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密历史:李白杜甫交往趣事和他们怀才不遇艰辛史最全揭秘


大家好,欢迎来到钟哥聊历史。今天我们来详细揭秘一下诗仙李白和诗圣杜甫的交往趣事和他们跌宕传奇的人生经历。揭秘那个时代造成的圣贤寂寞和悲悯人生。

众所周知,李白是我国历史上伟大的浪漫主义诗人,被后世称为“诗仙”。李白的诗歌多以描写山水和抒发内心感情为主,诗词天纵才情,豪放潇洒,飘逸浪漫,抒发感情有排山倒海一泻千里之势,艺术成就极高。而与他齐名的“诗圣”杜甫则是中国唐代最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他的诗词内容则贯穿盛唐到安史之乱唐朝衰落的全过程,饱含民间疾苦、忧国忧民、战争纪实、宦海浮沉,被誉为“诗史”。两人因为诗词成就并称“李杜”。


而为后世津津乐道的不仅是李杜二人诗词上的极高成就,更为人称道的是两人不仅相识相知惺惺相惜,还是不折不扣的忘年之交。杜甫比李白小十一岁,当时李白诗名满天下,是唐朝文化圈的顶流人物,杜甫几乎就是他的小迷弟,杜甫一生写了十五首关于李白的诗词,分别是:《赠李白》二首、《与李十二白同寻范十隐居》、《八仙歌》、《冬日有怀李白》、《春日忆李白》、《送孔巢父谢病归游江东,兼呈李白》、《梦李白》二首、《天末怀李白》、《寄李十二白二十韵》、《苏端薛复筵简薛华醉歌》、《不见》、《昔游》、《遣怀》。而李白也给杜甫写了《鲁郡东石门送杜二甫》、《沙丘城下寄杜甫》、《秋日鲁郡尧祠亭上宴别杜补阙范侍御》、《戏赠杜甫》等四首诗。杜甫在《春日忆李白》一诗中写道:“白也诗无敌,飘然不思群。清新庾开府,俊逸鲍将军。渭北春天树,江东日暮云。何时一樽酒,重与细论文。”意思就是:李白的诗作无人能敌,他的诗词潇洒飘逸,豪放不羁,诗风超群,不同凡俗。李白作诗既有庾信诗作的清新之气又有鲍照作品的俊秀飘逸。我在渭北独自对着春日的树木,你却在江东遥望那日暮苍云,什么时候才能一起喝酒,与你细细品论文章呢。在《寄李十二白二十韵》中写道:“昔年有狂客,号尔谪仙人。笔落惊风雨,诗成泣鬼神。声名从此大,汩没一朝伸。文采承殊渥,流传必绝伦。”可见杜甫对李白的诗词和才华是非常推崇和仰慕的。


公元744年,四十三岁的李白和三十二岁的杜甫第一次在洛阳相遇,两人相见恨晚,一起饮酒谈诗,结伴游历梁宋齐鲁。当时李白刚刚因蔑视权贵得罪了权臣高力士和杨国忠,受到排挤,被皇上冷落,遂上奏请求辞朝乞归,被唐玄宗赐金放还,官场失意。而此时杜甫也举仕不第,两人都怀才不遇,际遇相似,加上两人诗词造诣极高,都很佩服对方的才华文章,便惺惺相惜。同年秋天,二人相约到梁宋访道求仙,结伴游历,而这次杜甫带上了好友高适,三人都怀才不遇,志趣相投,便一起结伴畅游山水,品论文章,饮酒作诗。公元745年,李白和杜甫在东鲁第三次相会,二人同游齐赵,一起驰马射猎,赋诗论文,他们还一道寻访隐士高人,偕同去齐州拜访当时驰名天下的大书法家李邕,同行同宿,亲如兄弟。杜甫在《与李十二白同寻范十隐居》有描述:“我亦东蒙客,怜君如弟兄;醉眠秋共被,携手日同行”。而李白在《寻鲁城北范居士失道落苍耳中见范置酒摘苍耳作》中有应证:“雁度秋色远,日静无云时。客心不自得,浩漫将何之。忽忆范野人,闲园养幽姿。茫然起逸兴,但恐行来迟。”二人于公元745年冬分别。 此后,李白准备重访江东,而杜甫则返回了长安。离别之际,杜甫写下了《赠李白》送给自己的偶像,该诗写道:“秋来相顾尚飘蓬,未就丹砂愧葛洪。痛饮狂歌空度日,飞扬跋扈为谁雄?”。表达了对李白遭遇的同情、惋惜和激愤之情。李白回赠了一首《鲁郡东石门送杜二甫》:“醉别复几日,登临遍池台。何时石门路,重有金樽开。秋波落泗水,海色明徂徕。飞蓬各自远,且尽手中杯。” 公元745年,李白在鲁郡东石门送别杜甫后,并未立即出发前往江左,而是旅居沙丘城,小住了一阵子。期间,因怀念杜甫,写下了一首《沙丘城下寄杜甫》,诗中写道:“我来竟何事,高卧沙丘城。城边有古树, 日夕连秋声。鲁酒不可醉,齐哥空复情。思君若汶水,浩荡寄南征。”表达了和杜甫一朝分别后的孤独和失落,失去知己在一起饮酒论诗后的烦闷和惆怅,最后一句更是直抒胸臆,表达了对杜甫的深切思念,可见李白对杜甫这个后生才俊忘年之交也是非常欣赏和认可的。


