真正的“民国教父”,杜月笙见他要敬礼,黄金荣见他要磕头

所谓皇权不下乡,因此在封建时代,总是容易滋生这些下九流组织,就算到了民国时期,这种情况依旧存在。不过纵观历史,真正能上台面的大帮派并不多,而青帮就是其中之一。

青帮又名淸帮,始建于雍正五年。建立这个帮派的最初缘由,是漕运苦力为了利益而联结起来的,因此又称粮船帮或粮帮。

说到青帮,多数人都会立即想到杜月笙,这位上海滩的老大哥,就是因为杜月笙的心气令人折服。他原本是一个贩夫走卒,以卖水果为生,却凭借敢打敢拼、能屈能伸、足智多谋,游刃于黑白两道、商军两界,还将触角伸向各行各业,就此成了“上海三大亨”之一。

然而杜月笙虽在上海家喻户晓,但青帮的真正幕后老大,却另有其人。此人不是杜月笙的引路人黄金荣,而是张仁奎。张仁奎又名张锦湖,在青帮历代帮主中,也是有数的人物。

据说当初青帮创始人定下的规矩,帮派辈分以“清静道德,文成佛法,仁论智慧,本来自信,元明兴礼”区分,但每一二十年下来就有一代新人,一二百百年下来,这些字辈就用完了,估计青帮的创始人也想到,这个帮派能传承这么久。

因此青帮中的元老,只好又增加了“大通悟学”这四字。而张仁奎则是“大”字辈,杜月笙则是“悟”字辈,由此可见张仁奎辈分之高,足以当杜月笙的“师爷”

青帮传承多年,自然少不了派系争斗,只是到了民国时期,内部派别在岁月的更替下,仅剩下上海本土派、浙江湖州派、江苏扬州派、山东派。

并且由于近百年来,时局极为动荡,除了张仁奎所在的山东派,其它派系仅有大猫小猫两三只,在青帮中并没有什么话语权。因此张仁奎不仅是山东派的老大,还是青帮的领袖人物。

然而张仁奎能够成为领袖人物,并非侥幸,他早年被沈君收为关门弟子,不仅练就了一身精湛武艺,还成了年轻一代的领军人物。并且由于张仁奎为人豪气干云,义字当头,结交了大批江湖义士,因此张仁奎在民间地位极高。

之后,张仁奎又加入军旅,因极高的威望,引起了孙中山的注意,并得到邀请加入了同盟会。再之后,张仁奎又得到了义和团的邀请,虽然义和团是个,带有宗教性质的民间武术组织,但因为其理念是反对外国侵略,张仁奎想都没想便加入了。

虽然张仁奎暗地里身份不少,不过明面上,还是军界人物。时间来到1912年,中华民国临时政府,陆军部鉴于张仁奎功绩卓著,升任为中将旅长,并让他镇守扬州。

之后的十多年,张仁奎地位越来越高,管辖的地盘越来越大,其下辖包括南通、如皋、海山、泰州、崇明、启东及沿海各地区,并因此成了军界顶梁柱之一。

张仁奎之所以有此成就,是因为其本质上,是个为国为民的人物,在1928年,他闻听山东老家灾荒严重后,多次主动捐粮捐款,赈济滕县东乡的灾民。

张仁奎能够成为民国时期的风云人物,并非侥幸,因为他上可结交军政要员,下可结交地痞流氓,在为人处世上,有许多地方值得我们学习。

也因为这些缘由,黄金荣和杜月笙在张仁奎面前都是“弟弟”,见到他必须得磕头,也因此他被人们称为“民国教父”。只是好景不长,在抗日战争全面爆发后,张仁奎也因此受到日方的关注,并想让他主持上海的“工作”,而进行了拉拢。

1936年秋,张仁奎不仅拒绝了日军的邀请,还为国家利益只身北上,在河北、山东两省,力劝旧友僚属,千万不要听信日本人的煽惑而充当走卒。

在1937年,七七事变爆发后,凭借自己在法租界的威望,一再保护抗日爱国人士,但也因此受到日伪机构的压迫和加害。当时,张仁奎一边承受各方带来的压力,一边又要想尽办法,护持地下党员,自身压力非常大,因此没几年便因忧愤而去世。

1944年12月,张仁奎逝世于上海,但因当时战事频繁,无法安葬于山东老家,便将其遗体暂时安葬在虹桥万国公墓,但依旧是生荣死哀,在他的葬礼中足有各界千余人前来吊唁,并蒋委员长还亲自为他题词“海岱硕望”。

只是可惜的是,青帮的继承者杜月笙等人,他们更适合江湖,不像张仁奎可以为国家利益身先士卒,也因此青帮最终消逝在人们的印象里。

展开阅读全文

页面更新:2024-06-16

标签:东乡   义和团   青帮   军界   辈分   派系   山东   敬礼   帮派   教父   上海   民国   民国时期   黄金荣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71396.com 闽ICP备11008920号-4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903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