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一个人 逛一座城

路易·艾黎,新西兰教育家、作家。1927年4月21日,路易·艾黎来到中国,在华工作生活60年,与中国人民风雨同舟。他是工业合作社运动发起者,培黎学校创办者。1987年12月27日,路易·艾黎在北京逝世,享年90岁。路易·艾黎在上海的故居位于愚园路1315弄瑞兴坊4号,1932年至1937年,他曾居住于此。

图说:愚园路1315弄4号 新民晚报记者 唐敏 摄

在上海融入新生活

1897年12月2日,正值新西兰的夏日,一个名叫路易·艾黎的男孩,出生在坎特伯雷地区斯普林菲尔德小镇一个普通的知识分子家庭。

1927年4月21日,30岁的路易·艾黎第一次来到上海,成为虹口区的一名消防员。他努力学习中文,慢慢融入中国生活,一路做到上海公租界消防处防火督察、工业科督察长等职位。这段时间里,他经常深入工厂实地,与上海的工人群众们促膝畅聊。看到缫丝工人们遭受的剥削与压迫后,路易·艾黎意识到“只有进行根本的变革,才是工人阶级唯一的出路”。他还曾多次参与洪水、饥荒的赈灾,以及一些赢得国际社会支持的救济工作。1930年至1940年期间,路易·艾黎克服疾病和困难,走遍大半个中国,与中国建立起了特殊且深刻的情意。

故居见证珍贵时光

路易·艾黎在上海工作生活了十余年,曾经居住的愚园路1315弄瑞兴坊4号见证了他在上海的珍贵时光。

愚园路1315弄4号是一幢三层的西式住房,室外有扶梯可直上二楼居室。底楼前半部分为会客室和餐厅,后半部分是厨房等辅助用房,当中有一间小工房,内置一台车床和一些工具,底楼沿弄堂有汽车库,房前有小花园。1933年,时任英租界工部局工业科督察长的路易·艾黎结识了马海德、宋庆龄等著名人士,后来又参加了上海第一个国际性的马克思主义学习小组,由此和中国共产党建立联系。由于他身份特殊,住处幽静,他的愚园路寓所成为了中共地下党员的碰头地点和避难所。史沫特莱曾把刚从东京来沪的国际问题专家陈翰笙带到艾黎住所,以躲避租界当局的搜捕,后又由艾黎护送上远洋轮船,脱离危险。1935年秋,通过史沫特莱介绍,联系张学良的中共中央代表刘鼎曾在愚园路居住,直至1936年上半年去陕北。

1937年,路易·艾黎离开上海回到新西兰,不久又来到中国,1938年他辞去上海工部局职务,转道香港去武汉,开展中国工业合作运动。后来,他在成都、洛阳、宝鸡、甘肃省山丹县等地相继开设“工合”学校。艾黎著有《工合》《今日中国》《洪湖精神》《艾黎自传》《中国见闻录》等共53本著作,并将很多中国古典诗集翻译成英文,向世界传递中国文化。

1989年春,上海市人民政府为路易·艾黎在沪寓所举行了勒石纪念仪式。1992年,路易·艾黎故居被上海市人民政府公布为市级纪念地,2021年入选上海市第一批革命文物名录。

新民晚报记者 沈琦华

展开阅读全文

页面更新:2024-03-31

标签:路易   新西兰   底楼   工部   租界   上海市   故居   上海   中国   工业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71396.com 闽ICP备11008920号-4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903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