据传,玄宗天宝5年秋(即公元746年秋),李白又想起了自己的忘年交杜甫,写了一首《戏赠杜甫》以表示对杜甫的想念,该诗写道:“饭颗山头逢杜甫,顶戴笠子日卓午。 借问别来太瘦生,总为从前作诗苦。”此诗首见于《本事诗》,不过需要特别说明的是,该诗有很大争议,有人认为它不是李白的诗,认为是后人模仿李白的风格杜撰而成。故宋蜀本《李太白集》未收录该诗,但在《全唐诗》中,却是被收录了。不论是杜甫也好还是李白也罢,估计谁没曾想到,自745年两人在鲁郡东石门分别后,此后的两人便再也没见过。


从745年开始,大概是因为对唐朝高层和官场彻底死心了,李白不再刻意追求仕途,开始了四处游走的模式。746年春,游鲁郡。747年到绍兴、天台山、金陵。748至750年,由金陵至扬州,再到霍山、庐江等地。751年,先后至任城、石门山、幽州、河北道、邺郡。752年,先后至广平郡、清漳县、范阳郡。753至754年,由范阳至魏郡,再先后至西河郡、汾水、潼关、华山、历阳、长江、宣城、句溪、敬亭山等地。我们不知道在给杜甫写了4首诗后,此后的诗仙李白为何不再给杜甫写诗了。也不知道此后的李白是否知道他的忘年交杜甫每隔一段时间就会为其写诗,杜甫一生累计写了十五首关于李白的诗歌,而内容关于李白的诗多达二十多首。两人分别后再也没有交集,也只有“浮云游子意 ,落日故人情”才符合李白超然飘逸的性格,加上他云游四方一心寻访隐士高人求仙问道,疲于奔波也没精力矫情,而且杜甫毕竟是后辈小兄弟,诗回得少也在情理之中。两人的忘年之交也成为历代文人传颂的佳话。闻一多先生曾说李白杜甫的相遇是继孔子遇到老子后中国文坛最令人惊喜的事件,犹如太阳碰到月亮。在群星璀璨的大唐诗人中,李杜二人的文章和风采无疑是最让后世膜拜的!




李杜这个两个如双子星般存在的伟大诗人却有着截然不同的人生态度和艺术成就,后人对两人的艺术成就高低、孰强孰弱一直争论不休,但历朝历代都将“李杜”相提并论,可见两人诗词水平伯仲之间,各有千秋。欧阳修在《李白杜甫诗优劣说》中的评价就写得很中肯:“杜甫于白,得其一节而精强过之,至于天才自放,非甫可到也。”意思就是说杜甫比李白强在高风亮节、精炼强健和家国情怀上。而李白的天纵才情、豪放自如却是杜甫达不到的。两人所处的时代形势和成长经历不尽不同,出身和性格也不同,诗词文章风格不同,没有什么可比性。那么今天我们就来揭秘一下到底是什么造成了他们两人不一样的艺术追求和不同的人生结局呢?



