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个甲子前的壬寅初冬,宫女发动政变名留史册,却结局悲惨

一、 起


2022壬寅年十一月,从“后疫情时代”被定义开始算起,也有一年又大半年的时间。相比于很多打工人的难熬与痛楚来说,笔者是幸运的。不仅得益于新的工作机会可以在家远程办公,还被北京的小姐姐带飞做起了广告副业。这些工作上的变动,让笔者腾出了以前花费在通勤与副业上的精力,安安静静看完了几本书,也写了一些乱七八糟有的没的,姑且算是自得其乐了。

如今笔者居家所处的城市是西安,古名为长安,亦是现今儿的“废都”。西安诚然不再享有昔日政治之尊荣,却依旧是个文化产业繁盛之地。网红、汉服coser以及写手在这里集聚,很多人都或多或少憧憬脑补着一个汉唐的梦。

笔者也在这座城市中找寻着创作的灵感,尤其散步时望着颜色分明的樟叶,思绪就不禁回到1542年同是初冬的那天,千古一帝的明君朱厚熜差点被宫女活活勒死的峥嵘岁月。

...开个玩笑。

讲道理,笔者真的想在这个历史专栏的第一篇,放入心中最为推崇与敬佩的唐太宗李世民,浓墨重彩写一笔一战擒双王;抑或是以秦王苻坚那种心怀大志的悲情帝王为开端,写写他与王猛的鱼水之欢,emmm应该是如鱼得水;更可以好好唠下老于家最光辉伟岸的于少保,顺带给堡宗嘲讽,羞辱,痛骂三连。

无奈何恰逢其时,壬寅年、冬天以及“朕的钱”,这几个关键词凑一块,嘉靖道长那光辉伟岸的身影就在脑海里就挥之不去了。故而,决心下,此番便从“壬寅宫变”说起。


初冬于西安散步的随手拍


二、承


究竟是从什么时候开始称之为“壬寅宫变”的?笔者不知。但为什么这么叫,理由却十分简单。因为宫变发生在嘉靖二十一年十月丁酉,正是壬寅年,故称“壬寅宫变”。明史世宗卷对这段不同寻常的政变记载寥寥数语,称:

宫人谋逆伏诛,磔端妃曹氏、宁嫔王氏于市。

短短十几字,不仅交待了宫女谋逆这件事,也给出了事件的处理结果,宫女全部处死,两个主谋端妃曹氏和宁嫔被施以极刑。可细想,为什么宫女和皇帝的妃子会谋反,是怎么在宫禁森严的皇宫谋反的,这些在《明史》世宗卷中都不得而知。

《明史》最著名的总撰官是清朝历经康雍乾三朝的名臣,尤其受到章总乾隆爷喜爱待见的张廷玉。待书成定稿距“壬寅宫变”已有百余年,清朝的史官没有亲身经历事件本身,下笔也只能参考史料,为追求严谨正确自然不会着墨太多,多说多错么,况且在男权与“官本位”的时代,宫女谋反这件事放在帝王本纪里本身就无需多述。

时间距离“壬寅宫变”近很多的史料当属《明世宗实录》,编修的总裁是徐阶和张居正,显然这二位大明阁老要比清朝的官员更了解事情的真相,但毕竟慑于嘉靖道长“太上大罗天仙紫极长生圣智昭灵统元证应玉虚总掌五雷大真人玄都境万寿帝君”的神威(绝非是为了水字数,而是想全面展示下这让“龙妈”看了都会馋哭的头衔),终究不能像万历时期的阁臣和史官那样放飞自我,但还是万分羞涩又充满敬意地给差点团灭了自家老板的宫女们留下了名字。明实录载道:

丁酉,宫婢杨金英等共谋大逆。俟上熟寢,以绳缢之。幸误为死结,谋得不谐。有张金莲者走告皇后, 后往救护,得免。诏「不分首从,悉磔之。」

观望明实录这段话,比起明史多了三个关键人物,便是大逆不道犯上作乱的宫女头子杨英金,告密救主的小英雄张金莲以及护夫成功终究没让嘉靖道长真正羽化登仙的方皇后。实录与明史结局一致,所有人,不分主犯从犯,全部施以极刑。

电视剧大明1566 嘉靖(饰演:陈宝国)

至此,主要人物悉数登场,不但连宫女都有了名字,“壬寅宫变”的作案细节也多出不少,那便是一群宫人在杨金英的带领下,趁着“嘉靖宝宝”将将入睡,不讲武德,拿着绳子想要勒死他。无奈行凶过程中,不知道是宫女们万分紧张无措,还是万寿帝君显了灵,竟让绳子打了死结,不但没送走嘉靖,反而因张金莲告密而引来皇后,嘉靖帝也因此获救。

张合所攥述的《宙载》对这件事的后续审理有了补充,笔者对这份文献的了解有限,只查阅到作者是嘉靖时期的刑部主事,属于明代官阶较低的司法官员。但放眼有明一代尤其是中后期,京官虽小,却总爱以犯龙颜为日常娱乐的优良传统来看,张合对于壬寅年的宫变记载还是有相当参考意义的。

宙载记述道,谋逆案发后,方皇后下旨审理,事情的起因是王宁嫔和曹端妃密谋,因苦于嘉靖长期虐待宫人,无情暴虐,不如先下手为强将龙屠了,好过死在其手里。于是伙同一众宫人从仪仗中搓出花绳一条,兴奋害怕又有点小激动一齐涌入了道长的卧房。有困难,不要怕,大家齐心协力一起上。宫人本着团结就是力量,有的人按住嘉靖胸部,有的人蒙住脸,有的捆住腿,有的抵住手,负责指挥的杨金英还提醒大家掐住道长的脖子不要放手。

