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下长河》背后:汤斌敢于直言靳辅治河之弊

汤斌(1627年—1687年),字孔伯,号荆岘,晚号潜庵。河南睢州(今河南睢县)人,清朝政治家、理学家暨书法家,官至工部尚书,卒谥文正。汤斌一生清正廉明,是实践朱学理论的倡导者,所到之处体恤民艰,弊绝风清,政绩斐然,被尊为“理学名臣”。

汤斌于明熹宗天启七年(1627年)十月二十日生于河南睢州(今河南睢县)。他的祖上汤宽是滁州来安县人,追随明太祖朱元璋起兵,以后世代为官,七世祖汤庠迁居睢州。汤斌出身阀阅旧族,家教甚严,明崇祯十四年(1641年)应童子试,十五岁前读毕《左传》《战国策》《公羊》《史记》《汉书》等。

崇祯十五年(1642年),李自成率军攻击汤斌的家乡,其母赵氏殉节而死,在战乱环境下成长的他,立下为国为民的心愿。汤斌于清顺治九年(1652年)中进士,踏上仕途,选宏文院庶吉士,授国史院检讨。

顺治十二年(1655年),出任陕西潼关道员,体察民情、打击豪绅;招徕流民回乡屯田开荒,承诺三年免征租课;实行保甲联防,缉拿盗贼;建立义仓,以备荒欠;并且创办社学,教民以德。

汤斌上任后,体察民情、打击豪绅;招徕流民回乡屯田开荒,承诺三年免征租课;实行保甲联防,缉拿盗贼;建立义仓,以备荒欠;并且创办社学,教民以德。汤斌亲自到境上接待过往清军,不使他们扰乱地方,使人民得以安居乐业。使得潼关人户一年多时间由不足三百户增至数千户。一时间,“汤青天”的美名家喻户晓,妇孺尽知。

康熙五年(1666年),汤斌拜孙奇逢为师,曾与顾炎武、黄宗羲等学者研读宋明理学。康熙十八年(1679年),康熙帝下诏举行博学鸿儒科的科举考试,汤斌前去应考,一举拔得头筹,授翰林院侍讲。康熙二十一年(1682年),充《明史》总裁。

康熙二十三年(1684年),迁任内阁学士,当时江宁巡抚缺员,朝廷正在荐举合适的人选,康熙帝说:“我听说汤斌有高尚的操行,可以担任江宁巡抚。”汤斌临行时,康熙帝告诉说:“平素听说吴地繁华,如今考察那里的风土人情,崇尚虚华,安于享受,经商的人多,耕田的人少。你应当使当地去掉奢侈的习俗,返归淳朴的民风,每件事都要致力发展农业生产,这样大概可以整治吴地颓废奢华的风气吧。”

然而,汤斌看到的不是江南的繁华与奢靡,而是满目疮痍与涛涛的洪水。

康熙十五年(1676年)靳辅出任河督后,再行明代潘季驯“蓄清刷黄”之策,束堤建闸,将黄河中河泥沙冲向下河,同时,不断抬高洪泽湖大堤,最终,洪泽湖成了悬湖,泗州城位于洪泽湖正常水位之下。而江苏地区入海口也加剧了淤积,成为超大蓄水池。

清朝康熙十八年(1679年)冬十月,大水先冲开了泗州城外东北处的石堤,决口七十余丈。接着,泗州城城墙西北角忽然崩塌,开口数十丈,大水冲入城中,人们四处逃散。次年,泗州城彻底沉没。同时,大量的泥沙被冲向江苏下河七州县,造成黄河入海通道淤塞,江苏成为蓄水池。为了保住运河的漕运功能,靳辅更是创建大量的减水坝,肆意向下河放水,而不修引河,七州县百姓困苦不堪,流离失所.......

