甲骨文是如何制作出来的?一文带你全面了解甲骨文的制作过程

甲骨文是商朝王室占卜吉凶时在兽骨或龟甲上契刻的文字,现代的汉字就是由甲骨文演变而来,熟悉历史的朋友虽然或多或少都了解过甲骨文的内容,但是甲骨文的制作过程却鲜少被提及,那么甲骨文制作的过程到底会是什么样的呢?今天咱们就来聊聊兽骨和龟甲是如何一步步变成甲骨文的。

殷墟博物馆

商朝时期,人们对神灵尤其崇拜,《礼记》记载:“殷人尊神,率民以事神,先鬼而后礼”,最显著的体现就是王室贵族不论国家大事还是私人生活,包括祭祀、气候、收成、征伐、田猎、病患、生育、出门等,都要占卜凶吉,甚至还设立了专门负责占卜的机构,占卜之后还会郑重的把刻有卜辞的甲骨妥善保存在窖穴中。

甲骨文的制作过程

商人的占卜活动通常是用兽骨和龟甲来进行。他们首先会为占卜所用的骨甲进行祷祝,以确保灵验,同时问卜者会说出想要占卜的内容,接着开始为骨甲进行祭祀,之后再用烧热的树枝在修整过的兽骨或龟甲上烧灼,使其表面产生裂纹,这就是所谓的“兆”。“兆”有凶吉之分,商人就是根据兆像来判断事情的吉凶、成败。问卜结束后会由专人负责把占卜的内容和结果刻在一块兽骨或龟甲上,于是甲骨文就产生了。当然,这只是一个大致流程,下面就详细介绍一下具体的步骤。

甲骨文发现地

第一步是选择甲骨。安阳地区出土的卜骨大多取自牛的肩胛骨,但也有少数是羊、鹿、猪、象的肩胛骨,占卜所用的卜骨主要来自中原和华北地区。卜甲的产地就比较多了,大部分来自长江流域及南方地区,还有一部分来自北方。此外,商朝的核心区域也出产龟甲,各地的方国也会向商朝进贡。

第二步是修整甲骨。牛肩胛骨由骨臼与骨扇组成,牛肩胛骨需要先进行脱脂处理,在修整的时候把背面的骨臼削掉二分之一或三分之一,形成月牙状,然后把臼角削成直角或锐角,还要保证臼角缺口横边和骨版顶端宽度的比例大致为三比一。

甲骨文制作示意图

龟甲分为腹甲和背甲。腹甲的修整通常是把内部铲平,不留边缘,仅留下一小部分甲桥,甲桥与腹甲的连接处为钝角,边缘为圆弧形。背甲的修整方式是从中间锯成两半,并将边缘打磨成梭形,还有一种方式是锯掉首尾两端,然后把边缘打磨成弧形,整体外形与鞋底相似,有时还需要在中间凿出一个圆孔。

第三步是制作钻凿。因为兽骨和龟甲都很厚,很难在灼烧中产生裂纹,没有裂纹就不能预测事情的凶吉,所以就需要在兽骨和龟甲上制作钻凿。

卜甲

钻凿有一定的规律,通常位于甲骨的背面,圆形的称为钻,椭圆形的称为凿。钻的制作方法有三种:一是用圆形的木棍在卜骨上钻出来;二是用轮子开槽,再用刀加工,这样就可以把钻与凿连接起来;三是直接用刀刻挖而成,凿的制作方法与钻类似。

第四步是烧灼甲骨。此时才真正进入了占卜的阶段,钻是烧灼之处,故称“灼钻”。用烧热的树枝在钻的位置进行烧灼,在高温下甲骨会出现裂纹,这种裂纹被称为“兆”,商人会通过“兆”来预测事情的吉凶。

卜甲

第五步是将占卜的内容刻于甲骨之上,卜辞一般都刻在靠近“兆”的位置。刻录卜辞所用的工具应该与修整甲骨的工具相同,都是用硬玉或金属制成。殷墟出土了一把青铜小刀,应该是当时契刻卜辞所使用的工具。

甲骨文中只有极少数的卜辞是用笔写的,有些是红色的,有些是黑色的。这一类书写文字有其自身特点,字体较粗,大多写于甲骨的背面。此外,甲骨文中还有少量的卜辞会用朱砂或墨水涂抹,这并非出于美观,而是为了区别,一般大字填朱,小字填墨。