张合的这番描绘补充,着实属于纪实型的精彩。后人读史,脑中不再是冰冷文字里“不分首从,悉磔之”的凌迟之惨,而是那个寒冬夜里,一群宫人生动而鲜活的剪影。她们的肉身虽已被挫骨扬灰,勇敢与反抗却在那晚的重重宫墙孕育出名为生命的花,挣脱了权压束缚,活在了百年间的人心里。

三、转


从明世宗的本纪和实录来看,“壬寅宫变”是清晰的,即是一起宫人弑主未遂的谋逆大案。可此案依旧在后世中争议颇多,是因为很多疑点不能通过挖掘史料进行解决。况且事涉嘉靖本人龙颜,又牵扯到宫闱秘闻,正史本身也应该掩去了不少因果。

争论主要在以下几点:

一是事情的起因。有认为是宫人自发的反抗,有认为是宁嫔端妃主谋,还有认为是宁嫔主谋,后来诬陷端妃,方皇后顺坡下驴一并处置的。这里《明史》后妃传提到:

然妃实不知也。久之,帝始知其冤

从明史中来看,端妃受帝王宠爱,育有成年公主,缺乏犯案的动机。如果是被不受宠的宁嫔诬陷为主谋,那着实是太冤。宁嫔更是,临死为啥要带走端妃呢,只能解释为,女人就喜欢为难女人。

二是为什么行刺没有成功!十几个宫人,就算是叠罗汉也能把嘉靖压死了,竟然还能让这个老鬼活过来,天理何在;

三是端妃冤死的延续。如果真相如此,那明知端妃冤情却故意判她极刑的方皇后,最后被嘉靖记恨了么。乃至方后在几年后的宫火中身亡,是嘉靖为报爱妃之仇,故意放的火么。

有人认为就是嘉靖见死不救。可皇后是在着火后数日才薨逝。不过还有种可能,方皇后又坚持了几天,最后伤势过重才身亡的。或者更阴谋论一点,不是还有秘不发丧,或者故意记错日期之说么。

但果真如此么,嘉靖待方皇后死后不是为了她的哀荣据理力争过么,甚至因为有官员反对方皇后按原配皇后祭祀的礼仪而被嘉靖贬斥。这不说明嘉靖对后用情至深么,乃至死后还这般尊崇怀念她,怎么施故意烧死的恶行。

笔者看来,后人对世宗的用情可以大胆自由发挥脑洞,因为他的真情与假意只有他自己知道。

笔者这里能够补充的仅仅是,陈皇后是嘉靖的少年夫妻,史书记载:

一日,与后同坐,张、方二妃进茗,帝循视其手。后恚,投杯起。帝大怒。后惊悸,堕娠崩,七年十月也。

陈皇后只是在待孕期间吃醋,便因帝怒而惊悸流产致死,至于这个帝怒,嘉靖究竟是用的360度托马斯转体,还是“庐山升龙霸”大家可以自行脑补,反正我自己是做不到只用凶凶的眸光便能让孕妇大惊流产的。

第二任张皇后更是被嘉靖直接废黜打入冷宫,一年多后即郁郁而终,葬礼仪制参照明宣宗的胡废后。这两任皇后与世宗皆有过蜜月期,然而君恩无情时,便是疾风骤雨。

第三任方皇后确实是最温婉恭敬的,她不仅恭顺,还在“壬寅宫变”中救了嘉靖。这份听话与恩义自然可以换得嘉靖对她的推崇和怀念。但如果只是为了冤枉了一个受宠的端妃,嘉靖便暗暗处理掉这难得选出来的皇后,属实不太符合他的“执政美学”了。

笔者认为,如果方皇后真的是被嘉靖烧死,那也一定是她自己失了帝心,引得嘉靖厌恶。

四、合


无论“壬寅宫变”的起因何为,主谋究竟是谁,此案的影响无疑是深远的。从此道长皇帝更加沉迷修仙,不理政务。为了修仙方便,也是惊弓之鸟考虑到自身安全,嘉靖搬出乾清宫进入西苑开始独居。

二十多年,大明国的帝王,远离了后宫佳丽与朝廷繁务,醉心于斋醮祈祷。无论是北边的鞑靼,还是南边的倭患,世宗看在眼里,记在心上。他在修仙的主业基础上,也顺带照顾了点天下事,做得不多,但请百姓见谅。

直到那个男人,上了一道奏疏,这才活生生将嘉靖的仙君兼明君梦梦敲得粉碎,直接气得龙驭宾天。

嘉靖者,言家家皆净而无财用也。

求得万世治安,我要直陈天下第一事。

唯唏嘘,这篇浩然正气,足以在千古岁月间激荡传唱的天下第一疏,距“壬寅宫变”二十四载有余,这期间,又有多少无辜生灵在迷雾中挣扎求存,连一个“杨金英”的名字都不会留下。


注:笔者有私心,更愿意嘉靖是被海刚锋气死的。其实按照道长的无情冷漠,应该还是长期服用丹药致死的。希望喜欢作者文的多多关注,点赞哇,多给我些更新的动力哈哈。

展开阅读全文

页面更新:2024-03-31

标签:宫女   大明   极刑   明史   主谋   嘉靖   道长   甲子   史册   初冬   皇后   悲惨   实录   笔者   结局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71396.com 闽ICP备11008920号-4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903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