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82-1986」第七次波动之企业发展的第三股势力—外资入中国

前面讲了1982到1986,中国经济第七次波动国企、民企发展,本期介绍当时外资情况(共1529字,阅读需5分钟)。


01

美国形势

美国当时仍然是商业冒险家的乐园,各种影响后世的商业故事让人们充满遐想,爽文一样的故事情节更让人津津乐道。

当年度最轰动的企业新闻,是从事电话电报业务的贝尔公司,由于美国司法部反垄断诉讼,被分拆重组为7家独立运营的公司,打破了美国电信业的长期垄断。

这一年,苹果电脑公司发布了家用电脑,创业九年的微软公司说出了“让每一张办公桌,每一个家庭都摆上电脑”的伟大理想,这在当时根本就是天方夜谭,而当这天来临时,才显得当初梦想的传奇。

刚刚成立的思科系统公司,正在研究可以让电脑互相通讯的路由器,正是这个革命性产品让日后的互联网浪潮成为可能。

美国每天都有大公司拆分、倒闭,也有无数新公司成立,带着创业者的梦想,冲进了市场。

02

日本的管理

美国是科技强国,后来居上的日本,以东亚特有管理模式,被世界各国的企业争相模仿,成为全球经济的主角之一。

日本崛起不是偶然的,他们在制造线上管理的严谨、偏执,得到了回报。日本公司所生产的产品质量也不断提升。同时,在电子产业,日本也开始全面发力。

面对全球日本公司的竞争,美国联合西方七国财政部长,强行要求日元升值,这个行动从1985年开始,第一次宣布美元对日元贬值25%,在1986年初的几个月里又让日元升值40%,到1988年,升值达86%,这就是著名的“广场协议”。

日本人因货币升值而雀跃不已,此后日本政府和公司大量购买美国国债和房地产,收购美国公司。从这一年到1992年,日本人认购了一半以上的美国国债,还购买了价值720亿美元的美国房地产。

“日本可以说不”“日本买下世界”“日本奇迹”各种夸张的新闻标题充斥着整个80年代日本媒体。

03

外资投入

此时中国,改革进一步向前,允许外资工厂拥有聘用、解雇工人的权利。许多人把在中国的投资当作赌博,投资者仍旧小心谨慎。深圳将近70%的外资集中在办公楼、宾馆等设施上,只有7.3%是投资于工业项目。

在香港的商人观望时候,日本三洋公司一口气开了五家工厂,生产的彩电、录音机、洗衣机、冰箱很快铺遍各大商场;本田公司与嘉陵机器制造厂,决定合作生产五万辆摩托车;三菱汽车与北京卡车制造厂提上日程。

由于日本耐用消费品大量涌入中国,给国内企业造成巨大的压力,商品积压“保护民族工业”的呼声已经响起。

尽管紧缩的空气让人担忧,但还是有越来越多的公司来到中国。吸引它们的原因几乎都是相同的:便宜的劳动力、广袤的消费市场。

04

耐克入中国

1982年,Nike在福建开出第4个工厂。之所以转入中国大陆生产,主要因为劳动力比韩国、中国台湾便宜很多。1985年,中国区的产量能够占到其鞋总产量的29%,1800万双。

外国公司在中国开始跑马圈地,通信业的“爱立信”、法国的葡萄酒、大型超市……他们的逻辑都是,如果中国每个人能买一个他们的产品,那么将是多么广阔的前景。

05

外资再入

这一年,青岛的海信、四川的长虹、广东的康佳,相继引进了松下的彩电生产线,到1985年前后,中国一共引进了105条日本的彩电生产线。在一个消费日渐苏醒的国家,生产的能力和设备的先进性往往是最强大的竞争力。

在上海,第一家进入中国的跨国汽车公司结出了硕果,德国大众的桑塔纳汽车组装成功,而在上一年,中国第一辆自己设计和生产的汽车品牌——“红旗牌”轿车悄悄停产了。

一些新的合资公司也纷纷成立了。在北京,新创办的四通与日本三井株式会社达成协议,开发中文文字处理机,这款被定名为“四通2400”的打字机在随后几年内将风靡全国;在南京,南汽与法国的依维柯签约,开始生产该品牌的汽车;在上海,邮电部门与阿尔卡特集团联合创办了上海贝尔电话设备公司,这是中国第一个研制生产程控电话交换机的中外合资企业。


预告:下一篇,1982-1986第七次波动,看民生变化。

展开阅读全文

页面更新:2024-04-16

标签:中国   外资   法国   日本   美国   国债   日元   彩电   势力   工厂   公司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71396.com 闽ICP备11008920号-4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903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