强渡乌江:3万红军被10万国军追击,19岁小战士献渡江奇策

红军不怕远征难,在湘江战败,生死存亡的紧要关头,不仅有伟人这样雄才大略的力挽狂澜,坚决强渡乌江,扭转溃败局势,也有普通小战士的献计献策,巧妙架桥,帮助红军顺利渡江。

那段历史究竟是怎样的?红军战士们,又是如何渡过水流湍急的乌江的呢?

01处境艰难

1934年,在李德、博古的错误指挥下,红军在湘江一战中,损失惨重,第五次反围剿失败,被迫走上了长征路。伟人在此时重新被确立了领导地位,接手接下来的指挥工作,在他的研判下,只有强渡乌江才能打破国军的围追堵截。党内有人认为大部队可以从湘西北面突破,与红二、六军汇合,但主席认定那样将会落入蒋介石准备好的埋伏之内。

所以,强渡乌江势在必行。然而滔滔江水如天然屏障,周遭又没有船也没木板,哪有那么容易过去。此时国共双方已经到了分秒必争的阶段,身后10万追兵,只有成功渡江才能让红军得到暂时的休整。如果耽误战机,不仅会被国军追上,还有可能面临全军覆没的悲惨境地。

02搭设架桥

当时的红军部队,不仅武器装备落后,吃不上一顿饱饭,更不要说拥有什么精良的架桥工具了。在工兵营长王耀南赶到乌江前,我军已经安排过两组人去试探性的渡江。然而虽然有几个水性好的战士渡过了乌江,但他们随身携带的草绳却没办法拉过去。后来又想到了木筏渡江,然而无论怎样努力,人可以渡江上岸,但没办法架桥让大部队过江。总不能让三万红军战士,都趁着天黑雾大游过去吧?

这可急坏了王耀南,尽管他南征北战,架桥经验丰富,但此次任务还是让他压力山大。时间紧任务重,王耀南集思广益,在营里开会,动员所有战士一起想办法。整个会议十分沉闷,就连精通工程学的何涤宙都无能为力,突然一个叫石长阶的小战士站起来,说出了自己的提议。

原来他自幼生长在江边,从小看着乡亲们用竹子架桥,于是就将办法告诉了王耀南。接下来所有战士一起砍竹子,将其剥开做成篾绳,而这个绳子非常结实,水泡后也没有任何影响。随后将砍开的竹竿铺在上面,一节连着一节,最后组成一座完整的浮桥。这个巨大的工程量,单靠战士们显然不能迅速完成。王耀南请人找到了周围村庄的老乡,他们得知情况后,纷纷伸出援手,冒险帮助战士们架桥。

03顺利渡江

此时渡江拉开了帷幕,一组战士与对岸敌人主力部队激烈交火,吸引注意力。另一组官兵则在炮火掩护下渡江,上岸强攻,而工兵营则冒着枪林弹雨搭设浮桥。这期间敌军也有增援,与上岸的我军展开了激战,双方你来我往,整个争夺过程持续了长达16个小时。最后敌人陷入慌乱,我方趁机架起浮桥,大部队迅速渡江,朝敌人杀了过去。

经过3天的努力,红军3万余人终于完成了渡江任务。后来伟人听说了石长阶的故事,对其大加称赞,想要见一见他。不幸的是,这位年仅19岁的战士不幸牺牲在了渡江途中。在他的遗物中,只留下了一封尚未寄出的家书。

先辈们的渡江壮举,让人无限感慨,这份勇冠三军的忠肝义胆,让人敬佩。战士们的英勇无畏,让天堑变通途,让世界都为之震撼。这是一场伟大的胜利,不仅扭转了我军的颓势,凝聚了士气,更是为红军后续的前进创造了生机。而石长阶,正是千万红军战士的缩影,他们用自己的鲜血缔造了今日的新中国,值得后世铭记。这其中的军民鱼水情也让人动容,红军的胜利离不开百姓的帮扶,拥有人民的支持才让工兵营迅速完成了架桥任务。

展开阅读全文

页面更新:2024-02-24

标签:乌江   湘江   战士   浮桥   国军   我军   伟人   红军   部队   敌人   万国军   万红军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71396.com 闽ICP备11008920号-4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903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