤谏,唐太宗非常气愤,回宫对长孙皇后说,“会须杀此‘田舎翁’”,意即说一定要找机会杀掉这个乡巴佬。长孙皇后连忙换了朝服,对他说:妾闻主明臣直。现在魏征敢谏,正因为陛下是名主。才使得魏征免于一死。更让人匪夷所思的是魏征死后才半年,唐太宗就亲自下令推毁魏征墓碑,把魏征列为佞臣。引起许多揣测。其中一条是魏征把自己谏言汇成一本书后,把一官员看了,唐太宗认为毁了自己形象,怀恨在心,现在终于爆发了。于是自己亲手咂碎了这面镜子。

3

如此,对唐太宗为什么还有许多溢美之词呢?

那是因为史书官修缘故。贞观三年(公元629年),唐太宗下诏在中书省特置秘书内省,专门修史。同年十二月,又下令将史馆移入禁中,设于门下省内,由宰相监督。实际由皇帝控制。

这样就方便唐太宗篡改了。比如玄武门之变,本来是杀兄屠弟逼父,却换成他正义之举,留下许多模糊,特别是明明是他逼父退位,却写成父亲让位。

贞观晚年,他将魏征《十渐不克终疏》写在屏风上,朝夕攻读,并告诉史官据实记载。又多次要求史官把(皇帝)《起居注》一类史料给他看。

《大唐西域记》是由玄奘口述,其门人辩机奉唐太宗之命记录而成的一部玄奘西行实录。

于是到《西游记》就出现了唐僧取经,唐太宗亲自送行,赐袈裟,称“御弟”的壮丽场面。哪知这是不可能的。因为唐朝尊道家创始人老子李聃为始祖,崇道抑佛是其国策。何况当时边境紧张,是禁止和尚出境的。唐僧取经是他偷跑出去的。

4

唐太宗爱写诗。《全唐诗》收录他的诗约九十多首。《全唐诗》开篇一首就是他的:

帝京篇十首其一

秦川雄帝宅,函谷壮皇居。绮殿千寻起,离宫百雉余。连甍遥接汉,飞观迥凌虚。云日隐层阙,风烟出绮疏。

这一共有十首,写唐太宗所见到的辉煌景象,与前面比较,“贞观盛世”真是他描写的这样辉煌吗?

展开阅读全文

页面更新:2024-05-18

标签:王朝   城邑   盛世   贞观   隋代   洛阳   官吏   户口   商人   中国历代   农民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71396.com 闽ICP备11008920号-4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903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