面对下河七州县的水灾,之前,余国柱任江宁巡抚,淮安、扬州二府遭受水灾,余国柱上疏说:“水退之后,田还可以耕种,第二年应当照例征收赋税。”

汤斌巡抚江宁后,派人重新勘察,发现水并没有退去,即使田已露出水面的地方也无法耕种,于是上疏奏请平息原先余国柱的议论。

康熙二十三年,监察御史李时谦上奏请求疏浚淮扬下河以救民生,成为康熙朝下河论战的导火索。李时谦指责时任河道总督靳辅“为总督重臣一应河务皆其综理,连年止知运道之当急,筑堤以束水,建坝以保堤(延用明朝潘季驯之法),专其意于上河,而不知高宝(高邮、宝应)一带下河沃野千里,田地甚多,一自黄河沙垫,海道不通,每遇霪雨,已苦渰浸,近复日纳减坝之水而无出路,民生国赋两有攸,关奈何听其日在水乡而不恤呼”

李时谦的弹劾折子,引起了康熙皇帝的高度重视,在南巡时特别留意河南河工的调查。当康熙皇帝南巡在高邮、宝应等州县视察时,看到当地因为减水坝溢出的湖水泛滥,导致许多民田被淹没,更有大量百姓叩阍,请求康熙拯救民生。

针对这个情况,“台臣有请浚海口出积水者”,建议将水引导至海中,减轻地方水患危害。康熙皇帝认可这个建议,但是如何引导,河督靳辅并没有很好的对策,因此康熙帝下旨“以命安徽按察使于成龙”,单独拨付款项,授命时任安徽按察使的于成龙主持其事,虽然于成龙具体负责高宝地区的水务治理,但是官员序列上仍然要接受河道总督靳辅节制。

不久,江淮连日暴雨,黄淮河暴涨。据史料记载:“五月,雨,百日不止。” 这是罕见的洪涝灾害。洪水快速集中至洪泽湖,减水坝里的来水汹涌而至。由于大水来得突然,高邮等七州县的老百姓万般悲惨:有黑夜中不知道大水来 了而在昏睡中淹死的,有知道洪水来了却无处逃命被淹死的,有把自己绑在树 上躲避洪水饿死的,有把子女捆在树上避水,孩子被毒蛇毒虫蜇咬而死的…… 万千惨状!

州县官员瞒报灾情不敢让上级和皇帝知道。灾民到按察使于成龙那里哭诉。于成龙写信把灾情如实上报给各大官、巡抚,让他们全都知道了。 巡抚汤斌很高兴于成龙讲真话,询问于成龙 有什么救灾策略。

于成龙写了条陈 回复汤斌说:“过去水灾只冲决一个口子,破坏一处堤坝,这能堵塞。自从设了减水坝, 上边的河流水每天减少,下河的水每天增加。虽有运河分泄部分来水,但田野 房舍变成了鼋鼍的洞窟、蛟龙的宫殿。如不疏浚海口排泄上游来水,下游的高 邮等七州县恐怕就没有了。“希望下河疏浚工程能够早日开工,不能再拖下去了。

同时,于成龙与靳辅的裂痕在扩大。于成龙坚持自己的观点,靳辅对他的责备也升级了。

面对下河百姓的困苦,汤斌疲于赈灾。康熙二十四年(1685年),汤斌呈上奏章说,“苏州、松江土地狭小,人口稠密,可是承担着大省百余个州县的赋税,百姓的财力一天比一天困乏。恳请皇上将苏州、松江的钱粮照征收标准减少一二成。”淮安、扬州、徐州三府再次遭受水灾,汤斌按条目列出减免赋税的事项,请求朝廷拨发五万两银子,从湖广购米赈济灾民。还不等诏令回复,汤斌就前往各州县视察救灾的情况。

此时的治河之争,已经演变成朝堂的政治斗争,清代史学家蒋良骐《东华录·卷十四》载,“靳辅与明珠、余国柱交相固结,每年糜费河银,大半分肥,所题用河官多出指授,是以极力庇护。”明确提出,河督靳辅背后的势力强大,河工经费和河道职务都把持在以明珠为首的党徒控制中,贪污腐败,中饱私囊,形成盘根错节的利益链条。

既然朝臣的意见不统一,康熙皇帝也看出其中有党徒势力作祟,便下旨,“以河工事传问淮扬七州县籍现任京官”,传召在京官员中,有祖籍下河范围内淮扬七个州县的,内阁中书江苏宝应人乔莱御前奏对。

河督靳辅听说后又出策略,他拿出当初对付于成龙的方法,派人重利贿赂乔莱,但乔莱秉性耿直,靳辅依然没有成功。在京的许多淮扬籍人士,担心乔莱被收买,纷纷到他住处打探,乔莱义愤填膺,说,“今日之事,当以死争之,功名不足顾,身家不足惜矣。”

