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战略视角下对孙刘联盟的反思

在三国的历史中,最引人关注的,一直都是蜀吴与曹魏之间的战争。你死我活的较量中,军事成为了唯一的手段,博弈形式略显单调,可探讨的地方着实不多。与之相反,孙刘联盟之间的博弈则充满明争与暗斗,激进与隐忍,真可谓之精彩!

赤壁之战

1.借荆州背后的政治意义

孙刘两家在曹操的强压之下仓促联盟。赤壁战后又忙着抢夺曹操北返形成的权力真空,双方根本没有精力去理性的探讨未来的发展,以及利益分配问题,更没有形成明晰的战略。虽然双方在不断互动之中调整,但最终仍然走向了夷陵之战。这一结局并非注定,细究起来完全可以避免,其中教训更值得深刻反思!

赤壁之战刚刚结束,孙权便马不停蹄的东攻合肥,西攻江陵,对内又蚕食刘备的江夏(任程普为江夏太守即为此意)。这种行事作风相当激进,不似孙权本人,倒是颇似周瑜。周瑜表面上答应让刘备带兵助战,作为回报让出江油,驱使刘备南下收取荆南四郡。实则是不让刘备分享胜利果实,压制刘备的发展,将其困死在长江以南,并坐实刘备在联盟中的从属地位。

周瑜

周瑜攻克江陵后,刘备深感出路受阻,羽翼难张。于是亲赴京口,求孙权借南郡。年过半百的刘备拉下老脸,不仅做了孙权的妹夫,还推这位少年英雄为盟主(表孙权为车骑将军,袁绍、朱儁、董承曾以讨董、反曹盟主的身份,领车骑将军),再一次过起了寄人篱下的日子。同时,刘备又表孙权为徐州牧,希望其向江北发展,并承认自己荆州牧的身份(“求都督荆州”),姿态不可谓不低。

最终,孙权在周瑜病故,曹操又准备南征的情况下,接受了鲁肃的建议,把南郡让给刘备。刘备也默认孙权蚕食江夏,并让开荆南通道,让孙权攻占交州。

孙权嫁妹

这一阶段孙权与刘备本应一起分享战后的胜利果实,由刘备攻打江陵,自己全力攻打合肥。但是在周瑜的坚持下,实力本就不足的东吴多处用力,急于独吞。付出重大代价之后,仅仅夺取南郡,旋即借给刘备,结果一无所得,还招来曹操针对,白白丧失了赤壁之战给双方带来的大好良机。

刘备虽得到南郡,却定下了从属的名分,让孙权在联盟中拥有了最高话语权。身份的落差成了刘备心中的一块疙瘩,地位的落差更限制了刘备的行动自由。后来关羽反复挑衅孙吴,正是刘备不甘屈居人下之心理的延伸。更为灾难的是,因为从属的名分,双方无法定下一个明晰的战略方向,也没有确定利益如何分配,这就为后来双方连续发生冲突和火拼埋下了伏笔!

借荆州之后的形势图

2.刘备入川与联盟破裂

孙权未能在合肥打开局面,借荆州之后,向西发展成了孙刘联盟唯一的选择。于是孙权提议刘备共同取蜀,不出意外遭到刘备拒绝。但刘备虽然阻止了孙权,却也同时阻止了自己。就在刘备一愁莫展之时,在法正等人的撺掇下,刘璋主动伸来了橄榄枝!

入川行动是得到孙权认可的,他派吕岱带一部人马随同入川,意在表示这是联盟的共同行为。从吕岱诱击张鲁可以看出,此次入川行动的公开目标就是帮助刘璋抗击张鲁,本质上还是保护荆扬上游,抵抗曹操。通过诸葛亮与孙权互相问候的信件可以看出,此时联盟间关系维持的还算不错。

法正与张松

刘备入川后,并未听取法正、庞统速取刘璋的建议,后人常单纯的认为这是刘备顾虑人心与名声。其实不然,刘备真正顾虑的是孙权的态度。于是刘备在四川赖了下来,逐步拉拢人心,聚集兵马,徐图后计,希望在不调动荆州主力的情况下,兵不血刃夺取益州。

刘备赖了一年,对张鲁无所作为,反而实力大增,刘璋再傻也不可能毫无反应。正好曹操在此时发起巢湖之战和青泥之战,刘璋借机要礼送刘备出境,刘备也要趁孙权无力干涉,抓紧时间夺取益州,双方随即反目成仇。

刘备取蜀行动示意图

翻脸之后,刘备依然忌惮孙权,并未调动荆州主力,一鼓作气拿下益州,而是希望凭借目前实力夺取益州。但是人算不如天算,刘备在雒城遭遇激烈抵抗,不仅庞统阵亡,且刘备孤军深入,形势逐渐不利。吕岱撤回东吴后,也向孙权报告了刘备损失惨重的情况。

看着刘备不顾一切向成都进攻,孙权不禁起了疑心,暗中指使孙夫人将刘禅带到东吴做人质,却被张飞、赵云所阻,未能得逞。最终,刘备不得不调荆州主力入川增援,孙权这下彻底看清了刘备的真正目的。此刻正承受曹操巨大压力的他,只能愤怒的骂道:“滑虏乃敢挟诈!”

