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历史必知100事(四五)玄奘西游:真实的西游记


玄奘西游:真实的西游记

启迪文明交流互鉴推动人类发展进步

一段与紧箍咒和猪八戒无关的历史。

公元645年(贞观十九年)正月,玄奘和他的随从带着从天竺(印度)取回的佛经、佛像,到达长安城西门之外。数以万计的僧众和百姓聚集于此,他们翘首以盼,等待这位“留学”了17年的圣僧。这趟西行之旅,足足走了17年,而所行之地,长达5万里。

唐玄奘,俗姓陈,名祎,世称唐三藏,洛州缑氏人(今河南偃师缑氏镇),中国古代旅行家、思想家、翻译家。为了深入研究佛学,他冒着生命危险,西行取经,一路上克服了种种艰难险阻,到达佛教发源地印度。玄奘在印度游历、研究和讲学整整13年。回国后,带回佛经657部。为了防止经文被盗,玄奘在唐王的帮助下修筑大雁塔,用来保存经文。

玄奘则留在长安进行佛经翻译,一生总共翻译了75部经典,对中外文化交流有着卓越的贡献。

他延续并发展了中国的佛国外交。在他西行求法的路途上,已经有印度各国以佛经为纽带展开对唐友好往来。在他回国以后,日本、韩国佛教徒陆续到大唐求法,从他这里找到佛学源头,形成中日等国的友好关系。直到今天,中国佛教徒和日韩佛教徒仍存在着千丝万缕的联系。

而对于中国,玄奘把印度的大小乘经学传入中国、充实中国佛学。稍后印度的历法、医学、天算、艺术等亦传入中国,影响和充实了中国文化。

玄奘在印度精彩的演讲实际上也让唐朝的名声大噪。玄奘亦把印度的逻辑学、因明学引入中国,振兴了因先秦墨家名家的衰落而不振的逻辑学。

玄奘还曾为戒日王讲解中国文化的情况,又介绍当时流行的“秦王破阵乐”,回国后受唐太宗之令把老子的《道德经》译为梵文传回西域及印度。

西夏时期的敦煌壁画,正是中国现存最早的玄奘取经图。


但实际上,玄奘并不是第一个西行取经的僧人,在他之前就有很多高僧赴西天取经。

最早的记录是在东晋隆安三年(399年),法显以65岁高龄,与慧景、道整、慧应、慧嵬等人从长安出发,经河西走廊、敦煌以西的沙漠到达鄯善乌夷,向西南穿过今塔克拉玛干大沙漠抵于阗。接着,南越葱岭,取道今印度河流域,经今巴基斯坦入阿富汗境内,再返巴基斯坦境内,后东入恒河流域,到达天竺(今印度)境内,又横穿尼泊尔南部,到达东天竺。

法显在摩揭陀国首都停留三年,学梵语,抄经律,后来又独自游历南天竺,在恒河三角洲的多摩梨帝国写经画像两年。之后,搭船纵渡孟加拉湾,抵达狮子国(今斯里兰卡)。东晋义熙八年(412年)黄历八月,法显搭乘商船从海路归国。一路上九死一生,于翌年五月回到青州广郡牢山(今山东青岛崂山)。历时十五年,游历三十余国,带回大量梵本佛经。

归国后,法显不顾年事已高和旅途劳顿,着手翻译佛经。七年间,他共译出佛学经典六部共六十三卷,其中《摩诃僧袛律》成为五大佛家戒律之一,对后世的中国佛教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唐代也有僧人有慧超、悟空等人西游取经,但最著名的就是玄奘。

玄奘是东汉名臣陈寔的后代。玄奘的家族,河南陈氏是中国中古时期的名门大族,玄奘的曾祖父陈钦曾任东魏上党(今山西长治)太守,祖父陈康为北齐国子监博士,父亲陈惠在隋初曾任江陵县令。

陈惠在隋朝末年辞官归隐,潜心佛儒两学。玄奘和哥哥受到父亲的影响,对佛学产生了浓厚的兴趣,后来都成了唐代的名僧。

玄奘13岁那年出家当了和尚,20岁时在成都正式取得僧人资格。从这以后他到各地游历,拜访名师,在佛学方面的造诣越来越深。但在多年的学习过程中,他感到他所学的各种佛教经论的说法不一,而且他老师所教的观点也不一样。

这是因为佛教传入中国几百年来,佛经多由外来的人翻译成中文,翻译的习惯用语不同,语义差别很大,理解也有很多不同,常常产生很大分歧,因此争论不休。

玄奘也一直在苦苦寻找答案。恰巧当时从天竺来了一个叫波颇的僧人,他说在天竺的那烂陀寺,有一位戒贤大师讲《瑜伽论》,那正是玄奘一直寻找的答案。于是玄奘下定决心要去那烂陀寺,求取真经。

玄奘去天竺取经经历了哪些阶段?

