伊犁四营:清朝统治新疆的“定海神针”,260年前的生产建设兵团

前两回聊了聊索伦兵和锡伯兵的故事,也稍微讲了一下索伦营和锡伯营的由来,今天小编用一整期的文章来着重讲一讲“伊犁四营”的故事。

1755年,45岁的爱新觉罗.弘历(即乾隆皇帝)终于实现了自己爷爷康熙皇帝和父亲雍正皇帝的夙愿,平定了准噶尔汗国,清军占领准噶尔汗国都城、北疆重镇伊犁。1759年,清军名将兆惠率军平定大小和卓之乱,清军进驻南疆重镇喀什噶尔(今喀什),至此天山南北全部纳入大清帝国的版图。

为有效管理新疆,乾隆于1762年,正式设总统伊犁等处将军(即伊犁将军),建立了统辖天山南北的军政合一的军府制,统一管理除阿勒泰(当时属于乌里雅苏台将军管辖)的天山南北地区。伊犁将军是新疆的最高行政军事长官,下设都统和参赞、办事、领队等各级大臣,分驻全疆各地,受权代表清廷中央总揽全疆各项军政事务。伊犁将军除了掌有军权外,还兼管南北疆行政,管辖厄鲁特、土尔扈特等各部落。伊犁将军直接接受皇帝的命令,与内地的总督、巡抚平级,属于封疆大吏级别。

由于清军与准噶尔在过去的数十年内进行了长时间的战争,使得此地人烟稀少,尤其是北疆地区尤为地广人稀,又面临沙俄的威胁。乾隆深知新疆战略位置的重要性,必须在当地保有一支战斗力彪悍的军事力量。于是,乾隆开始从全国各地、各组抽调精锐兵力驻防伊犁。并将这些精锐兵力按照民族编制为“索伦营”“锡伯营”“厄鲁特营”“察哈尔营”4个营,是所谓伊犁四营。他们“分列四境”为伊犁屏障,与驻防在伊犁的八旗军和绿营兵一起守卫新疆,接受伊犁将军节制,伊犁4营均为携带家眷的长期驻防军。

察哈尔营,第一批迁入新疆的驻防军,乾隆从蒙古察哈尔部中挑选了迁往伊犁的1000名年轻力壮,技艺娴熟的察哈尔兵。之后,乾隆又从察哈尔部征发1000名察哈尔官兵前往伊犁,组建察哈尔营。两批西迁新疆的察哈尔蒙古兵,都经过约1年的长途跋涉先后到达乌鲁木齐。其中1843人驻防伊犁博尔塔拉一带,另200户,50户安置在库尔喀喇乌苏(今乌苏市),剩余的150户安置在塔尔巴哈台。

厄鲁特营,这是一支比较特殊的军事力量,它大体上由3部分人组成。一是在清准战争期间投降清军的准噶尔部众,他们起初被安置在内地,清军攻灭准噶尔汗国后,乾隆让他们重返故地,组建厄鲁特营左翼,为大清帝国守边;二是清军出兵准噶尔汗国时逃入哈萨克、布鲁特部游牧地后又陆续返回的准噶尔人以及曾给回部(维吾尔族)当奴隶又被清廷赎回的准噶尔人。他们被置一昂吉,为厄鲁特营右翼,游牧区为崆吉斯河、哈什河及大小霍诺海等地,即现尼勒克县特克斯县及新源县境内。三是1771年随土尔扈特部东返的大喇嘛罗卜藏丹增属下的沙比纳尔(意为门徒),有1200余户,他们被编为4个佐领,归厄鲁特营右翼管辖,其牧地为特克斯河下游(今特克斯县境内)。

索伦营,1764年,乾隆下诏从黑龙江、嫩江流域拣选的1022名“布特哈索伦”和“布特哈达斡尔”官兵前往伊犁,组建索伦营。索伦营军民共3860人,其中鄂温克人被安置在霍尔果斯河以西地区,仍以游牧狩猎为生,达斡尔人被安置在霍尔果斯河以东地区,主要从事农耕生产。因为索伦营彪悍的战斗力,日后多次被征召参与清缅战争、廓尔喀战争、平定大小金川叛乱等战事。

锡伯营,锡伯营的官兵均从盛京将军(与伊犁将军、乌里雅苏台将军并列的清朝三大将军,防区为东北)辖区拣选,原定官兵及眷属3280人,实际抵达伊犁的总人数为4030人,其中官兵1022名,悄然跟随而来和途中新诞生的婴儿共计750余名,他们被安置于察布查尔地区以农耕为生。

伊犁4营设立后,清军在新疆的军事防御体系呈南、北、西三面(因新疆东部与内地相接,遂不设防)遥相呼应之局面“,有八旗兵,有绿营屯兵,有锡伯营、索伦营、察哈尔营、厄鲁特营环卫森严。《清史稿》记载:“所以靖边圉,而资控驭,最为整肃”。

伊犁四营的官兵平时负责巡防、种地、游牧、渔猎,他们自给自足,一旦形势有变,他们就跨上战马成为悍不畏死的战士。伊犁四营在组建后参与了新疆所有的战事,他们在生擒张格尔、平定玉素甫之乱、血战阿古柏、痛击沙俄,为维护祖国统一立下了汗马功劳,毫不夸张的说,他们就是大清帝国统治新疆的“定海神针”。

展开阅读全文

页面更新:2024-05-12

标签:伊犁   准噶尔   新疆   察哈尔   沙俄   乾隆   锡伯   天山   海神   官兵   清朝   将军   年前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71396.com 闽ICP备11008920号-4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903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