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语典故之北魏孝文帝•分道扬镳

北魏孝文帝拓拔宏是一位励精图治的帝王,为了北魏王朝的基业推行了“太和改革”,也称孝文帝改革,迁都洛阳便是其中之一。

孝文帝迁都洛阳

北魏最早定都平城(今山西省大同市),但随着北魏皇族受汉文化的影响和经略中原的战略、以及改革的需要,孝文帝拓拔宏亲政后就有了迁都洛阳的打算。

关于迁都,在北魏朝廷形成了截然相反的两种意见,同意和反对。面对在朝廷上和自己争执激烈的任城王拓拔澄,北魏孝文帝将他召进皇宫进行利弊分析,争取到了拓拔澄的支持。并且杀了坚决反对迁都的废太子元洵。同时,让大臣和将领们在难和易中选择了迁都。


嘎仙洞(来自网络)

公元493年(太和十七年),北魏孝文帝为了迁都,亲自率领号称百万步兵骑兵三南下讨伐南齐,从平城出发,到了洛阳。

正好碰到秋雨连绵,足足下了一个月,到处道路泥泞,行军发生困难。但是,孝文帝仍旧戴盔披甲骑马出城,下令继续进军。

大臣们本来就不想出兵伐齐,趁着这场大雨,又出来阻拦。

孝文帝严肃地说:“这次我们兴师动众,如果半途而废,岂不让南齐笑话。如果不能南进,就把国都迁到这里。诸位认为怎么样?”

大家听了,面面相觑,没有说话。孝文帝说:“不能犹豫不决了。同意迁都的站左边,不同意迁都的站右边。”

一个贵族说:“只要陛下同意停止南伐,那么迁都洛阳,我们也愿意。”

许多文武官员虽然不赞成迁都,但是听说可以停止南伐,也都只好表示拥护迁都了。

孝文帝把洛阳一头安排好了,又派任城王拓跋澄回到平城去,向那里的王公贵族宣传迁都的好处。

后来,他又亲自到平城,召集贵族老臣,讨论迁都的事。平城的贵族中反对的还不少。他们搬出一条条理由,都被孝文帝驳倒了,只好提出卜卦。但孝文帝以卜卦是定疑难,迁都是确定了的事给回绝了。并说:“我们祖先治理天下,以四海为家,今天走南,明天闯北,哪有固定不变的道理。再说我们以前也迁过几次都,为什么我就不能迁呢?”

贵族大臣被驳得哑口无言。

迁都洛阳的事,就这样定了。

洛阳历史遗迹分布示意图

成语典故•分道扬镳

关于迁都洛阳,孝文帝是采纳了御史中尉李彪的建议。迁都洛阳后可以想象李彪在朝廷中的地位。

也正是因为迁都,元志也由洛阳令升任京兆尹。

李彪、元志都是迁都受益者,但恰恰是二者出现了纠葛,还引伸出成语“分道扬镳”。

元志的父亲元齐,由于功勋卓著被封为河间公。元志由于聪慧过人、饱读诗书且富有才华,被孝文帝赏识。但元志恃才傲物,看不起学问不高的达官贵族。

一次元志外出,正巧李彪的马车从对面驶来。照理,元志的官职小,应该给李彪让路,但他一向看不起李彪,偏不让路。李彪见他这样目中无人,就当众斥责道:“我是御史中尉,你官职比我小多了,为什么不给我让路?”

元志也不买李彪的账,说道:“我是洛阳的地方官,你在洛阳也只不过是一个居民,凭什么让我给你让路?”

两人互不相让,便争执起来,最后争执到孝文帝那里。

面对李彪的地方官应该给朝廷官员让道和元志的居民应该给官员让道的理由,孝文帝没有斥责任何人,笑着说:“洛阳是我的京城,我听了你们的说法,感觉各有各的道理。我认为你们应该分开走,各走各的,不就行了吗?”

“洛阳我之丰沛,自应分路扬镳。自今而后,可分路而行。”

——《魏书•河间公齐传》


洛阳牡丹


洛阳牡丹


洛阳牡丹

展开阅读全文

页面更新:2024-03-31

标签:河间   太和   南齐   地方官   洛阳   北魏   分道扬镳   典故   朝廷   大臣   成语   贵族   拓拔   魏孝文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71396.com 闽ICP备11008920号-4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903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