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能让谣言先入为主

实验心理学研究发现,外界信息输入大脑时的顺序,在决定认知效果上的作用是不容忽视的,最先输入的作用最大,最后输入的作用较大。大脑在处理信息上的这个特点形成了人们认知上的首因效应。首因效应,也叫首次效应、优先效应或第一印象效应,是美国心理学家洛钦斯首先提出来的。首因效应本质上是一种优先效应,当不同的信息结合在一起的时候,人们总是倾向于重视前面的信息,即使人们同样重视了后面的信息,也会认为后面的信息是非本质的、或偶然的。人们习惯于按照前面的信息解释后面的信息,即使后面的信息与前面的信息不一致,也会屈从于前面的信息,以形成整体一致的印象,当不同的信息结合在一起的时候,人们总是倾向于重视前面的信息。其实,我们先人们早就发现了这个现象,还十分精辟地总结为俗语:先入为主和恶人先告状。

啰哩叭嗦抄录了这么一大堆科普废话,无非就是想让吃瓜者形成一个首因效应,想在吃瓜大众的脑子里形成一个先入为主的概念。因为,后面我要说的话和这个美国人造出的概念有那么一点儿关系。


首先,是网络空间可以无限放大首因效应,使无数的网民产生先入为主的印象。如果有人制造了一个谣言,就可以通过网络空间对谣言的传播途径和速度无限的放大,使首因效应以几何级数增长;这就为后来澄清事实真相造成了巨大的困难。所以,社会上的权威机构必须及时回应社会的关切,才可能消除谣言。也就是说,有关部门绝不能在第一时间让谣言产生先入为主的印象,造成谁先说谁有理的假象。


下面张贴的那个核酸检测公司很有可能就存在首因效应。


”拥有35家核酸公司的张珊珊是谁?”这是贴子的标题,这个标题也的确抓住了群众的眼球,还说:“张珊珊是谁?她在全国注了35家核酸机构,哪里有她的公司,哪里就有疫情。而且是刚注册没几天,就全员检测。”

这是一个网名叫战忽智库的发表于北京的一个消息。我认为他们就是为了形成所谓的首因效应。然而,让我产生怀疑的是有关部门,他们为什么要让子弹再飞一会儿,这样的问题肯定是第一时间就要回应社会关切的问题,在网上却只能看到无穷无尽的人肉搜索,看不到有关部门的通告或公告,为什么要这样?


若按往常的惯例,也许子弹自己飞一会儿,就消声匿迹了。也许那个张珊珊真的存在问题吧?在核酸都快变成全民公敌的状态下,我不知道问题发酵到难以收场的地步,他们该怎么收场?。

展开阅读全文

页面更新:2024-04-01

标签:先入为主   谣言   核酸   美国   收场   效应   重视   印象   作用   信息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71396.com 闽ICP备11008920号-4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903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