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朝政府后来为什么这么“穷”?
题记:我们听到的一切都是一种观点,不是事实;我们看见的一切都是一个视角,不是真相
--马可、奥勒留
清朝末年尤其是中日甲午战争中国战败,很多人把名头归结于慈禧60岁寿辰挪用了海军军费,说是花费了1000万两白银导致海军军费没有了,没钱买军舰,没钱买炮弹等等,好像战败就是慈禧一个人的责任。更有人说大清那么富,电视剧中动辄就是几百万两,怎么到19世纪末就这么穷了呢?难道清政府真的没有钱了么?甚至后来左宗棠收复新疆,也同李鸿章为首的北洋派发了激烈的陆防还是海防重要的争论,其实就是先把钱用到哪里的问题。
还别说,这些个问题的发生,还确实是清政府的财政危机导致的。
众所周知,按我们现在说的,当时大清政府,经历康乾盛世后,中国是世界上的首富,人口最多,财富最多,这一方面归功于西班牙和葡萄牙同志们在美洲的不辞劳苦的辛勤开采白银(中国是贫银国,国内银矿极少,一直极少,但到明朝中后期,白银却成为了普遍流通的货币),而这两颗“牙”尤其是西班牙的贵族和皇室们把这些真金白银全用在了享受丝绸、瓷器、茶叶(15和16世纪欧洲人以能喝到茶叶为荣,是上流社会的标配),而这几样东东又是咱们中国的“特产”,所以中国在世界贸易中一直保持着‘顺差’就不足为奇了,所以白银大量的流入中国,成为了中国国内流通的货币。到1766年,清政府的节余达到了惊人的8030万两白银,这也是乾隆盛世的资本。但是老祖宗几百年攒下来的这些个白银,到道光和嘉庆年间因为此起彼伏的起义,很大一部分被清政府用于镇压国内农民起义了。
而同期鸦片战争前期造成了白银大量外流。据估算,19世纪初期,持续上升的外贸赤字导致1800-1809年从中国流出的白银达到了惊人的1100万两以上,1823年至1831年又流出达2000万两,1831年-1834年流出2000万两,1834年至1838年流出超过3000万两,这40年期间合计就达到了1亿两白银,这1亿两白银合计现在就是200亿人民币左右。白银不断外流就造成一个问题,银价不断上升,这也是道光为什么要禁烟的根本原因之一,也是林则徐说的“中原几无可以御敌之兵,亦无可以充饷之银”。而1850年至1864年的太平天国起义,直接把清朝的财政推向了绝境,1853年清政府财政库存银达到了惊人的11.9万两的最低数,这个数字对一个政府来说,是吓人的,连官员的薪水发不起了。而后来曾国藩镇压太平天国包括清政府下旨让各地办团练,自己筹钱打仗,有一个很大的考虑是减少中央财政的花销,而间接催生的是后来的“厘金”改革,让各省都有了收钱的理由,同时也保证了镇压太平天国起义的资金充足。
打仗花钱如流水,据统计,清政府为了镇压太平天国起义,直接花费达到1.706亿两白银(合现在的约340多亿人民币),而实际上的开支可能超过2.9亿两,年 均2701万两,而同期,清政府不光对付太平天国一个起义,还有捻军起义,花费也在3173万两左右,镇压西北回民起义(1862年至1868年)花费了1.1889亿两,镇压西南和东南众多小规模叛乱(1851-1873)花费了1.0107亿两,加起来,1851年至1873年这23年间花费了5.41亿两白银,年均2355万元,这个数字占清政府当时年收入的60%以上,也就是说一半以上的钱用来支付军费开支了,此外,1875年至1878年,镇压新疆回民花了7000万至8000万两,中法战争花了3000万两,甲午战争爆发前北洋水师花了2300万两,这还不包括战争赔款等。所以以发展的眼光来看,清政府到中日甲午战争前,确实没有多少钱用于战争开支,而慈禧过寿辰,又修颐和园啥的(这笔钱的开销现在被证明是各省摊派的,其实就是老太太想给自己退休修个住处,当时已经归政于光绪皇帝了),正好在这个节骨眼上,按照那个时候文人惯用的需要一个人来背锅的写史手法,慈禧很自然的就背上了这个锅。
所以,我们读史也好,看史也罢,听史也可,诚如马可·奥勒留在《沉思录》里所说:我们听到的一切都是一种观点,不是事实;我们看见的一切都是一个视角,不是真相。要了解清楚历史,就要从大历史的发展的前后衔接的角度来综合看待,不要只看一个点,因为,那不是真相。
更新时间:2024-10-21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71396.com 闽ICP备11008920号-4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903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