李白(701年2月28日至762年12月),字太白,号青莲居士,又号“谪仙人“。据《旧唐书》记载李白祖籍陇西成纪(今甘肃天水),隋末其先人流寓碎叶城(今吉尔吉斯斯坦北部托克马克附近)。幼年时随父亲迁居绵州昌隆县青莲乡(今四川江油),十五岁已经写成诗赋多首并得到一些社会名流的推崇和奖掖。十五岁起 “辞亲远游”,二十五岁仗剑出蜀。可以说天才少年,志向远大,前程无量。然而李白一生都在游历和求取功名的路上东奔西跑,并最终到死都没能实现自己的政治理想和抱负。李白出生于盛唐时期 ,但他的一生 ,绝大部分却在漫游中度过 ,游历足迹遍迹了大半个中国 。 二十五岁时只身出川 ,开始了广泛漫游 ,南到洞庭湘江 ,东至吴、越 ,寓居在安陆(今湖北省安陆市)、应山(今湖北省广水市)。他到处游历 ,希望结交朋友 ,拜谒社会名流 ,从而得到引荐 ,一举登上高位 ,去实现政治理想和抱负 。可是 ,十年漫游 ,却一事无成 。他又继续北上太原、长安(今陕西西安),东到齐、鲁各地 ,并寓居山东任城(今山东济宁)。 这时他已结交了不少名流 ,还结识了王昌龄、孟浩然等著名诗人,创作了大量优秀诗篇。李白一生都没有通过科举考试应试做官 ,有部分学者据史料推断可能是因为李白的祖先是因罪流放到西域的胡商,后避居四川也是在经商,在唐朝中前期,商贾子弟是不能参加科举考试的,所以历代学者文人或官方对李白的身份都讳莫如深隐晦成谜。另一说法是李白是高祖李渊五世孙李建成的玄孙,因避讳皇权正统而无法公开身份应试及第。只能依靠自身才华,通过他人举荐走向仕途,但一直未得人赏识。他曾给当朝名士韩荆州写过一篇《与韩荆州书》,以此自荐 ,但未得回复。



直到天宝元年(公元742年),经好友道士吴筠的推荐 ,受到玉真公主的赏识和贺知章的举荐,唐玄宗才看到了李白的诗赋,对其才华十分钦慕。李白遂被召至长安供奉翰林 ,陪伴皇帝左右吟诗作赋取悦圣上和杨贵妃,点缀和粉饰大唐盛世。才凭借其卓越的文章风采,名震天下 。李白初因才气为玄宗所赏识 ,后因不能见容于权贵 ,在京仅一年有余,就弃官而去 ,仍然继续他那漂泊四方的流浪生活 。天宝三载(744年)李白到了东都洛阳,与杜甫相遇相识,并结伴同游。公元755年, 安史之乱爆发。为了躲避战乱,携家眷从宣城逃难到郯中,后隐居庐山。第二年(756年),他感愤时艰 ,参加了永王李璘的幕府,不幸的是,后来永王李璘与肃宗李亨发生了争夺帝位的斗争 ,永王叛乱兵败被杀,作为幕僚的李白受到牵连,自丹阳南逃时被抓住关入了浔阳(今江西九江),后被流放到夜郎(今贵州桐梓一带),次年因关中大旱,朝廷大赦天下而得以返还 。晚年投奔其族叔当涂令李阳冰,漂泊于东南一带 ,后卒于当涂,享年60岁。李白深受黄老列庄思想影响,作品多数在饮酒或醉酒状态下写成,所以诗文行云流水,豪放自若,飘逸绝伦,有《李太白文集》三十卷行世。代表作有《望庐山瀑布》《行路难》《静夜思》《蜀道难》《将进酒》《明堂赋》《早发白帝城》等多首名篇传世。




