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通胀爆回40年前,同样实行的“宽松货币”,对我们有何警示?

日本在“失去的30年”内,一直希望实现通胀达到2%的目标,从而摆脱常年通货紧缩的情况,但这次似乎玩大了!

近日,日本公布的数据,11月不含生鲜的核心CPI已经上涨了3.6%,创下了1982年以来的高点。

实际在今年5月份核心CPI就达到了2.1%,达到了通胀预期目标,但实现通胀的方法,主要是因为俄乌摩擦引发的能源和原材料价格大涨,再加上日元的大幅贬值造成的。

由于日本的本土资源十分有限,其出口贸易大多是加工服务,在遭受美元加息的影响下,今年以来,日元贬值幅度达到了17.32%,其对应的石油、天然气、农副产品、各种原材料的进口价格大幅飙升。

现在的输入性通胀,直接加重国内企业和居民的负担。

而上面想要的是,通过让企业增加对居民的收入,促进需求大幅增长,达到“供不应求”,引发温和的、可持续的通胀。

如今却适得其反,引发了恶性通胀,但即使这样,人们的平均工资也同比增长了2.1%,这也代表着经济开始远离了通缩。

但对于未达成的目标,不得不继续执行宽松政策,也就出现了现在的3.6%。

如果看过去的30年,从1991年至2021年。日本的GDP增长率平均下跌0.7%,这期间经济在负增长,物价也没怎么涨,工资同样不涨,人们习惯了省吃俭用,在买东西时都会选择性价高的商品。

很多人的记忆都是年轻的时候,钱非常值钱,而且非常好赚,那时买东西非常便宜,但到了现在,工资不涨,支出的项目在增多,东西反而感觉贵了。

这就是看不到收入增长的希望,又担心未来的花费会减少,人们不敢消费,不仅是老百姓,就连公职人员等都是倾向多存少花,也就是人们常说的“低欲望社会”。

而对于企业,如果想推出一款新品,加上设计、研发、推广等费用,价格肯定要上涨,那人们很容易就不买账了,所以为了维持低物价,企业也不会冒险创新,只在原有的商品上做到更改就行了。

这就是通缩带来的影响,人们对市场失去了信心,商品的价格很难上涨,企业不愿创新,居民更不敢消费,大家都是维持在一个“谈不上品质”的平衡点上,经济自然很难发展,所以自安倍开始,就提出利用通胀来赶走“通缩”。


没想到却失控了!接下来怎么办?


加息么?

已被排除,理由是:现在的一切成本上涨都是暂时的,名义工资已经出现了同比上涨2.1%,要想维持,就要完成目标,继续“放水”。

近期为应对企业和民众的支出压力,还追加了29.1万亿日元(约2000亿美元)的预算,用于削减家庭的水电费,以及补贴电力公司的能源费用等。

这几年的货币超发,对经济的影响其实越来越小,日本从上世纪90年代地产泡沫破裂,为应对经济衰退。就开始了不断降息。

在降到0之后,又采取了一些购买风险资产等非常规的放水措施。

而CPI始终小于0,也就是说,市场并没有因为钱多,商品就变得紧缺了。


那么钱都去哪了?


1、不少的钱根本放不下来,都趴在了银行的准备金账上,没有流入金融系统。

好不容易采取了激励措施,流到了部分企业,但因为找不到好的投资项目,又被企业存回的银行。

这和我们上半年的状况非常像,也是企业不敢投资,大量的钱在银行的系统内空转。

2、还有不少的钱流入资本市场,10年间日经225的累计涨幅达到了145.2%。

还造出了一个结果,30年间,财富水平前10%的居民,累计财富增长的26.1%,而排名倒数20%的居民财富缩水了47.2%。

这不难理解,假如说给10个人发钱,1个富人,9个穷人,穷人拿到钱后,就会购买衣食住行的商品,消费掉了。

而富人因为对这些的需求,早已饱和,拿到的钱会选择买资产,钱再次回到资产领域,就这样不断地循环转动。

3、岸田想通过要求企业给员工涨工资,拉进收入的均衡,但实行起来得非常困难,因为日本的企业大多都是雇佣终身制,效益不涨的时候,成本不变,顶多就是不断的增加工作量。

现在就因为通胀效益不好,企业更不愿增加成本支出了,如果继续要求涨工资,等待的可能就是大规模裁员了,对经济影响更大。

所以继续的宽松效应,只会越来越小。


这对于我们有何借鉴呢?


我们现在实行的宽松环境,与日本通胀爆发之前有些类似。

1、在我们的经济转型期间,我们的企业也不敢冒险,不敢随便投资,很多钱放不下来,尤其是上半年,于是才会再次松绑房地产。

没想到,刚放开“胃口”就如此大,直接把流动性吃光,但这只是在为制造企业争取时间,通过地产稳住经济,避免出现大量的企业倒闭,和人员失业。

2、不搞大水漫灌,也是为了防止出现资金大量流入的资产领域,吹高泡沫,拉大贫富差距。

3、该担心的不是通胀或通缩,而是没有新型产业。

美国在2015~2019年工资能够上涨12.7%是因为数字产业、高科技等高利润的新产业,成为经济发展的新引擎,如特斯拉、苹果等。这也是为何大国都要搞高科技的原因之一。

而日本之前的产业结构基本僵化,投资、消费都拉不动的情况下,企业主虽然手里有不少钱,却找不到合适的项目,把钱投出去。

缺少的是对产业发展的信心,而我们现在的房地产成交量低,消费疲软,也是因为人们对市场缺乏信心。

但我们的战略是前瞻性的,转型高端制造也是必然,如果还在幻想,靠着房地产能够稳经济,或许能实现短期内的繁荣。

但我们很可能会步入日本通缩的后尘,只有坚定信心,不断创新,才能在未来的竞争中占据优势。


#11月财经新势力#

展开阅读全文

页面更新:2024-03-01

标签:通胀   日本   宽松   日元   货币   信心   年前   居民   资产   商品   经济   企业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71396.com 闽ICP备11008920号-4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903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