诸葛亮和刘封等人为什么不救关羽?揭秘关羽之死背后的深层原因

汉献帝建安二十四年,关羽水淹七军,于禁向关羽投降,许都震动,曹操中路战争形势变得岌岌可危,

许县以南的梁县、郏县、陆浑县等地变民纷纷起事,他们杀害曹魏任命的地方官员,接受关羽任命的职务和印绶,与关羽遥相呼应,关羽的个人声望达到顶峰。

此时远在江东的孙权坐不住了,关羽突然坐大让孙权大为不安。建安二十四年(219)底,孙权趁关羽在前线作战之机,突然从背后动手,袭击并占领了江陵等地。

关羽赶紧下令撤军,孙权派多路人马合围关羽,关羽败退至麦城,此地在今湖北省当阳境内,孙权派人劝说关羽投降,关羽假装答应,在城头遍插旗帜,又弄了不少草人迷惑敌人,之后逃出麦城。

据《吴书》记载,孙权派遣副军长(偏将军)潘璋和老将军朱治的养子朱然负责阻截关羽。这一年的十二月,潘璋部下一个叫马忠的团长(司马)在章乡活捉了关羽以及他的儿子关平、部将赵累等人。

关羽死后,刘备在荆州的势力全部被赶了出去,荆州战事暂告一段落,不仅孙权觉得痛快,远在摩陂的曹操也终于松了一口气。不过,仅一个月后曹操就因病去世,享年66岁,王太子曹丕继位为新魏王。

从关羽北上攻击樊城到关羽被杀,不过短短三四个月的时间,所有的事都来得过于突然。从此役一开始,远在成都的刘备和诸葛亮实际上已失去了对战事的控制,只能由关羽来主导。当时襄阳、樊城已处胶着之势,由益州派兵去支援都来不及。

当时有一支人马离关羽很近,可以过来支援一下,那就是刘封和孟达所部。关羽也想起了这支人马,据《三国志》记载,关羽多次向他们发出命令,让他们率兵增援,但奇怪的是,二人根本不听,理由是上庸等三郡刚刚归附,还不够稳定。

有人认为,这是导致关羽被杀的直接原因,如果他们二人及时出兵相救,关羽的失败或可以避免。

但这有点冤枉他们了,上庸、西陵、房陵在汉水上游,距襄阳、樊城数百里,全是山路,关羽一个命令,三郡的大军马上就能赶到,这是不可能的。

但凡重大军事行动,都有一个准备的过程,部队要集结,粮草要带上,走什么路线,怎么配合,遇到突然状况如何应对,这些都要事先考虑好,仓促之间集结重兵远行,是很难办到的事。

即使刘封、孟达接到关羽的来信后立即着手准备,马上行动,等他们赶到襄阳、樊城时,也找不着关羽了。

这反过来也说明,关羽发动如此大规模的战役事先并没有作好整体规划,他只顾自己行动,没有提前知会友军,一旦形势紧急,光催促不顶用。

况且,刘封和孟达的话也并非推辞。孟达率少量人马来到三郡,虽然事情进展得很顺利,迅速拿下了三郡,但是这三个郡属于中间地带,统治的根基并不牢固,为了维持稳定,刘备不得不任命地方实力派申耽、申仪等出任太守,这些人跟过刘表,也跟过曹操,现在表示归附,怎保他们不会突然再次倒向曹操,趁大军南下,也在背后来上一刀。

除此之外,还有军事指挥权问题。三郡传统上属汉中,现在均独立成郡,应该归益州管辖,而非荆州。关羽的身份很明确,是董督荆州军事,三郡不在他管辖范围之内,刘封、孟达不是自己的属下,而是友军。

关羽新近升任前将军,但理论上也只是某方面军的总指挥,不能以这个身份调动刘备集团内的所有人马。按照正常的程序,关羽应当向成都方面提出请求,再由刘备或者诸葛亮向三郡下达命令。

当然,这样做比较麻烦,一定会耽误时间,所以关羽直接向刘封和孟达下达了命令。对于刘封和孟达二人来说,关羽的命令给他们带来了困惑,如果执行,多少有些不顺,事后会不会被追究?如果不执行,真要造成了严重后果,他们如何交代?