赵云截江夺阿斗

建安二十年,孙权终于击退曹操的进攻,腾出手来找刘备讨个说法,索要荆州其实质就是要求分享胜利果实。然而志得意满的刘备,果断予以拒绝,大大出了一口鸟气。

得不到满足又被无视的孙权,在极度愤怒之下绕过鲁肃,对荆州发起攻击,刘备也不甘示弱,带主力东下增援关羽。双方根本没有任何试图缓和局势的举动,反倒是鲁肃只身犯险、单刀赴会、直斥关羽,避免了双方冲突进一步升级。

在曹操攻略汉中的压力下,刘备不得不做出让步,割湘水以东给孙权。双方暂时平息矛盾,又回到了并肩北上的战略方向上。

不幸的是,孙权攻击合肥再遭失败,徒留“孙十万”的笑柄。刘备则继续扶摇直上,夺取汉中,进位汉中王,瞬间在威望和地位上反超孙权。关羽进一步的辱骂和恐吓,成为压倒孙权的最后一根稻草,双方遂不可避免的走向了夷陵之战的结局。

入川行动作为联盟发展的新阶段,由于战略方向相同,必然要面对利益分配问题。刘备夺取益州后,联盟虽然产生裂痕,但并未达到不可挽回的地步。孙权主动派诸葛瑾出使,本意也是为了商谈,刘备不仅未予安抚,反而粗暴拒绝。总之,刘备集团因胜而骄,无视联盟当初的约定和孙权的诉求,致使联盟走向决裂,负有不可推卸的责任!

张辽威震逍遥津

3.名分之争与联盟稳固

夷陵之战后,冷静下来的刘备开始着手恢复蜀吴关系。他以皇帝的身份写信给孙权,孙权派郑泉出使,承认刘备为汉中王,表达了对其汉帝身份的拒绝。这个事件凸显出蜀吴虽然有意恢复联盟,但是还有最后一层窗户纸需要捅破,就是双方的名分问题。

刘备去世,诸葛亮主政,派邓芝出使东吴,孙权随即派张温回使。张温临行前,孙权对其做了一番意味深长的交代,:“卿不宜远出,恐诸葛孔明不知吾所以与曹氏通意,故屈卿行。若山越都除,便欲大构于丕。行人之义,受命不受辞也”。

刘备托孤

降魏一事,背叛联盟一直是孙权的心病,他派张温出使是希望能有个漂亮的解释,并且以山越为由,委婉表达在心病解除之前,联盟还不能恢复。但是张温出使归来后即遭孙权废黜,表面上的理由是“扇扬异国,为之论谈”,实则“阴衔”其赞美蜀政,宣扬蜀汉天命。

张温被废之事,让诸葛亮非常关注,担心蜀吴关系出现变故,立即再派邓芝出使。这一次孙权道出了真实想法——二主分治。邓芝立马回答,“夫天无二日······如并魏之后······则战争方始耳”,不卑不亢的明确了蜀汉的政治态度,在坚守本国立场和维持联盟关系之间,把握了一个恰当的分寸。孙权听闻后,也终于放下心结,他明白诸葛亮有意维持联盟,将承认蜀汉与东吴对等的身份,剩下的只是明面上的程序。

蜀汉建兴二年,曹魏连续伐吴,孙权顶着曹魏压力,需要进一步巩固联盟,诸葛亮也想趁机南征,于是他派陈震出使东吴。孙权将安排在交、益边界的刘璋之子——刘阐召还江东,表示不再支持南中叛乱。诸葛亮则南征免除孙权的后顾之忧,双方各取所需,联盟得到进一步稳固。

七擒孟获

曹丕篡位,刘备称帝,让孙权的身份变得极度尴尬,虽然一时受封大魏吴王,但终究是要反目的,如何解决政权合法性的问题,成为孙权必须考虑的事情,也是蜀汉需要面对的事情,只要这个事情处理不好,蜀吴之间的联盟就不可能彻底稳固。

从夷陵之战到曹丕伐吴,一连串的战争让孙权无暇他顾,名分问题也就暂时搁置。随着曹丕驾崩,诸葛亮北伐开始,东吴的犄角价值提升。蜀汉建兴七年,孙权称帝,并告知蜀汉,希望并尊二帝。这件事无疑给蜀汉带来了政治难题,动摇了蜀汉的合法性,果然遭到蜀汉群臣的反对。

在这个决定联盟命运的关键时刻,诸葛亮力排众议,先在蜀汉内部定下孙权僭越的罪名,接着派陈震出使承认孙权皇帝的身份,并和孙权定下中分天下的约定,明确划定了双方未来的战略方向,彻底解决了孙刘联盟多年来,悬而不决的战略问题,使联盟牢不可破。日后蒋琬主政,调整蜀汉国策,东吴群臣皆认为蜀汉即将伐吴,唯有孙权一笑了之,坚信蜀汉并无此意!

诸葛北伐

自赤壁之战后,诸葛亮在对吴外交中,如同隐身一般,甚至夷陵之战都一言未发,说明此阶段的对吴外交是刘备在主导,他并没有执行诸葛亮在隆中对中定下的,东和孙权的战略。这一时期的联盟可以说没有任何有效的政策和约定,仅靠鲁肃一人在勉力维持,随着鲁肃的逝世——这一联盟稳定剂的消失,双方不可避免的走向火拼。

诸葛亮主政,实为孙刘联盟的重大转折点。在这一阶段,诸葛亮通过政策不断明确双方的任务和战略目标,以及未来的利益分配问题,结束了因个人性情左右联盟关系的乱象,终使联盟走向稳固,只是天下大势已不可逆转。后人也不免要为诸葛孔明和鲁子敬——两位伟大的战略家和知己,感到无限惋惜!

鲁肃与诸葛亮

展开阅读全文

页面更新:2024-04-01

标签:益州   蜀汉   江陵   东吴   汉中   荆州   联盟   名分   视角   身份   战略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71396.com 闽ICP备11008920号-4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903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