聊中药:白茅根

白茅,为中国南北常见的一种野草,其生命力非常强,萌发时可以穿破石块,从很小的缝隙中钻出,常被视作一种杂草。在古代,白茅原也是浪漫的象征,《诗经.卫风.硕人》中曾写道:“手如柔荑,肤如凝脂,领如蝤蛴,齿如瓠犀。” 其中“荑”指的就是白茅的嫩芽(茅针里嫩白的花序),古人常用“柔荑”形容女子柔嫩洁白的手。

白茅根,《本草纲目》曰:“茅叶如矛,故谓之茅。”异名有兰根、茹根,地筋,白花茅根等。

中医

中药白茅根为禾本科植物白茅的干燥根茎。全国大部分地区均产。春、秋二季采挖,洗净,晒干,除去须根和膜质叶鞘,捆成小把。切段。本品气微,味微甜。以色白、味甜者为佳。生用或炒炭用,其炮制名称有茅根炭。

白茅根性味甘,寒。归肺、胃、膀胱经。具有凉血止血,清热利尿的功效。

《本草经疏》:“劳伤虚赢,必内热,茅根甘能补脾,甘则虽寒而不犯胃。甘寒能除内热,故主劳伤虚赢。益脾所以补中,除热所以益气,甘能益血,血热则瘀,瘀则闭,闭则寒热作矣,寒凉血,甘益血,热去则血和,和则瘀消而闭通,通则寒热自止也。小便不利,由于内热也,热解则便自利。淋者,血分虚热所致也,凉血益血,则淋自愈,而肠胃之客热自解,津液生而渴亦止矣。肝藏血而主筋,补血凉肝,则筋坚矣。血热则崩,凉血和血,则崩自愈矣。血热则妄行,溢出上窍为吐、为咯、为鼻衄、齿衄,凉血和血,则诸证自除。益脾补中,利小便,故亦治水肿黄疸,而兼理伤寒哕逆也。”

《本草正义》:“白茅根,寒凉而味甚甘,能清血分之热,而不伤干燥,又不粘腻,故凉血而不虑其积瘀,以主吐衄呕血。泄降火逆,其效甚捷,故又主胃火哕逆呕吐,肺热气逆喘满。且甘寒而多脂液,虽降逆而异于苦燥,则又止渴生津,而清涤肺胃肠间之伏热,能疗消谷燥渴。又能通淋闭而治溲血下血,并主妇女血热妄行,崩中淋带。又通利小水,泄热结之水肿,导瘀热之黄疸,皆甘寒通泄之实效。然其甘寒之力,清泄肺胃,尤有专长,凡齿痛龈肿,牙疳口舌诸疮,及肺热郁窒之咽痛腐烂诸证,用以佐使,功效最着,而无流弊。”

现代药理

体外凝血实验表明,白茅根对凝血第二阶段有促进作用,可以抑制肝病出血倾向并治疗先天性Ⅰ、Ⅴ、Ⅶ、Ⅹ因子缺乏性疾病。白茅根的生品和碳品均能明显地缩短小鼠的出血时间、凝血时间和血浆的复钙时间,炒炭后止血作用提高。白茅花也可缩短小鼠的出血时间和凝血时间。白茅根煎剂灌胃,对正常家兔有利尿作用,给药5~10天时利尿作用最明显,20天左右即不明显,此作用可能与神经系统有关,切断肾周围神经,其利尿作用丧失。白茅根煎剂在试管内对弗氏、宋内痢疾杆菌有明显的抑菌作用,对肺炎球菌、卡他球菌、流感杆菌、金黄色葡萄球菌等也有抑制作用;对乙型肝炎病毒表面抗原阳性,有效率为80.7%,有一定的抗HBV病毒能力;提取物对小鼠有镇咳祛痰作用等。白茅根对小鼠腹腔巨噬细胞的吞噬功能有加强效应,可增强机体的非特异性免疫作用,提高小鼠Th细胞数及促进IL-2的产生,从而增强整体免疫功能。

展开阅读全文

页面更新:2024-03-10

标签:白茅   本草   劳伤   寒凉   寒热   黄疸   内热   小鼠   中药   作用   时间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71396.com 闽ICP备11008920号-4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903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