在这种矛盾心理下,他们于是先拿托辞应付,表明对于关羽的命令他们并不想违抗,只是情况特殊,同时他们一定会向成都方面报告,等待进一步指示。

如果情况如此,则又说明了关羽发动樊城战役的仓促和冒险,在没有统一规划部署的情况下,要调动友军或者获得友军的支援,并不是想象的那么简单。

出乎刘封、孟达意料的是,荆州前线的战事竟然急转直下,关羽迅速失败。

战事变化太快,快得让他们感到惊慌。二人着急了,他们知道刘备不会善罢甘休,一定会向他们追责。

刘封

说起来他们挺冤枉,关羽事先不打招呼,说出兵就出兵,还没容再看一看,关羽就没了,这不是躺着中枪吗?

刘封还好说,孟达的心里更害怕,他知道自己这一关在劫难逃。

孟达想,刘备派刘封来三郡督阵,摆明了就是对自己不信任,现在关羽死了,刘备肯定会要个说法,刘封是刘备的养子,刘备不至于把他怎么样,而自己无根无基,关羽被杀、荆州陷入敌手的这个黑锅看来得自己一个人背了。

刘封到了三郡以后,对孟达不够尊重,据《三国志》记载,二人常有内斗,刘封还曾经侵夺过孟达的仪仗队(封与达忿争不和,封寻夺达鼓吹)。

孟达进行了激烈的思想斗争,对外他怕刘备追究他,对内他又愤恨于刘封的侵凌(达既惧罪,又忿恚封),于是决定投降曹魏。

孟达给刘备写了封信,说明了自己的无奈,然后率手下4000多人投降。

曹丕此时已经接班,孟达来降对他来说是一个好兆头,他下令任命孟达为散骑常侍、建武将军,封平阳亭侯。此时上庸和西城还在刘封等人手中,曹丕命夏侯尚、徐晃率军帮助孟达进攻他们,最后申仪投降,刘封败走。刘备失去荆州之后,又失上庸、房陵、西陵三郡。

曹丕下令把房陵、上庸、西陵三郡合并为新城郡,以孟达兼任新城郡太守,把曹魏整个西南方向的事务都交由孟达负责。

刘封逃回了成都,刘备十分生气,一是怨刘封与孟达没有处理好关系,激起孟达反叛,二是怨刘封没有出兵救关羽(先主责封之侵陵达,又不救羽)。

对于如何处置刘封,诸葛亮陷入了思考。此时刘禅刚被册立为王太子,刘备登基称帝的准备工作已经展开,刘禅就是将来的皇太子,刘备驾崩之后,刘禅将继任,到那时刘封的存在就成了一个未知数。

之所以这么看是因为刘封的性格,《三国志》说刘封性格刚烈勇猛,这样的人容易冲动,什么事都能干出来。诸葛亮考虑到,刘禅继位之后很难驾驭刘封,所以他当了回恶人,果断建议刘备把刘封杀掉(易世之后终难制御,劝先主因此除之)。

刘备接受了诸葛亮的建议,赐刘封死,让他自裁。

有人注意到,在关羽发动战役的几个月时间内,刘备和诸葛亮并没有任何作为,既没有派一兵一卒前来支援,也没有下达过什么命令,如果还原到当时紧张激烈的气氛之中,这是难以想象和不合常理的。

除非有一种可能,那就是这是刘备和诸葛亮故意的。问题是,他们为什么会这么做?

有人认为其中存在阴谋,近代国学大师章太炎就提出了诸葛亮借刀杀人的说法。他在《正葛》一文中认为,是诸葛亮假借孙权之手,让关羽丧命(葛氏假手于吴人,以陨关羽之命),章太炎认为,关羽是公认的所谓虎臣,易代之后无法控制,但他功劳多而没有什么罪状,无法找到让人心服的理由除掉他,所以不惜“以荆州之全土假手于吴,以陨关羽之命”。

这个观点未免过于大胆,虽然只是猜测,却影响深远,被后来许多人所相信和采用。

按照这个说法,诸葛亮不仅阴险,而且可怕,为了保证易代之后政局顺畅,不惜以牺牲荆州为代价将关羽除掉。

产生这种观点的灵感可能来自于《三国志》中诸葛亮对处置刘封的建议。如前所述,刘封刚猛,也是个不好控制的角色,所以诸葛亮建议刘备将其赐死。

但是这里面至少有几个问题:一是诸葛亮事先产生过杀关羽的念头吗?二是诸葛亮有没有这么大的能力,想让关羽死就可以做到吗?三是在诸葛亮的心目中,是关羽重要还是荆州重要?

