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何商鞅坚信:农民越多,越受重视,国家就越强大,越长久呢?

商鞅变法是中国历史之中浓墨重彩的一笔,从商鞅主导的秦国变法推动秦国不断前进,最后在秦始皇的手中成功统一天下,创造了三皇五帝以来所没有的中央集权制度国家。秦朝的制度思想也因此得以流传,被后世王朝采纳使用,但今天我们回过头来再次拜读《商君书》,学习商鞅变法的核心内容,就会诧异,为何商演偏执的认为农业越发达,国家才会越强大呢?

春秋战国的治国思想

西周灭亡之后的中国实际上进入到了一个乱世局面之中,这个乱世局面讲究的是“实力为尊”。周天子既然无法主导诸侯国之间的秩序,那就由新崛起的诸侯霸主来主导国家之间的稳定和秩序。春秋历史之中公认的第一霸主是齐桓公,他之所以能够称霸,很大原因上就是依靠了管仲针对齐国制定的特色变法策略,因为有齐桓公改革从而称霸天下的珠玉在前,从而在中原大地之上展开了一场改革变法,谋求国家强大的浪潮。

管仲在春秋时代是属于法家思想的代表人物,但他在针对齐国变法的时候,却又因时制宜的制定了“重视商业”的策略,齐国地处东海之滨,商业历史非常久远,发展商业成为了齐桓公之后历代国君所遵循的一个国策。既然齐国的目标已经明确,在这条重视商业发展的道路之上一去不回头,那其他中原和边疆诸侯国的改革方向又在哪里呢?

为大家指出改革方向的是春秋早期的一系列思想。中国政治经济文化在盛世的时候可以大放异彩,但真正的源头却是在乱世之中生成。华夏五千年历史之中的许多思想源头真正追溯的话都要到春秋战国这个五百年乱世之中。这个时候有讲究恢复原始状态,无为而治的老子道家思想、有追求克己复礼、以三代为目标的孔子儒家思想、更有全新依靠法律治理国民的法家思想。

面对着众多的治国理政思想,如何根据自己国家实际情况选择成为了一个让人头痛的问题。当时的中国没有根本上的统一思想,治国思想变迁的原则也是以实用为主,所以我们可以看到夏朝的时候是以“渔猎+农业”为主,到了商朝则是重视商业,将商朝发展成了一个欣欣向荣的商业帝国;周初的时候重新恢复了“农商并重”的治国思想。那西周灭亡之后,周天子失去对天下诸侯的约束,各个诸侯国的治国思想又将何去何从呢?

商鞅主导的秦国变法

诸侯国治国理政思想的确定不是儿戏,是关系到了这个国家未来数十年甚至上百年的命运,所以必须以谨慎为主,当时各个派系的思想家为了推销自己的思想也不惜奔袭行走数千里,就想要将自己的治国思想推销出去,这之中最为有名的就是孔子周游列国只为推行“仁义教化”的儒家思想。儒家思想接受的人其实是比较少的,因为乱世之中使用儒家很难生存下去,所以孔子活了七十多岁,最后仕途不顺,穷困终老。

而相对于儒家来说,道家和法家思想治理国家则是有着很多的受众,道家思想讲究的无为而治,不要改变国家现有的政策,按照过去的方法,顺应自然发展的秩序去治理。这符合很多旧贵族的利益,所以在楚国、宋国、鲁国这些被周礼影响深厚的国家实行的比较彻底。至于遵从法家思想的国家当以魏国和秦国为主,这两个国家实行法家变革之后强大起来的国家让天下震动,从而抛弃了曾经使用的思想。

魏国初期使用了法家名人李悝对魏国进行变法,触动了很多人的利益,但也将魏国耕田种地的力量发展到了最大,使得魏国成为了一个“商业为主,农业为辅”的强大诸侯国,在战国初期堪称霸主,后来吴起针对魏国军队又进行变法,创立了魏武卒这支强大的军队,虽然说魏国地处中原四战之地,但魏国却是将东南西北四方边界的国家打了一个遍,包括秦国在内没有不服从魏国霸权的。