李白一生东奔西跑,按理说他长期没有正经工作,并没有足够的钱财足以支撑他游历大半个中国。然而李白的一生的确有其千金散尽还复来的底气 。李白的父亲李客在碎叶城开始经商,后来举家避居四川,通过经商攒下了不少家底,李白在家里排行第十二,可见当时他的家族也是非常庞大,能够养活这么大家庭的,可见李白的家族当时是非常富庶的。李白在《古朗月行》中写道:“小时不识月,呼作白玉盘”。能将月亮比作白玉盘,可见李白很小的时候就知道或见过白玉盘,应该是出生在富裕家庭才可能知道白玉盘这类贵重器物,初出四川携带30万金,全由其父资助,所以李白在游历四方的初期是不缺钱的。其次,李白一生娶过四任妻子,第一任妻子许氏,是宰相许圉师的孙女,还是孟浩然撮合的,婚后育有一儿一女;距第一任妻子去世一年之后,李白娶了一个姓刘的女人,据传言,李白娶刘氏也单纯是为了延续香火而已,但是刘氏这个人眼高于顶,十分看不起李白,婚后觉得李白无能不能赚钱养家,以李白孤傲性格,一来二去就不欢而散了。第三个妻子东鲁某氏,李白在山东任城,与一当地妇人结婚,这位妇人为他产了一个儿子,还为这妇人置办了田产,然后就去云游了。可惜的是该妇人在他们结婚后第五个年头后就去世了。第四个妻子宗氏,是宰相宗楚客的孙女,当时李白已经五十多岁了。李白被后人赞誉为“诗仙”,为了渲染他的浪漫,关于他的第四次婚姻,民间还流传有一个浪漫地传说:说是李白、杜甫、高适三人在开封梁园饮酒作诗, 似醉非醉期间,忽然有梦幻般的琴声震撼着李白的心灵,他挥笔在墙壁上写下一首《梁园吟》。他们离开后,一个年轻漂亮的白衣女人带着丫鬟来到这里,站在墙前反复吟唱着这首气势磅礴的诗歌,被诗中的意境所陶醉。 僧侣发现后正要准备涂抹掉墙上的诗,这个女人却花了一千两金子买下诗墙,李白知道后被感动,他们就走到一起了。


都说婚姻是男人的避风港,诗仙李白也不例外。李白在年轻的时十分英俊潇洒,加上才华横溢,诗名满天下,很受人欢迎,加上两任宰相加大业大,所以李白因妻室荫庇自然也不缺钱。而且李白结交的人都是有钱有势的社会名士名流,很多名流都推崇李白的诗词文章,所以李白混在这样的圈子里也不会太差钱。 除此之外,李白供奉翰林期间也能够得到朝廷的俸禄。 李白离开长安,唐玄宗也给了他不少路费和遣散费。李白才华横溢,随时可以通过写诗写文章,帮别人写墓志铭歌功颂德赚到钱。整体上说,李白还是出生不错,际遇良好的人,出门多有贵人相助,不为衣食劳碌。加上李白自小饱读诗书、习武练剑,传承的是黄老列庄清静无为逍遥自在炼丹修仙的那套思想。加上正值盛年,文武双全,血气方刚,天生傲气,骨子里根本看不惯官场的黑暗和权贵的跋扈,也厌恶谄媚阿谀和曲意逢迎。否则在皇帝身边随便写写文章,歌功颂德粉饰太平,吟诗作对逗乐贵妃和天子,学会谄媚权贵,生活自然可以过得很滋润,如果真是这样,这也太不符合咱诗仙浪漫豪放飘逸绝伦的仙人气质了,中国历史上也少了一位“绣口一吐,便半个盛唐”的“谪仙人”了。大概这也是他真正敢蔑视权贵,不肯“摧眉折腰事权贵,千金散尽还复来”的真正底气所在。




杜甫(712年2月12日至770年),字子美,自号少陵野老,唐代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出生于河南巩县,原籍湖北襄阳。 杜甫少年时代曾先后游历吴越和齐赵,其间曾赴洛阳应举不第。三十五岁以后,先在长安应试,落第。后来向皇帝献赋,向贵人投赠,都无人问津。直到四十四岁才当了一个掌管兵甲器杖的小官,官场不得志。目睹了唐朝上层社会的奢靡与底层社会的艰辛,深刻意识到了唐朝的社会危机。天宝十四载(755年),安史之乱爆发,潼关失守,杜甫先后辗转多地。乾元二年(759年)杜甫弃官入川,虽然躲避了战乱,生活相对安定,但仍然心系苍生,胸怀国事。杜甫创作了《登高》《春望》《北征》以及“三吏”、“三别”等名作。虽然杜甫是个现实主义诗人,但他也有狂放不羁的一面,从其名作《饮中八仙歌》不难看出杜甫的豪气干云。 杜甫的思想核心是仁政思想,他有“致君尧舜上,再使风俗淳”的宏伟抱负。杜甫虽然在世时名声并不显赫,但死后却声名远播,对中国文学和日本文学都产生了深远的影响。杜甫共有约1500首诗歌被保留了下来,大多集于《杜工部集》。 大历五年(770年)冬,病逝,享年五十九岁。杜甫在中国古典诗歌中的影响非常深远,被后世尊称为“诗圣”。后世称其杜拾遗、杜工部,也称他杜少陵、杜草堂。杜甫与李白合称“李杜”。杜甫以诗歌记录了他所生活的时代,反映了当的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他的诗歌贴近现实可以佐证历史,所以被誉为“诗史”。




