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则天之后,这两位掌揽朝廷权势的唐朝后宫,为何没能复制称帝?

神龙政变后,武则天被迫退位,李唐江山恢复。

然而武则天的余光魅影却深深刻画在大唐后宫之中。受其影响最大的莫过于中宗李显的皇后韦氏与武则天之女太平公主。

二人都有着对权力的野心,也同样拥有着一股强大的势力。

然而,历史上首位女皇终究是绝唱。其二人相比武则天,究竟差在了哪儿?

接下来,从多个角度一探究竟。

一、初接权利

武氏巧慧,多权数,初入宫,卑辞屈体以事后;后爱之,数称其美于上。未几大幸,拜为昭仪。会昭仪生女,后怜而弄之,后出,昭仪潜扼杀之,覆之以被。上至,昭仪阳欢笑,发被观之,女已死矣,即惊啼。问左右,左右皆曰:“皇后适来此。”上大怒曰:“后杀吾女!”昭仪因泣诉其罪。后无以自明,上由是有废立之志。《资治通鉴》


武则天画像

武则天一步步凭借着手段与谋略,最终登上了皇后宝座。

而韦氏则是中宗李显的皇后;李显被武则天流放,韦氏一直陪伴左右,可以称得上是中宗的精神支柱。

中宗对这位皇后,心怀愧疚与感激;在神龙政变后,李显重登皇位,韦氏便自然独掌了后宫。

相比于武则天,韦氏的起点更高。

太平公主则是神龙政变的功臣,在李显重登皇位之后,太平的权势瞬间增大。

二、局势带来机遇

纵观武则天的掌权之路,看似是高宗李治的极力助攻,实则是高宗在利用后宫之战向势大的长孙无忌集团发起挑战。

在立后的问题上,赞成的大臣处于多数,但朝中关键人物长孙无忌迟迟未表态,而长孙集团根系错综复杂,虽无谋反之心,但间接对皇权造成了威胁,于是高宗借势出击,一场君臣博弈拉开帷幕。

就在这场博弈中,武则天迅速打造了属于自己的权力班底。

在高宗着手打造属于皇帝的权势集团时,武则天一直处于高度参与状态,并且极有远见地拉拢一位位有力之臣。

胸有谋略的武则天,不仅所有的事情都顺着高宗的意愿,更在关键时刻恰到好处的进言献策,一次次把这场博弈推向高潮。

这场君臣博弈的结局,长孙集团被彻底瓦解;但最大的受益者并不是高宗,而是一直参与的武则天,不仅顺利登上了皇后宝座,更是招揽了众多核心权臣,一时文武百官尽站武昭仪一侧。

反观韦皇后这边,势力来源同样是君臣博弈。

唐中宗李显画像

重登皇位的李显,更加意识到位置的不稳定,五位神龙政变的功臣居功至伟,更有势力雄厚的相王李旦与太平公主;在这样的忧患中,李显只能主动出击,于是这场博弈的战场依旧选在后宫上;韦氏垂帘听政,恰是李显增强皇权势力的第一步。

在这场君臣博弈中,韦氏也趁机打造着属于自己的势力,但与武则天最大的不同在于武则天要的是绝对的势力集团,而韦氏则夹杂着个人纵情欲望,武三思的上位就是代表;其不仅与武三思纠缠不清,更是将二人的权势捆绑在了一起。