甲骨文的格式

接下来介绍一下甲骨文的格式,一条完整的甲骨卜辞通常由叙辞、命辞、占辞、验辞四个部分组成,有时还包括兆序和兆辞。

卜骨

叙辞,又称前辞,是卜辞开头记载占卜日期和卜官名字的部分;命辞,又称贞辞,是卜问的主要内容;占辞是用兆纹来预测和判断某件事情的可行性,也就是占卜的结论;验辞是关于日后是否应验的记录,因此验辞并不是在占卜的时候刻上去的,而是在验证之后才刻上去的;兆序是兆纹旁边的数字,用来表示占卜的顺序,兆序很容易被忽略,但却是非常重要的内容,如果忽视了兆序,可能会混淆许多卜辞;兆辞,又称兆记,兆语,是卜兆的一种专用语,刻在卜兆旁边,如“一告”、“二告”、“吉”、“引吉”、“大吉”等,都是有固定含义的专用语;有些卜辞中还有署辞,是甲骨保管人的签名,与卜辞内容并无直接联系。

卜骨

各项内容都齐备的卜辞其实只占很小一部分,例如:“癸已卜,壳殳贞,旬亡田(咎)王曰,(有)(祟),其(有)来(艰)。气(迄)至五日丁酉,允(有)来(艰)自西。沚告曰:“土方正于我东鄙,(灾)二邑。方亦帚我西鄙田。”

甲骨文的内容

殷墟出土的甲骨文有四种类型:第一种是卜辞;第二种是刻辞,包括记事刻辞和特殊记事刻辞;第三种是干支表;第四种是习刻卜辞。第一种占绝大多数,以上引用的甲骨文均属于这一类,后三种类型所占的比例很小。

卜甲

记载甲骨材料的记事刻辞主要有五种,第一种是甲桥刻辞,刻在龟腹甲两侧的甲桥上,其内容主要是记载龟甲的来源,如“雀入二百五十”;第二种是甲尾刻辞,刻在龟腹甲正面的尾部,记载某人上贡龟甲的内容;第三种是背甲刻辞,刻在龟背甲的背面近锯缝处,也是记载某人上贡龟甲的内容,如“小臣入二”;第四种是骨臼刻辞,刻在牛肩胛骨的骨臼中,记载的事情往往与卜辞没有关系,如“庚午,示三屯,岳”;第五种是骨面刻辞,刻在骨面下方,记载与卜辞无关的其他事件,如“妇羊示十屯”。

卜甲

特殊记事刻辞所用的材料很特别,主要有下列几种。

第一种是头骨刻辞,刻在敌方首领的头颅上,根据专家的统计,数量大概有十几块。例如:“夷方伯……祖乙伐”,意思是用夷方的首领祭祀祖乙,并将刻辞记录在他的头骨上;

第二种是虎骨刻辞,殷墟出土的甲骨中唯一的虎骨刻辞,现收藏于加拿大多伦多的皇家安大略博物馆,刻辞内容为:“辛酉,王田于鸡录(麓),获大虎,在十月,唯王三祀肜日”,意思是商王帝乙三年十月辛酉,在狩猎时捕获了一只猛虎,用虎骨做成了骨柶;

甲骨文拓片

第三种是兕(一种野牛)骨刻辞,著名的宰丰骨刻辞记载:“壬午,王田麦录(麓),获商戠兕,王赐宰丰寝小贶,在五月,唯王六祀肜日”,意思是帝乙六年五月壬午,商王在麦麓狩猎,捕获了一只兕,商王给了宰丰赏赐;

第四种是鹿骨刻辞,现存的鹿骨刻辞有两块,其中一块记载:“己亥,王田于 ……在九月,唯王十……”,意思是商王出征获得胜利,在归途中捕获了一只鹿;

甲骨文拓片

第五种是家谱刻辞,最有名的当属儿家世系谱,但是学术界一直对其真实性存在争议;

第六种是祭谱刻辞,这是一种专门记载商朝先公、先王世系的刻辞,祭谱刻辞最重要的价值是为《史记·殷本纪》中记载的商王世系的可信性提供了有力的证明。此外,特殊刻辞中还包括牛距骨刻辞、兕头骨刻辞、鹿角器刻辞等。

干支刻辞骨

干支表以天干(甲、乙、丙、丁、戊、己、庚、辛、壬、癸)和地支(子、丑、寅、卯、辰、巳、午、未、申、酉、戌、亥)相配组成六十个干支名称,可以说是中国最早的日历。

习刻指的是商人利用废弃的或已经使用过的卜骨进行刻字练习,从内容上看,有卜辞、记事、干支表等,习刻又可以分为习字之刻、习辞之刻和示范之刻。

刻有卜辞的甲骨被当做重要的档案资料妥善收藏在窖穴中,这才得以流传后世。甲骨文的发现被人们称为“一片甲骨惊世界”,在中国和世界考古史上书写下了传奇的篇章。

展开阅读全文

页面更新:2024-05-24

标签:甲骨文   卜辞   甲骨   殷墟   龟甲   肩胛骨   干支   商朝   裂纹   内容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71396.com 闽ICP备11008920号-4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903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