爬坡上坎,衔接水陆:说说民国时期,重庆轿子的那些事儿

重庆城对于人们的第一眼印象

1672年,王士祯从水路途经重庆府巴县时,写道:“江中遥望渝城,因山为垒,邈在天际,女墙阓阓,缭绕山巅。”这是他对重庆城的第一眼印象,也可能是后来二百多年间,许多人对重庆城的第一眼印象。

▲依山势而建的各种建筑层层叠叠,曼利镜头下清末民初的重庆城,让我们更能直观地体会当年王士祯初见重庆城时的印象。

轿子之于重庆城,是衔接城与江的重要交通工具

受地势影响,重庆城内道路蜿蜒曲折,坡坎众多,轿子向来都是重要的交通工具。全面抗战爆发之前,虽有马路,但数量不是很多,城内交通体系也还不完善。各条大街小巷间仍能看到轿子的身影。

▲城内街道上的轿子,路边为重庆府文庙“道冠古今”牌坊,安特生相册,1933年

1939年之后,城区马路逐渐完善,马路上汽车、人力车也多了起来,轿子随之越来越少。到后来市政府更是明令禁止轿子在马路上通行。

但在沿江各码头至市内长长的梯坎上,各上山的石梯上,还是有大量的轿子穿流其间,毕竟这些地方汽车和人力车都来不到,只有轿子才得行。

▲爬坡上坎时,坐在摇摇晃晃的轿上,上面的人不得不握紧前面的立杆,以防不慎摔下来。

▲抗战期间的临江门江边,轿夫把轿子排成一排,正在等活路。人们对照相机是特别感兴趣,一大堆人齐刷刷地望向拍摄者。

▲1941年,几名阔太太一下船,便坐上了轿子,向市区行进。在有钱人看来,码头上的脏乱差,简直不能容忍,这也是他们选择坐轿子的原因之一。每个轿子上都有编号,就如车牌号一般。

轿子在城区的主要路线及价格

1935年11月4日, 国民政府实行币制改革,发行法币。之后一段时期内,法币和铜钱同时都在重庆市面上流通。1937年时,市场行情为法币1角可当铜钱2300文左右。当时轿子的价格并没有统一标准,其按路程远近而定,少则1000文,多则法币2角。

1939年11月,为加强管理,统一价格,市政府制定发布了《沿河小轿分段力资表》,为防止轿夫对外地人敲竹杠,还特别强调,“额外需索,据局罚办”。

▲数据来源,重庆指南1940年版

一段坐轿子的经历,更是重庆街道里真实的生活写照

1933年端午,民生公司的襄理甘南一大早就出门,在桥铺雇了一轿子到千厮门码头去接伍朝枢。他在这段路途上的经历,让重庆街道里的生活场景跃然纸上。

“经陕西街,时仅五时,苍蒲艾叶,拥挤于途,卖菜挑担,满街罗列。轿子通过其中,轿夫先之以喊,继之以骂,始得穿过。”

“过市政府前,因道路坎坷不平,轿夫与卖菜相撞,几肇翻轿之祸。而轿夫妈……娘……鸡……狗等之普通下流骂人官话不绝于耳。”

“又过某街,至下行街——重庆街市,多无街名,弯弯曲曲,上坡下坎不辨东南西北,初来者大有如入迷魂阵之叹。”

▲民国期间的上行街,路人众多,轿子穿梭在这狭窄的街道中,情形真就如甘南的经历一般。

▲民国期间的重庆道路,走路的、坐滑杆的、骑马的、挑东西的,各色交通方式混杂其间。

一段珍贵的影象,展示了轿夫们的工作情景

在一段1930年外国人拍摄的重庆影像中,我们可以看到轿夫们在码头与市区间抬轿的情景。在江边、通往市内的石阶上,人员熙熙攘攘,有挑水的,有搬货的,很是热闹。轿夫们抬着轿子便穿梭于其间。

▲几名外国人可能是从东水门码头下的船,码头上人员混杂,拥挤不堪。随着洋人的一声招呼,轿夫们一涌而上,争先恐后地围了上去,生怕生意出脱了。

▲轿夫们抬着这些洋人,一步步走过长长的石阶,穿过东水门城门,向市区而去。重庆开埠至此已有40年,路上的洋人已是见怪不怪,周围的人反而对摄像机更感兴趣。

▲各沿江码头与市区之间的地带,是轿子活动的主要场所之一。在平路上已少有看到轿子的身影,爬坡上坎才是轿夫们的日常,这也是重庆的轿子与其它地方的最大不同。

展开阅读全文

页面更新:2024-03-31

标签:轿子   重庆   甘南   法币   庆城   轿夫   水陆   洋人   城内   码头   事儿   市区   爬坡   民国时期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71396.com 闽ICP备11008920号-4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903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