关羽当然不是刘封,诸葛亮建议刘备赐死刘封,是他觉得刘备也会认同这种看法,刘禅被立为太子后,刘封的角色变得尴尬,他缺少深谋远虑,如陈寿评价的那样,身处容易被人误解之地却不想如何自我保护(处嫌疑之地,而思防不足以自卫),加上他弄丢了三个重要的郡,也的确该杀,所以诸葛亮会提出那样的建议。而关羽不同,之前关羽几次对人事安排有看法,诸葛亮都小心谨慎地予以回应和化解,因为他深知关羽在刘备心中的分量,可以杀刘封,却很难想象他的脑海里事先产生过要除掉关羽这样的疯狂念头。

退一步说,诸葛亮即使希望关羽死,他也做不到。按照借刀杀人的说法,这些仿佛都是诸葛亮策划的,这明显不符合史实,诸葛亮既不能私自调动关羽发起那么大一场战役,更无法指使孙权在关键时刻做出配合,关羽之败,有必然也有偶然,但都不是诸葛亮可以左右的。

而且,在诸葛亮的心目中,荆州有着重要的地位。在隆中对策中诸葛亮早已明确指出,荆州是未来光复汉室大业的两个支点之一,要取得统一中原的胜利,必须在联合孙权的情况下,从汉中和荆州两个方向同时发起进攻,只有这样才能打败曹魏。失去荆州,隆中对策就失败了一半,诸葛亮即使担心关羽的存在对未来不利,也不可能拿整个荆州做交易。

况且,还有重要一点,诸葛亮由荆州随刘备入蜀,一同追随的还有大量荆州人士,这些人世代居住在荆州各地,亲属、祖业都在此,荆州丢失,对他们来说意味着将承担巨大的牺牲和痛苦,对此诸葛亮怎能不感同身受?如果这一切出自诸葛亮的设计,为一个关羽放弃整个荆州,那诸葛亮在众人心目中将是一个什么形象?

所以,根本不存在借刀杀人,诸葛亮不曾有,刘备也不曾有。

关羽死于孙权之手,是自己战败造成的,是必然性和偶然性相加的结果。

至于战役从开始到结束这几个月时间里成都方面没有大的动作,一是因为益州和荆州间道路阻隔,联系不便,关羽北上后,战场又移向长江以北几百里的襄阳、樊城一带,信息交换一来一去最快也得十天半个月;二是关羽发动此役事先并没有跟刘备、诸葛亮认真商量研究,没有形成战役的整体方案和规划,关羽仓促起事,初期刘备又在由汉中回成都的路上,所以反应不够及时;三是战役虽然于七月发动,但转折点出在十月以后,开始关羽一路高歌猛进,气势压倒对手,不存在紧急救援的问题;四是战役成败的关键是孙权的背后一击,当时孙权是联盟,曹操是敌人,孙权的一举一动在荆州的关羽最清楚,而远在益州的刘备和诸葛亮却很难把握和预料。

大概也是考虑到这些因素,章太炎后来对之前的观点也做了一定的反思,随着人生阅历的增加,他觉得诸葛亮假人之手杀关羽的说法站不住脚,他自我剖析说:“少时所称云尔,晚涉季世,益窥古人用心。”

章太炎重新修订了《正葛》一文,有人考证说,他最初把《正葛》的标题改为《评葛》,后来觉得不妥,又将题目改为《议葛》,“议”字的右上角又注“评”,并且二字旁均有删除符号,最终,他采用了《思葛》作为文章标题。

“思葛”有回顾和反思的意思,从题目的反复推敲中可以看出,章太炎对诸葛亮的评价煞费苦心。在这篇新修订的文章里,章太炎认为关羽之死的主要原因是刘备的“疏慢”。

应该说,这个观点相对要客观一些。

展开阅读全文

页面更新:2024-03-01

标签:章太炎   益州   襄阳   汉中   荆州   人马   友军   成都   战役   命令   原因   诸葛亮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71396.com 闽ICP备11008920号-4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903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