第一阶段,初次申请出关,未获批准,只好偷渡西行。

玄奘准备出境的时候,正值唐朝建立初期,那时候唐朝还没有解决西域的问题,为了防止内地的文人被西域各国利用,也为了防止唐朝的重要情报信息传到西域,唐朝政府严厉禁止文人去西域。像玄奘这样有高深学问,并且还是出身于名门大族的人肯定是不让过关的。

玄奘的申请没能通过,所以就只能等待时机。到了公元627年秋,长安一带遭受自然灾害。唐太宗李世民下令所有人可以出境去寻找食物。求法心切的玄奘,收拾了简单的行李,混在灾民人群中出了长安城,开始了漫长而又艰险的西行求法之路。

唐僧西行路线


玄奘混入商人队伍出关,结果被凉州边境士兵发现,凉州都督听说玄奘要西行,强令他返回长安。幸好当地慧威法师敬重玄奘的伟大愿望,令小徒弟慧琳、道整二人秘密送玄奘前进。

他们白天怕被官兵捕捉,就夜晚行路。到达瓜州时,所骑的马又死了。而且这时凉州都督捉拿玄奘的公文到达,但瓜州的州吏认为玄奘的伟大愿望非常少见,不应扣留他,就把公文毁掉,催促玄奘赶快前行。

玄奘离开瓜州后,打听到玉门关外有五座烽火台,每座烽火台之间相隔一百里,中间没有水草,只是烽火台旁有水源,但由兵士把守着。如果玄奘经过堡垒,一定会被兵士捉住。玄奘正在束手无策的时候,碰到了当地一个胡族人,名叫石盘陀,愿意替他带路。

玄奘喜出望外,变卖了衣服,换了两匹马,连夜跟石盘陀一起出发,半夜他们成功偷渡出玉门关。在休息的时候,玄奘见石盘陀持刀向他走来,石盘陀说再走便是死路一条,他不愿同行了,玄奘只好任他离去。

玄奘出玉门关后便独自在沙漠中摸索前进,饥渴难忍,冒险到烽燧下取水却差一点被守卒放箭射中。幸亏守烽校尉王祥笃信佛教,不仅供给玄奘食物,还给他指点了捷径。

第二阶段:偷渡出境,经玉门关到高昌一路西行到迦湿弥罗国

玄奘在沙漠里接连走了很多天,终于走出大沙漠,经过伊吾到了高昌。高昌王麴文泰笃信佛教,在深夜手持蜡烛亲自出宫相迎,给予玄奘最高礼遇,甚至还想强留玄奘长期供养。玄奘决意西行求法,并以绝食相拒。麴文泰只好作罢,与玄奘结为兄弟,请他取经后再回高昌,并赠送黄金百两及绫绢等物,组织护送队伍,作书二十四封给沿途国家,请求提供帮助。

玄奘继续西行,经过焉耆到屈支,受到了盛大欢迎,停留六十多天,后又翻越凌山到碎叶城、赤建国、飒秣建国等地,然后翻越兴都库什山,游历梵衍那国犍陀罗国,最终到达迦湿弥罗国,在此留居两年,熟读佛经,研究佛学。

第三阶段:到达那烂陀寺,潜心佛法五年,舌战三千高僧。

从迦湿弥罗国离开后,玄奘经磔迦国、那仆底国、烂达罗国等地到达曲女城,最后在贞观五年抵达摩揭陀国那烂陀寺。寺里有个戒贤法师,是天竺的大学者,玄奘跟着戒贤法师学了五年。

摩揭陀国的戒日王是个笃信佛教的国王,听到玄奘的名声,在他的国都曲女城(今印度北方邦境内卡瑙季)为玄奘开了一个隆重的讲学大会。天竺十八个国的国王和三千多高僧到了会。

印度,那烂陀寺遗址


当时,戒日王请玄奘在会上讲学,还让大家辩论。大会开了十八天,大家对玄奘的精采演讲十分佩服,没有一个人提出不同的意见。

最后,戒日王派人举起玄奘的袈裟,宣布讲学成功。

第四阶段:取得真经,玄奘开始回国。

玄奘在归国途中整整走了两年,等到好不容易回到大唐国境后,他是不敢回长安的,他怕唐太宗追究他当初偷渡的罪责。为了表明态度,从敦煌回长安,玄奘一路上随时报告自己的行踪,听候朝廷发落。

不过朝廷并没有真正“发落”玄奘。

唐僧取经归来以后,整个西域的政治形势就发生变化了。当时是贞观十九年(公元645年),唐太宗早就当上“天可汗”了。这个时候,唐太宗需要玄奘,更需要利用佛教来经营西域。

所以本来是偷渡出去的偷渡客,回来以后受到了唐太宗的热烈欢迎。玄奘的《大唐西域记》变成了唐朝的外交事件。顾名思义,“大唐西域记”,西域是大唐的,其中详细记载了中亚各国有多少户口,多少军队,多少财富,相当于一本详细的军民土地册。

《大唐西域记》书影


《大唐西域记》既是关于西域各国情报的汇编,又是唐代的文化工程。

唐玄奘回国后,收了很多门徒,比如:神昉、嘉尚、普光窥基,号称“奘门四哲初”;普光、法宝、神泰,则被称为“俱舍三大家”;窥基、神泰、顺憬又被称为“因明巨匠”。其中,由玄奘弟子慧立等人整理的《大慈恩寺三藏法师传》,为玄奘的经历增添了许多神话色彩。也是从此开始,唐僧取经的故事逐渐在民间流传。我们熟知的《西游记》因玄奘而来,也正是得益于《西游记》,关于唐僧取经的故事人人耳熟能详。

展开阅读全文

页面更新:2024-04-12

标签:求法   西行   天竺   西域   西游记   大唐   西游   佛教   印度   佛经   佛学   中国   真实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71396.com 闽ICP备11008920号-4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903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