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讨好型人格”就是对人太好了吗?孟子:我有不同看法


原创 安斌 东西儿童教育 2022-11-20 发表于四川


大家好,我是安斌。


上一期的《脱口秀大会》童漠男讲到“讨好型人格”,分享了一个自己发现的“社会学奇迹”:


“每个人都觉得自己是讨好型人格,但没有一个人感觉自己在生活中真的被讨好过。爱不会凭空消失,但是讨好会。”


看完节目,这个问题还在我心里久久回荡:


是啊,为什么呢?


当我想不通一件事的时候,喜欢反过来思考,于是我问自己:


有没有那种完全不讨好别人,却被公认是大好人的人?


我想到了诸子百家里最傲娇的那位——孟子。


孟子的名言是:


“说大人,则藐之,勿视其巍巍然。”



“向诸侯进言,就得轻视他,不要把他高高在上的地位放在眼里。”


有一次孟子见梁襄王,一出来就说:


“望之不似人君,就之而不见所畏焉。”



“远远望去,不像个国君的样子;走近他,也看不到威严所在。”


伤害性不大,侮辱性极强。


还有一次,孟子本来准备去朝见齐王,恰巧齐王派了个人来说:“我本应该来看你,但是感冒了,不能吹风。不晓得您可以来朝吗?”


孟子答道,“不幸得很,我也病了,不能到朝。”


第二天,孟子又跑到东郭大夫家里去吊丧,将自己并没有病的消息广而告之......


看得出来,孟子就是讨好型人格的反面,但孟子又是儒家的圣人,你敢说他不是好人吗?反正我不敢。


讨好的吃力不讨好,不讨好地成了圣人,这又是什么道理呢?



我很自然地想到了孟子他老人家的内功心法——“浩然之气”


啥是浩然之气呢?怎么才能有浩然之气呢?


这就要从寓言故事“揠苗助长”说起。


-01-

浩然之气


揠苗助长的故事想必大家都很熟悉。


宋国有个农夫,觉得禾苗长得太慢了,便跑到地里将禾苗一棵一棵地拔高了一截。



将所有禾苗拔高后,他疲惫不堪地回到家里,高兴地对家里人说:“今天可把我累坏了,我帮助禾苗长高了一大截呢!”


他的儿子赶快跑到地里去看,发现拔高的禾苗全都枯死了。


原文:

宋人有闵其苗之不长而揠之者,芒芒然归,谓其人曰:“今日病矣!予助苗长矣!”其子趋而往视之,苗则槁矣。

——《孟子·公孙丑上》


老师会告诉你,这则寓言说的是,事物的发展都有自己的规律,只有遵循规律去办事才能取得成功。


那这个故事跟“浩然之气”又有什么关系呢?


孟子说,“浩然之气”至大至刚,它是凝聚正直和道义的力量所产生的,假如内心有不心安理得的地方,它就衰弱无力了(孟子叫“气馁”),即使外在做出好的样子也没有用。



就像农夫揠苗助长,只会让禾苗枯死一样。


莎士比亚的悲剧《李尔王》有个著名的桥段。


古代不列颠国王李尔要根据三个女儿爱他的程度把国土分给她们。



长女高纳李尔和次女里根都用甜言蜜语把老国王哄得心花怒放。


唯独小女儿考狄利娅说:


“我爱你只是按照我的名分,一分不多,一分不少”。


李尔王一怒之下斥逐了小女儿,将她远嫁法国,把国土平分给了长女和次女,结果却受到两个女儿无情地怠慢。


大女儿二女儿显然并不爱父亲,于是她们反而在拼命讨好老国王。


而小女儿对自己父亲的爱确信无疑,看她的话“一分不多,一分不少”,这么坚定,多么斩截!


这种确信,正是她不讨好父亲的底气。


这不就是孟子说的“浩然之气”吗?


所以,“讨好型人格”并不是人太好,反而是对自己的好不够自信的表现。


-02-

课题分离:被讨厌的勇气


有一本畅销书叫《被讨厌的勇气》。



作者岸见一郎通过一个哲人和一个青年对话,介绍了阿德勒的心理学。


书里最核心的一个概念是课题分离


所谓课题分离,就是对于任何事情都要想:“这是谁的课题”?然后,把自己的课题与别人的课题分离开来。


阿德勒认为:


尽管我们每个人都希望被喜欢被认可,但是他人怎样看待我们,是他人的课题,而不是我们的课题。


一旦想通了这一点,世界就会瞬间变得简单。


说到这里,你可能会疑惑:


人真的可以不理会别人的看法吗?这难道不会太自我中心了吗?


让我故技重施,从反面问一个问题:


难道讨好别人就是不自我中心吗?


大家肯定都见过这些事:


到了亲戚朋友家里,不管你有没有食欲,主人不停地把吃的东西往你手里塞。



两个熟人在面馆里碰到,照例会扭作一团,争着帮对方付那几块钱的面钱。


很多家庭里的某个成员总是任劳任怨地付出,可是其他人却偏偏不领情。


如果我们仔细观察,会发现做这些事的人有一个共同点,就是他们并不关心别人想要什么。

他们真正关心的,是别人对自己的看法。


而阿德勒认为,过于在意别人看法的人,才是真正以自我为中心的人。


只有不在意别人的评价,不害怕被别人讨厌,不追求被他人认可,一个人才能真正贯彻自己的道德准则。


当一个人如此行事,即使一时不被理解,天长日久,他的良苦用心一定会像皎皎白日一样昭显。



这就是为什么学生时代不喜欢严厉的老师,但是长大以后回想起来,都会越发感念这些严师的恩情的原因。



EASTWEST


现在,我们可以试着回答开头的问题了:


为什么每个人都觉得自己是讨好型人格,但没有一个人感觉自己在生活中真的被讨好过?


答案可能是:


“讨好型人格”的好可能不是真的好,而接近一种自我中心的对他人看法的过度担忧。


要克服“讨好型人格”,就是捋清楚什么才是真的好,从而找到对自己待人接物的原则的自信。


有了这个自信,孟子所说的浩然之气就会油然而生。


这时候,我们仍可表达友善,不再是因为害怕,而是因为发自内心的爱。


当讨好变成爱,它就可以被感受到,而不会再凭空消失。



文章图片:采集于网络,仅作学习交流使用,版权归图片作者所有,侵删。

展开阅读全文

页面更新:2024-03-31

标签:孟子   人格   揠苗助长   浩然之气   次女   看法   禾苗   长女   课题   家里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71396.com 闽ICP备11008920号-4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903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