正是这种借势行为,等于变相架空了自己。

然而突如其来的变动,给韦氏集团的发展按下了暂停键;太子李重俊的兵变,直接铲除了韦氏集团的核心人物武三思。

也正是这次兵变,给韦氏带来了第二次掌权的机会。

武三思的倒台,失去靠山的众人立即倒向皇后这边,并迅速结成了一个以韦皇后为核心的后党。

君臣博弈尚未停止,对手则换成了相王李旦与太平公主,但拥有雄厚势力的他们,怎会轻易被击垮。

于是韦氏再次效仿武则天的谋略,重心转向积累壮大自身实力。

在韦氏一党的围攻下,百官之首魏元忠下台,帝国的权力中枢状态改变,之后韦氏党羽顺利进入了权力中枢系统。

在获取权势的过程中,武则天招揽了一批批得力干将,并将自己打造成为核心。

而韦氏在中途走偏了,没能坚定初心,权势看似壮大,其实并不稳固。

太平公主是拥立李显复位的功臣,神龙政变后,他的政治待遇和威望都已达至人臣顶点。

太平公主凭借着神龙政变的大功,得到了李显的嘉奖,摇身一变成为了朝廷最富有之人,重赏之下必有勇士,一批批能人贤才尽拜太平公主之下。

三、谋略与规划

反观谋略,武则天步步为营。

从立后开始,便一直有计划地壮大自身实力,不断把握时机清除易党;高宗驾崩之后,其并没有着急上位,而是一直处于垂帘听政的状态。

唐高宗李治画像

武则天从三十岁垂帘听政,直到六十六岁发动武周革命,正式称帝,整整花费了三十多年时间,心思缜密、沉稳,常人难以比及。

而韦氏则略显急功近利。

深受武则天地位影响的她,不愿多等;尽管韦氏一路模仿武则天的路径,从揽权到打造朝政神话,从插手祭祀大典到包装自身形象,丝毫不差。

但韦氏在一步步攀升之时,迷失了,或者说陶醉了,这也加速了她对至高权利的追求;于是,韦氏联合安乐公主采取了极端手段,毒死了皇帝李显;甚至刚临朝摄政,便着手计划改唐称帝,彰显浮躁。

急功近利的心态下,韦氏无暇顾及朝中暗存的势力集团,这也为日后倒塌埋下了伏笔。

太平公主画像

太平公主是个能屈能伸之人,在韦氏掌权时,面对飞扬跋扈的安乐公主及核心党羽,太平公主选择了忍气吞声,更不惜放低姿态,避免正面冲突,暗自积存实力。

四、个人形象

掌权后的武则天,抛弃了感情的枷锁,把命运牢牢掌握在自己手中。

韦氏集团的壮大,成员则鸡犬升天,买卖官爵、奢华比拼、滥用职权,朝廷生态一团乱麻,乌烟瘴气;这也导致了正直的朝臣只能选择独善其身,在这样的环境下,想要登顶皇权,简直滑天下之大稽。

骄纵跋扈的安乐公主便是代表,那件百鸟羽毛裙直接反映了当时朝廷的生态环境。


山林奇禽异兽,搜山荡谷,扫地无尽,至于网罗杀获无数”。(《朝野佥载》卷三)

五、支持者及兵权

武则天的掌权,则开启了后宫先例,也许没人能想到最后李唐江山会易主改姓。

而满朝文武虽表面摄于韦氏集团的权威,但内心却充斥着不满,心向李唐的占据了多数。

尤其是经历了神龙政变后,大臣们心里早有防范,剧本重演,就多了一道鸿沟。

此时朝中不仅有势力雄厚的李旦与太平公主,更有暗中招揽禁卫军的李隆基,他们怎么会眼睁睁看着李唐江山再次易主改姓。

最后,掌握朝廷禁卫军的李隆基,发动了军事行动,一举瓦解了韦氏集团。

揽权之路的对手

李隆基画像

武则天和韦氏有个共同点,他们的对手一直是朝中反对自己的大臣,借皇上之手清除易党则容易得多。

而太平公主面对的是亲手破碎韦氏集团并登上皇位的李隆基,李隆基并不像高宗中宗一样软弱无能;这可是位胸有大志的君主。

从继位之初,李隆基便注意到了势大的太平公主,并对此早有防范,但这并不是太平倒下的重要的原因。

太平公主的失败,最大的原因出自内部。

正所谓“宰相七人,五出其门;文武之臣,太半附之”!(《资治通鉴》卷二一○)

由此可见,当时太平公主权势处于绝对领先的位置,朝中核心大臣几乎掌握在其手中,以此情形,太平有实力与李隆基硬扳手腕。

所谓大事成,天时、地利、人和缺一不可

太平公主的政变计划看似天衣无缝,这一切却被宰相魏知古全盘获悉;而更让太平公主始料未及的是——这个原本看似保持中立的核心大臣,在这生死攸关的节骨眼上倒向了李隆基……

七月初一,魏知古入宫,李隆基得到了太平一党准备政变的全部计划。

历史首位女皇终究是绝唱,同样的路子靠简单复制注定走不远。

而一路攀升时个人能力与欲望的不匹配,眼光的短浅以及一直未掌控禁卫军权,是韦氏灭亡的原因。

势大的太平公主则输在了已经改变的朝廷局势以及内部管理上。

展开阅读全文

页面更新:2024-03-16

标签:后宫   权势   长孙   神龙   太平   谋略   朝廷   唐朝   皇后   势力   公主   集团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71396.com 闽ICP备11008920号-4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903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