危机二:1958-1960年苏联援华投资中断以后,中国发生了什么 二

多读书,读好书。

这一轮国家工业化原始积累中之所以国民运动能够得以实施,与1956年完成的社会主义改造也有关系。

随着重工业和军事装备工业的大量引进,中国迅速形成了斯大林模式占据主导地位的国家资本主义工业,并且主要按该体制的要求很快在1956年完成了对所有私营工商业和小农户经济的“社会主义改造”。

在此基础上构建的以城市单位和农村合作社为基本单元的社会组织体系,是此期间国民动员得以实施的组织载体。在农村,政府正是有了合作社这样的“腿”,粮食征购、大兴农田水利、抚恤军烈属等客观上需要高强度提取农村剩余价值的工作才有了抓手,但也导致部分社员因合作社政策负担重,认为不如单干户合算而闹退社。

60年,一方面国家实现了新中国建立一来最高的财政收入,可另一方面经济建设中德问题很难再靠地方投入维持增长势头,经济出现负增长。

并且由于前面强调扩大基本建设领域的政府投资而导致高额赤字,挤占了财政用于维持经济正常运行的开支。

再加上投资被迫中断,城市就业随即从60年的6119万,大幅度降到62年的4357万,两年减少了1500万人,还有大炼钢的9000万人也需要去处,是为经济危机爆发连带造成的社会代价。

于是开始了下乡运动,动员成千上万的城市人口到农村去生产自救,用来弱化城市失业的巨大压力——这是集中在城市的国家产业资本得以通过“排斥劳动”来实现“软着陆”的基础性条件。

61-62年经济萧条中,国家财政从60年的572.3亿回落到57年的313.6亿。同时中国在农产品缺乏的情况下,以农产品和稀有矿产偿还苏联50年以来投资形成的大约有54亿美元的国家债务,这加剧了国内农产品供给不足的严重性后果。

60-62年的三年的人口增长呈现下降趋势,由此推算出“为增加人口”约为2000万人。

大部分是营养不良导致生育下降和新生儿死亡造成的。新生儿死亡率千分之140,成人死亡率也上升了,其中一部分直接死于饥饿。(这些我写过微头条)

政府的语言这三年为“三年自然灾害”。

62-63年期间经济复苏,不是城市工业增长,就业上升,而是“农民退出”。

政府在经济危机压迫下61年作出农村集体化政策的实质性调整,允许乡土中国的小农村社制的传统经济,从服务国家产业资本的高度集体化经济中部分“退出”:①改“一大二公”的人民公社全面统治经济为“队为基础”的村落经济——意味着从乡为单位的集体经济变成自然村为基础建立生产队为核心单位。②农民可以在生产队搞“三自一包”,意味着允许家庭兼业化的农村户营经济从国家严格控制的集体经济中部分退出。

这个政策使农业生产逐渐恢复,农产品年年增长,农业税收占财政收入从50年代的8%上升到22%,财政形势有所好转。

(一大二公:一大是规模大,二公是指工业化程度高,原来属于农民的一切土地,连同耕畜,农具等生产资料及一切公共财产都无常收归公社所有)

所谓的农民退出——从集体所有土地中获得了“自留地”“拾边地”“庭院地”等自由种植的土地约占农业用地总量的15%

第一次危机就到这里了。

希望对友友们有帮助。

展开阅读全文

页面更新:2024-03-16

标签:中国   产业资本   苏联   合作社   农产品   危机   农民   农村   政府   国家   城市   经济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71396.com 闽ICP备11008920号-4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903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