公元 712年至745年,是杜甫在34岁前读书游历的时期,据杜甫《壮游》诗:“七龄思即壮,开口咏凤凰。”又据《进雕赋表》记录:“臣幸赖先臣绪业,自七岁所缀诗笔,向四十载矣,约千余篇。”由此可见,杜甫自七岁起便已经写诗了,到他43岁写《进雕赋表》时,应该连诗带文章有一千多篇了。 杜甫现存的诗,能确定是这个时期的诗,仅仅留存下来二十多首,其中代表作为《望岳》。公元746年至755年,这十年间杜甫写出了一百一十首左右的诗,创作出《兵车行》、《丽人行》、《前出塞》、《后出塞》、《自京赴奉先咏怀五百字》等具有深刻思想的诗篇。 公元756年至759年,安史之乱爆发,杜甫深陷叛军之中,后来冒险投奔肃宗被授予左拾遗,做了两年多的官。 由于亲自经历了国破家亡逃亡的痛苦,因而他这一时期作品最显著的特征便是忧国爱民。从作品品质来看,已经达到了思想性与艺术性的高度统一。 在这个时期,虽然仅仅只有三年多时间,但是杜甫创作出了二百四十多首诗,其中以五律、五言古体诗最多,杜甫最长的五古《北征》和最长七古《洗兵马》均是这个时期创作的。 其它著名的作品还有《三吏》、《三别》、《春望》、《乾元中寓居同谷县歌七首》等。

三吏三别是杜甫的现实主义作品中的一个光辉顶点,表达了他那种“穷年忧黎元”的进步思想,以及对战乱殃及黎民百姓,导致民不聊生的痛恨,对战火兵役摧残下的老百姓们深深的同情,他在《新安吏》中写道:“肥男有母送,瘦男独伶俜。白水暮东流,青山犹哭声。莫自使眼枯,收汝泪纵横。眼枯即见骨,天地终无情!”表达了他那种既悲愤同情又想劝慰勉励的矛盾心情的一览无余。读之,山河泪动,天地无颜。公元760年至770年,是杜甫49岁到其生命最后的时期,这一时期杜甫总共创作了一千余首诗, 这一时期的作品抒情诗特别多,而且是多种多样的,有描写景物的,有描写劳动生活的,有回忆往事的,有咏怀古迹的,也有为民众大声疾呼的,更有讽刺政治的诗。代表作品有:《蜀相》、《春夜喜雨》、《茅屋为秋风所破歌》、《闻官军收河南河北》、《秋兴八首》、《壮游》、《登高》等等。




杜甫屡试不第,仕途失意,颠沛流离,穷困潦倒,目睹贪官污吏把持朝政,朝纲不振,自己不能受到朝廷重用为国效力,难以施展理想抱负,郁郁不得志。又经历安史之乱、永王叛乱、晚唐宦官专权,正如他的《春望》感叹“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经历国破家亡,流离失所,漂泊困顿,报国无门,不由得悲天悯人,悲伤至极甚至写的诗都真实到仿佛在记录别人的事一样,表达悲愤激昂的情绪都显得格外厚重沉郁,无愧“诗史”二字。杜甫中晚年才当了几任小官,正因如此,他更了解底层人民的疾苦,所以忧国忧民,一心想报效国家,诗词里充满悲悯感伤和铿锵精健之情,愤笔疾书,有血有肉。所以杜甫的诗不像李白诗词那样仙气飘飘豪情万丈老是上九天揽月扶摇而上几万里,而是更接地气更贴近现实。诗如其人,厚重沉郁而不失隽永,悲悯愤恨而不失豪情。杜甫一生蹉跎,生活困顿,是个真正意义上“身无半亩,心忧天下”的傲骨文人,尽管一生颠沛流离穷困潦倒,但仍然怀揣“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的政治理想为天下寒士奔走疾呼,所以被后世尊为“诗圣”!



