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治通鉴》为何要治理“中层阶级”?


【原文1】

秋,匈奴入右北平、定襄,各数万骑,杀略千馀人。

山东大水,民多饥乏。天子遣使者虚郡国仓廥以振贫民,犹不足,又募豪富吏民能假贷贫民者以名闻,尚不能相救。乃徙贫民于关以西及充朔方以南新秦中七十馀万口,衣食皆仰给县官,数岁假予产业。使者分部护之,冠盖相望。其费以亿计,不可胜数。

【译文】

秋季,匈奴分别以数万骑兵侵入右北平和定襄地区,屠杀,掳惊一千余人。

崤山以东地区发大水,很多百姓陷入饥饿、因苦境地。汉武帝派出使臣,将当地各郡县封国仓库中的粮食全部拿出来赈济灾民,仍然不够,又征集富豪、官吏、百姓,凡借钱粮给贫苦灾民的,将其姓名上报朝廷,但还是不能解救,于是将贫苦灾民迁徙到函谷关以西及朔方郡以南的新秦中地区,总共七十多万人,所需衣服、食物全部由官府供给,数年之中,由官府借给生产资料,朝廷派出使者分区进行管理,使者的车一辆接一辆。费用以亿计,多得数不清。

【解析】

大灾之年,最重要的是给百姓更多生存的机会,而不仅仅局限于“救灾”。朝廷所谓的“救灾”并不能解决根本性的问题,而且全国性的“救灾运动”一定会浪费大量的国家资源,而且特别容易滋生腐败。

【原文2】

汉既得浑邪王地,陇西、北地、上郡益少胡寇,诏减三郡戍卒之半,以宽天下之繇。

【译文】

汉朝得到匈奴浑邪王辖地后,陇西、北地、上郡一带外族入侵日益减少。因此,汉武帝下诏将上述三郡的屯戍部队裁减一半,以减轻百姓的徭役负担。

【解析】

这就是接受匈奴投降的好处,至少外族入侵会减少,我就没必要再维持庞大的屯戍部队了,百姓的徭役自然会减少。

【原文3】

上将讨昆明,以昆明有滇池方三百里,乃作昆明池以习水战。是时法既益严,吏多废免。兵革数动,民多买复及五大夫,征发之士益鲜。于是除千夫、五大夫为吏,不欲者出马,以故吏弄法,皆谪令伐棘上林,穿昆明池。

【译文】

汉武帝计划要征讨昆明地区,因该地有方圆三百里的滇池,所以特修“昆明池”练习水战。此时,法令越发严苛,官吏被免职的很多。由于战事频繁,百姓多买爵到五大夫以免除劳役,所以官府能够征调服役的人越来越少。于是,朝廷任命具有千夫、五大夫爵位的人充当低级官吏,不想当的人必须向官府交纳马匹。凡官吏玩弄法令的,都被发配到上林御苑去砍伐荆棘,挖昆明池。

【解析】

做官的人太多,对于朝廷来说是很大的负担,只有通过严苛的法令来减少官员的数量。有了爵位的人免除了徭役,但也要让他们承担责任,所以要担任吏(最低级的公务员),这样就可以省掉一大批官员的薪资。或者可以缴纳“马匹”,在古代拥有马匹的人就像现代人拥有“豪车”的人情况是一样的,都是“有钱”人。

【进一步解析】

这篇文章讲的就是从不同方面来讲如何“治理”买爵之人,也就是有钱人,社会地位属于中层偏上的这批人,社会发达到一定程度,这批人就会占到很大的比例,比如汉武帝中期。这批人占有大量的社会财富,但没有社会地位,也不想像普通百姓一样服劳役,所以就会花钱买爵或者捐助以获得爵位,从而享有一定的特权。

但是,朝廷不可能放任不管。这就需要出台一些政策来管理这批人,比如参与救灾而捐钱捐物,担任一定的低级官吏,如果违反法令要去砍伐荆棘,挖昆明池等等,这些都是措施。

不仅在社会中存在“中层阶级”,在企业中也存在“中层阶级”,这批人就是指那些在公司工作了好几年甚至十几年一直平平谈谈的中层管理者,这批人占有庞大的公司资源,喜欢“平平淡淡”的生活和工作,总想以自己的职权来逃避该有的工作责任,就是俗称的职场“老油条”。这些人如果不加以治理就会加速企业的“老龄化”,那企业就很难再有发展,在中国,当企业发展到一定程度或者年限,就会出现大批“老油条”,几乎每一个企业都会有这样的问题。如何“治理”这批人也是一个很大的挑战,直接“辞退”肯定是最差的选择。这批人掌握大量的企业生产资源或者客户资源,但是毕竟属于“中层”,没有什么“企业地位”,不如给予一些“董事”、“合伙人”之类的职称提高他们的“地位”,来换取对他们“职权”的调动,来回收他们手中的“企业资源”。

展开阅读全文

页面更新:2024-03-26

标签:中层   徭役   昆明   官吏   资治通鉴   汉武帝   官府   匈奴   朝廷   阶级   百姓   企业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71396.com 闽ICP备11008920号-4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903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