商鞅主导的秦国变法还要在魏国李悝变法的后面几十年,这个时候的秦国在魏国军事高压之下接连战败,失去的不仅是国际上的尊严,更是连春秋以来的三百里河西土地也丢掉了,曾经春秋霸主秦穆公的辉煌成为了历史,秦国的弱小和贫穷让中原诸侯国看不起,中原诸侯之间的会盟从来不叫上秦国,以蛮夷的礼仪去对待秦国,这使得新即位的秦孝公大为恼火,在经历深刻反思之后决定求取天下人才,在秦国实行变法谋求国家富强。

商鞅变法的核心观点

商鞅本人原名公孙鞅,是中原卫国的没落公子,也是战国中期法家思想的代表人物,他系统学习法家思想之后一直都在寻求大展身手的机会,抱着这样的理想他在魏国待了十几年,可这个时候的魏国李悝已死多年,名将吴起也被公叔痤等旧贵族势力驱逐到了楚国,曾经号称变法图强的魏国实际上已经止步不前了,所以商鞅这类法家先行者在魏国十几年都没有出路可言。

秦孝公即位之后向天下豪发布的“求贤令”正对上了商鞅的胃口,所以商鞅来到了秦国和秦孝公彻夜长谈,两个人从前虽然素未谋面,但对于秦国未来发展的目标却是一见如故,就是在这样的秉烛夜谈之中,秦孝公认可了商鞅针对秦国制定的变法主张,而商鞅心中也是将秦国看成了自己实现政治抱负的国家,就在两个人的联手之中,秦国开展了轰轰烈烈的变法。

商鞅变法的核心内容有两点,一个是“农耕”,另外一个则是“军战”。秦国位置处于中原西方边境,和戎狄交界,这里的百姓崇尚武力和勇气,知识水平低下,儒家那一套仁义教化在这里根本行不通,所以商鞅索性也就不夹杂其他思想,专门让秦国百姓以务农和作战为主。商鞅变法之中说农业越强大,越受到国家的重视和鼓励,那这个国家就会越强大,这里面的自信到底是什么呢?

其实就农业发展而言,商鞅为了发展秦国农业,机会废除了其他一切妨碍农业发展的东西,对商人加以重税,对游学士子以法律驱逐、禁止贵族嫡长子以外的儿子不务农、对于一些游手好闲的大侠用武力限制、下令秦国百姓全部都老老实实的种田耕地,为国家生产更多的物资,这样还不算完,商鞅考虑到了底层农民这样做下去必定不会长久,所以必须要有一条上升通道才行。

所以在鼓励农业发展,将秦国百姓无论各种身份都变成等级不同的农民之外,商鞅还鼓励大家去当兵打仗,这个时候的当兵打仗并不是职业兵种,只是农民在“农闲”时候的另外一个身份,农闲时候的大家会自辈兵器铠甲和马匹跟随秦国作战,朝廷只是负责提供粮草,胜利之后可以根据人头和军功分配土地、奴隶等财富。

就是在这样的法家政策之下,商鞅经过差不多二十年的努力将秦国彻底的改变了,秦国昔日勇于内斗害怕公战的风气一去不复返,全秦国除去极少数的贵族、官员和国君之外,大家都是农民和士兵,平时没事的时候就努力种田为国家积累财富,遇到外敌入侵的时候就全部集合起来对外作战,这样一个“农兵一体”的国家在战国中期形成了,并成功的挑战了魏国的霸权,让天下诸侯胆寒。

结语

商鞅变法之中确定的“农业为主”国家发展思路实际上成为了后世中国2000多年的历史发展主流。一直到现在中国依旧是一个以农业为主的发展中国家,只不过没有商鞅那个时代那么严苛,今天的我们有了商业、工业、第四产业,有了各种华丽的服饰、也有了富可敌国的经济财富,唯独没有了曾经秦国那股狠劲和疯狂谋求富强的念头。

展开阅读全文

页面更新:2024-04-17

标签:魏国   秦国   儒家   国家   中原   法家   齐国   重视   强大   农民   思想   农业   商业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71396.com 闽ICP备11008920号-4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903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