韩愈在《调张籍 》中写道:“李杜文章在,光焰万丈长。不知群儿愚,那用故谤伤。蚍蜉撼大树,可笑不自量。”表达诗人了对李杜文章的大力推崇和赞誉之情。李杜文章虽然光焰万丈,但两人终生都郁郁不得志,仕途不顺,怀才不遇,壮志难酬,最后都对官场失望。


李白曾凭借一身才华无限接近权力中心,最终无法忍受权贵们的戏谑倾轧,不愿成为取悦权贵点缀盛世的喉舌而选择逃避官场,继续漂泊游历大好河山,纵情山水诗赋和美酒之间。而万年的李白也未曾放弃自己的功名理想,一度以为可以通过加入永王李璘的幕府实现政治理想和抱负,可惜造化弄人,永王叛乱战败,李白也差点因此丢了性命。可见文人想依附权贵实现政治理想和抱负还是很难的。加上李白天生傲骨,不肯摧眉折腰事权贵,李白仕途失意晚年寄人篱下凄凉收场也就不难理解了。



而杜甫一直处于社会最底层,尽管年轻时努力为仕途奔走,却屡试不第,遂游历祖国各地,希望结交社会名流实现理想抱负。直到天宝十四年,即公元755年,杜甫才被授予河西尉这样的小官,杜甫不愿就任,后来朝廷改任其为右卫率府兵曹参军(负责看守兵甲器杖的低阶层官员),杜甫生活困难,不得已接任,而当时杜甫已经四十四岁了,仍然穷苦潦倒,自己的妻子寄宿异县,刚刚当了小官回家接济妻儿时,发现自己的小儿子竟然已被活活饿死,杜甫在《自京赴奉先咏怀五百字》中有描述:“老妻寄异县,十口隔风雪。谁能久不顾,庶往共饥渴。入门闻号咷,幼子饿已卒。吾宁舍一哀,里巷亦呜咽。所愧为人父,无食致夭折。”一个底层官员尚且如此,普通老百姓可以想象活得有多艰难,官且如此民何以堪!此时杜甫已经意识到大唐社稷风雨飘摇,国祚式微了。


公元757年四月,杜甫冒险逃到凤翔投奔肃宗才被授予了一个从八品的小官左拾遗,后因营救房琯触怒肃宗被贬为了华州司功参军,尽管满腹经纶仍然不被重用。忍受不了官场黑暗污浊,公元759年杜甫写下《夏日叹》和《夏夜叹》后弃官西去秦州(今甘肃天水一带),后辗转到了四川成都。在严武等人的帮助下在成都城西浣花溪畔建成了“杜甫草堂”,严武表荐杜甫为检校工部员外郎,杜甫做了严武的参谋,寄居成都,所以后人也称杜甫为“杜工部”。严武死后,杜甫奔波于四川、湖北、湖南诸地,居无定所,食不果腹,最终病死在前往岳阳的一条船上。可见一个底层社会出身的知识青年想要在阶层固化社会动荡的封建社会出人头地是有多么艰难。




李白和杜甫尽管被后人誉为“诗仙““诗圣”,而且他们都曾做过没啥实权的小官,但仍然难逃时势的左右和命运的捉弄。两人都怀才不遇,文人仕途不顺事业受挫难免牢骚满腹,而李杜却写出了各自的人文傲骨和异样风采,一个豪迈飘逸一个厚重沉郁,两人的人生境遇都让后人嗟叹不已!



说到底李白不肯摧眉折腰事权贵千金散尽还复来的底气和杜甫痛斥朱门酒肉臭路有冻死骨的怨愤之气大概都来自于他们对当时腐朽的封建统治的不满跟无奈,只是他们选择了两种不同的应对方式而已:李白选择了逃避现实求道寻仙和纵情酒水诗词之间;杜甫则一直在为底层人民愤笔疾书奔走呐喊!一个是别人笑我太疯癫我笑他人看不穿,醉酒诗文做谪仙!另一个选择了直面惨淡的人生,成了有血有肉有温度的圣人。而今看来,古来圣贤皆寂寞,万里悲秋常作客,功名利禄如浮云,唯有文章留其名!

(图片素材来源于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作者删除 )

展开阅读全文

页面更新:2024-06-13

标签:杜甫   李白   天宝   石门   诗圣   怀才不遇   权贵   仕途   抱负   趣事   公元   诗词   艰辛   历史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71396.com 闽ICP备11008920号-4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903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