不得不说,内阁中书乔莱的奏对,再次引起康熙皇帝的思考,他立即诏命工部尚书萨穆哈、学士穆成额,前往淮扬等地,“速往详问地方父老”,深入基层一线收集民情民意。这些官员不敢得罪明珠党徒,竟然以刑讯逼供的手段,逼迫百姓承认于成龙的方法无效,然后带着造假的“民意结论”回奏说,“疏浚无益,成龙议应停”。而义愤填膺的乔莱,因为得罪靳辅及其背后实力,“中蜚语罢归”。

不久之后,汤斌升任礼部尚书兼管詹事府事。当得知汤斌将前往京城时,苏州百姓哭泣挽留未成,竟然停市三天,拦路烧香为他送行。到京师赴任后,康熙召见了汤斌。康熙对汤斌说:“朕最信赖的就是两江总督于北溟、你,与于成龙(振甲)三人尔”。

皇帝再次询问下河治理的意见。汤斌支持于成龙疏浚入海口意见,请求皇帝不要停止下河工程。汤斌说:“上游洪水滔滔而来,下游却没有个去处,不只是百姓田地永远没有干涸露出时,城里百姓生命安危也有巨大祸患。比如去年,兴化城内积水有几尺深,万一再遇到洪水整个城市就会被大水淹没。作臣子的就罪责难逃了。如果说挖开疏浚入海口就会把洪水排泄干净,微臣当然不敢这样讲。但水有去路之后,挖一丈就有一丈的好处,挖一尺就有一尺的好处。假使洪水逐渐消退,那过去河流湖泊形状就可找到了。再加以疏浚、修筑、防御,就有功夫依次展开了……”

汤斌巡抚江宁,对下河形势非常了解,在下河之争尚未开始时就极力支持于成龙治河策略。

汤斌继续说:“办事当顾念民生,特别应当为国家考虑。如果花费很多洪水却不能全部干涸,这也不是长久之计。请皇上不用多拨发帑金,止在七州县钱粮中酌量治河款项,暂停一二年向朝廷起解,留做修河之用即可。之后再商议治理方法。总之,以本地民力、本地钱粮开本地海口,心既专一,民工也不会误用,不用作大的举动,不用多设官员,渐渐的做去,就当有成效。”

关于靳辅所辩解的“海水倒灌”说,汤斌认为:“海水内灌毁坏田地之说臣以为不必忧虑。臣询问当地人,他们说 六百年前北宋范仲淹筑堤时海水与堤很近。现在时过境迁,海水远的有百里, 近的也有六七十里。海潮像人呼吸有一定时刻,有一定力量,平常海潮所能达 到的地方原本不很远。江河之水被海潮所推动,那也是江河之水,并非海水。至于飓风海啸这些非常灾异,无法预计。” 皇帝说:“此理朕也深深知道,人们不知潮汐之理故有此言。”

因汤斌支持于成龙,反对靳辅。明珠、余国柱等人对汤斌更加怨恨,摘录他的言论向上禀报康熙帝,并找出汤斌在苏州发布文告中的话“爱民有心,救民无术”,把这作为对朝廷的诽谤,康熙帝传旨责问。汤斌只是说自己天资愚昧,过错很多,请求严加惩处。正赶上汤斌带病入朝,人们道听途说越传越广,听到的人都流下眼泪。住在意城的江南人,要击鼓为汤斌诉冤,后来知道没有这样的事,才散去。很快,汤斌染上重病,于康熙二十六年(1687年)十月十一日病逝于工部尚书任上,终年61岁。

汤斌为官一生,身上仅有俸银八两,其友徐乾学“赙以二十金,乃能成殡”。 雍正十年(1732年),汤斌被平反,一年后入贤良祠。 乾隆元年(1736年),乾隆帝赐予汤斌谥号“文正”。道光三年(1821年),汤斌得以从祀孔子庙。



展开阅读全文

页面更新:2024-04-02

标签:洪泽湖   下河   高邮   宝应   巡抚   河南   长河   洪水   康熙   皇帝   百姓   天下   汤斌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71396.com 闽ICP备11008920号-4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903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