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动驾驶是智商税?一次看懂值不值得买!「小丹尼」

本期视频传送门:自动驾驶是智商税?一次看懂值不值得买!

之前总有观众想听我聊自动驾驶。因为现在各种车企都把自动辅助驾驶能力,作为新车的宣传噱头。

有的头上长犄角,有的量大叫嚣,还有的硬件升级和友商对标。有的嘴上很嗨,有的独孤求败,还有的心里坏坏。

厂商给了你那么多选择,我们作为消费者到底买哪种更靠谱呢?那今天我就用一集视频帮你彻底搞懂:什么决定自动驾驶水平?现在自动驾驶真有用,还是搞噱头?未来自动驾驶到底有啥用?

我是小丹尼,谈车说科技。

先说第一点:

什么决定自动驾驶水平?

很多人分析自动驾驶时,上来就给你扔一大堆参数,但我认为参数其实是次要的,最重要的是先明确自动驾驶解决了什么问题。肯定有孤勇小同学抢答了:自动驾驶不就是要替代老司机开车么?但正如尤瓦尔赫拉利在《人类简史》中所说:“愤怒不是什么抽象的概念,而是身体里面温度升高,肌肉紧绷的感觉,这才是愤怒的真相。 ”

类似的,老司机开车也不是抽象的概念,而要把自动驾驶解决的问题具体拆开来看,可以分成四大问题:

1、融合感知

2、导航定位

3、控制决策

4、移动结构

用人话来说就是:

1、我在哪?

2、我去哪?

3、我干啥?

4、我冲了!

这四大问题缺一不可。

传统汽车都是在第四步“我冲了”(移动结构)发力,比如很多车评人常说的发动机功率、马力、扭矩等等,都还是从传统角度去看车。但自动驾驶车不一样,重点要看前三大问题:

我在哪?(融合感知)

我去哪?(导航定位 )

我干啥?(控制决策)

以前的车,前三大问题都是要靠人来解决。这几年随着智能手机的进步,百度、高德等地图成为我们前三大问题的帮手,这可以看做是传统车变为自动驾驶车的过渡阶段。

所以雷军才会在演唱会上说:“智能汽车,就是给一部大手机装了四个轮子。”说白了就是要让汽车长点儿心吧:更多自己思考,更少被动控制。

当我们知道自动驾驶车要解决的问题是:

我在哪?(融合感知)

我去哪?(导航定位 )

我干啥?(控制决策)

三者缺一不可,那我们可以得出结论了:自动驾驶是综合实力的体现,哪一步拉胯,都考不上清华北大。

所以很多厂商都爱用某项参数吹自己的自动驾驶能力强,这是变向耍流氓,你要自己掂量掂量。那如何掂量自动驾驶水平强不强?高考要考“语数外”,自动驾驶也考“语数外”三科目:

科目一:硬件配备感知细节,如同外语了解世界;

科目二:数据积累便于分析,达到数学计算目的;

科目三:算法开发控制决策,就像语文沟通学科。

先说科目一:硬件配备。

硬件是大家最能直观看到的,也是车厂最爱拿出来宣传的,比如新车各种自动驾驶感知传感器。主要分成五部分:摄像头、超声波雷达、毫米波雷达、激光雷达、定位单元

当然基于L4级别的Robotaxi感知传感器更复杂一些,感兴趣可以截Apollo这张图。

这里还有个有趣的小故事,大家都知道Google的Waymo是自动驾驶头部企业之一,但它的硬件之路其实一样很曲折。2009年,为了让大家相信自动驾驶车,Waymo的负责人莱万找了他在伯克利的好基友,共同策划了一档自动驾驶车送披萨的电视节目。通过精心策划好的25分钟路线,和警察清理了道路并全程护送下,自动驾驶车终于送货成功,这感觉有点像许老板在员工队严防死守下投进了三分球,终于让大家相信了无人驾驶落地的可能性。

当时的送披萨车是把激光雷达安装在一辆丰田普锐斯上,光是这颗Velodyne的车顶激光雷达,价值就高达80000美元,看来这趟披萨宅急送成本不低啊。

当时的Waymo还叫Google名下的Project Chauffeur。怎么感觉前段时间智己想把IM AD打造成的一位更像人的AI Chauffeur,是向Waymo致敬?

正是由于Velodyne的激光雷达太贵,Waymo走上自主研发硬件的道路,三年后自产的激光雷达在雷克萨斯SUV测试车亮相。看来想省钱,还是要靠自研。

再看科目二:数据积累。

很多美国公司都爱宣传自己的数据量级有多强,比如Waymo和特斯拉,说实话人家确实起步较早,积累的数据量级领先。但除了要看数据量级,更要看有效数据。

比如中国路况更为复杂,有数据统计中国路况要比美国复杂约30倍,拿广州和硅谷做对比。

1. 路上跑的车数量相近,但行人和自行车的数量,广州是硅谷的5倍。

2. 换道和加塞出现的次数,广州是硅谷5倍多。

3. 逆行的自行车或电瓶车数量,广州是硅谷的60倍。

再加上中美交规也不一样,所以我说更要看有效数据,尤其是中国交通的有效数据。什么算中国交通的有效数据呢?比如中国的大车数量多、形状各异。前段时间我看智己IM AD专门收集了中国道路上1亿大车的数据,其中有差不多2500万异型大车,覆盖了中国各种稀奇古怪的大车场景。这就是中国交通的有效数据。

收集这么多数据有啥用呢?需要科目三:算法开发。

算法开发,离不开数据的“喂养”,就像吃饭补充能量。但如果只有数据,没有好算法,就像一个人光吃饭不思考,跟饭桶没啥区别。之前大卫在大小马聊科技第16集已经详细讲过特斯拉基于视觉和神经网络的算法开发。

我简单概括为3个要点:

1、特斯拉不走寻常路,FSD不能按照SAE的L0-L5级别去明确划分,FSD是在L2至L4区间各功能游走。

2、特斯拉FSD的纯视觉方案,没有激光雷达,也没有高精地图,通过大量的数据灌到特斯拉的神经网络中去做训练,然后在车上的芯片部署,这条路特斯拉会一直走到黑。

3、特斯拉用脑洞大开的视觉空间拉伸技术把2D地图扯成3D地图, Bird's Eye View、空间和时间概念加入到神经网络,让他们无需激光雷达,也可以构建点云地图,在人工智能方面是一个巨大革新,值得特别关注。

如果你还不懂,可以去看大小马16集。

虽然特斯拉上路表现还不咋地, 但我越了解特斯拉的技术路径,越觉得厉害。当所有友商都选择用激光雷达配合高精地图,只有特斯拉,选了视觉感知方案,还做得有板有眼。原来,行业内几乎所有人都认为:L3级别以上的自动驾驶,必须依赖激光雷达+高精地图。特斯拉挑了一条Robert Frost笔下“未被选择的路”。

有了新的可能性,我觉得也是值得尊重。除了特斯拉,我更关心的是中国车企们怎么做。大家都知道新势力擅长自研算法,还都有自己的专属名词,比如小鹏NGP、蔚来NOP,还有最近发布的理想L9的AD Max,智己L7的IM AD等等,都各具特色。

更多内容扫码查看全文:

展开阅读全文

页面更新:2024-04-01

标签:特斯拉   硅谷   值不值得   大车   中国   科目   算法   智商   激光   硬件   地图   数据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71396.com 闽ICP备11008920号-4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903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