碧潼战俘营纪实(七)

在1951年初,英国派赴朝鲜作战的第二十九旅受到志愿军的沉重打击,几百名战俘被送到碧潼战俘营。战俘们在北朝鲜的大山里跋涉两百多公里,疲惫不堪,很多一到战俘营就生病发烧。一位叫黄远的中国医生,由于挽救了一名挣扎在生死线上的英国战俘,两人成就了一段半个多世纪的友谊。

2016年3月中旬,得知96岁的黄远去世,着实难受了好几天。黄远是我采访过的对象中,最有趣的老人。

黄远老人留影

第一次去泉州开元寺旁边的小院子中见到黄远,瘦小的老人正在用一架老打字机,在老屋中写作一部英文小说。当时还没有落实政策,家境有点窘迫。不要以为他是作家,他的本行是外科医生。

黄远1919年出生在广东汕头,就读于厦门英华学校。抗日战争中厦门沦陷,他投奔在香港海关的父亲,就读于英华书院。日军占领香港后,他随父亲搬迁到上海租界,考入国立中正医学院,后来成为一名外科医生。

1951年5月,黄远被志愿军招收为英文翻译,到了朝鲜,部队了解到黄远学过医。黄远被安排在碧潼战俘管理处1团。

碧潼战俘营在给战俘检查身体

黄远分配到碧潼战俘营的证明

黄远遇到一个叫彼得的病人,马上诊断是大叶性肺炎。黄远马上去找团长,说:“团长,有一位俘虏病得不轻,如果不用青霉素,恐怕要死人。”

团长是位老八路,着急地问“你能让他不死吗?”

“我是可以,但没有青霉素。”当时,由于美国第七舰队封锁中国的东南沿海,青霉素等药品运不进来,国内还不能生产,整个俘管处医院也只有10支。团长与俘管处申请,十支青霉素把彼得从死亡的边缘给拉了回来。

碧潼战俘营的预防注射证

团长随即命令黄远医生与彼得住在一起,保证他恢复健康。黄远有点想不通,但他不知道,彼得的健康已经成为国际事件。

在1951年初,英国派赴朝鲜作战的第二十九旅受到志愿军的沉重打击,一批英军做了俘虏,其中包括年仅19岁的坦克兵彼得·饶雷。敌方找不到他,英国政府就匆忙宣布彼得已经阵亡。

来到碧潼战俘营的英国战俘

不久,英国工党的《工人日报》刊登了驻北京记者阿兰发回的英军战俘名单,彼得也在其中。彼得的父母和女友从此天天向政府要人,英国政府指责工党故意与政府作对,就把《工人日报》查封了。

英国工党要求阿兰,尽快提供彼得活着的证据。

黄远和彼得合影,当时黄远还不愿意与战俘照相

于是,黄远就和彼得在战俘营拍了一张合影。这张照片发回英国后,英国政府哑口无言。

彼得受到细心照顾

彼得比黄远小十二岁,经常流泪想家,黄远一直把他当小弟弟一样照顾,彼得也很勤快,经常帮黄远洗衣、劈柴生火之类。一年以后,黄远得了肺病,不得不回国治疗。

彼得遣返回国时,四处打听黄远的通信地址,一位俘管干部告诉他,黄远乘坐的汽车在路上被美机炸了,可能已经死了。

碧潼战俘营总医院

其实,黄远大难不死,此后,一直在福建泉州市第一医院当医生。

1980年,黄远的一个朋友参加广交会,看中他的英语水平,邀请他去当翻译。这期间他结识了一位叫莫朗尼的英国商人,谈得十分投机。黄远便把自己在朝鲜的经历向他娓娓道来。

回国后,莫朗尼把这件事告诉了一位记者朋友,随后,英国报纸以《一个中国医生在找他救的人》为题报道了这件事。

曾经的战俘---彼得,在两个小时之内接到了12个电话, 他的女儿从50公里外把报纸送到他手中。彼得马上联系到了莫朗尼,立即动笔给黄远写信。

在信的开头,彼得写道:他们都说你在路上死了,你怎么还活着?

彼得信中说,说他日子过得不错,已有两个外孙,表示要渡洋来泉州看黄远,但因自己是个工人,必须等储足了钱才能实现。

那是1985年,彼得决定把烟戒掉,把每天3包烟的钱攒起来作为路费。3年以后,彼得终于攒够了路费,他写信告诉黄远,路费现在够了,但到中国以后就没钱了。黄远告诉他:“你只要过来,其他的费用都包在我身上了。”

1988年,相隔36年之后,他们在厦门机场重逢了。彼得来到中国的第二天,正是中秋节。彼得住在黄远家里,形影不离。

黄远和彼得在厦门第一次见面的合影

在广州临别时,黄远回忆说:“他这才口吐真言对我说:英国的亲友个个都反对我来东方,似乎这里是个蛮荒的国度,他们甚至和我打赌,说我住不到3天,就会折回英国”。

10年之后,彼得再次到泉州来。这次,原来坚决反对他来中国的太太也跟来了。回到英国后,彼得又写信说,他的太太已经迷上中国了,整天吵着要再来一次。第二年,彼得夫妇又来泉州。

我当时跟着陈晓卿做纪录片,跟拍了一段时间。纪录片《没有铁丝网的战俘营》还有彼得在黄远家的场景。让我感动的是,彼得每次回忆,总要唱《白毛女》喜儿的唱段,而且泪流满面。

彼得深情地说:“我是半个中国人,我要让我的后代记住黄远,记住中国。可以说没有黄远就没有我,更没有我的孩子们。”

彼得经常来中国看望黄远,两人都老了

他称黄远为“至亲的朋友”。他说:“离开泉州好像很久了,但我们却每天在念叨着它,惦记不忘。”又说:“我真不知道该说些什么,仅仅向您表示感谢是远远不够的,我感受到的东西太多了,但我却找不到恰当的话来表达……人们问起我的泉州之行时,我的回答总是:令人心醉魂迷,真正真正了不起!”

2001年,黄远应邀到英国做客,当地民众对黄远十分友好。英国当地的报纸也大篇幅报道了这件事。至今,黄远家里还保存着这类报纸。

九十岁时的黄远

黄远的故事,我们所体会到的是,中国人民志愿军确是一支不寻常的军队!如果没有战争,东西方人民的沟通,一点也不困难。

展开阅读全文

页面更新:2024-03-30

标签:战俘营   英国政府   彼得   朝鲜   泉州   志愿军   战俘   英国   团长   中国   纪实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71396.com 闽ICP备11008920号-4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903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