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作不死的建文帝,失败是必然的


朱允炆1377年出生于南京,是中华第一太子朱标的儿子,朱元璋的孙子,明朝的第二位皇帝,在位4年。朱元璋为了这位皇孙能够安稳的把江山继承下去,为了这位皇孙的江山更稳定,朱元璋在1393年(洪武二十六年)发动了明朝的第四大案—蓝玉案,一连杀了十三位开国功臣,分别是蓝玉,常升,张温,张翼,陈桓等人。而这些人都是东宫太子朱标集团下的得力干将,只能说朱元璋认为朱标能掌控住这些功臣,但是他孙子应该不行,所以把这帮人一并清除。


朱元璋死后,朱允炆顺利地当上皇帝,交接过程中非常顺利,朱允炆登基的时候才22岁,正是青年才俊,大展宏图的时候,所以他上来的第一件事情就是削藩,他想削藩不是一天两天了,没有继位的时候就在琢磨着这事,按说都已经准备这么多年了,不管时机成熟与否,都应该是胜算很大。但就是这样的一手好牌,愣是让朱棣翻盘。朱允炆为啥想着削藩呢?主要还是封建制度下,皇帝要提高自己的权力地位,各地的藩王就是一个地方的土皇帝,并且手握经济军事等大权,会让皇帝睡不安稳,加上老朱的几个儿子不听话,所以削藩是必然的。


建文帝削藩干的第一件事情就是周王朱橚,就藩于开封,周王对政治上的兴趣不大,喜欢研究诗词和医学。结果朱允炆一看第一个藩王处理得起来这么顺利,那就一个自信,于是西口气把齐王,湘王,代王全部贬为老百姓。朱允炆不知道擒贼先擒王的道理吗?所有藩王中都明白朱棣的实力最强,但朱允炆的削藩策略确是对实力弱的叔叔们下手。这个决策的失误也是因为他自己的智囊团给他的主意。


朱允炆所依靠的智囊团分别是他的老师黄子橙,兵部尚书齐泰,方孝孺。三位都是文人出身,刚开始削藩的时候朝堂上出现了三种声音。黄齐方代表的建议采取武力讨伐。第二种是温和派,建议削藩慢慢来,不应该操之过急,如果采用这个策略,估计就没有朱棣翻盘的事情。第三种是反对派,不同意削藩,所以这压根不符合皇帝的想法,直接就给忽略了。后来朱允炆还是比较相信黄齐方的策略。也决定先对朱棣下手,结果朱允炆的老师黄子橙站出来反对了,说朱棣在位期间表现良好,出师无名。问题是建文帝居然赞成了,所以才有了上去没有直接对朱棣下手,而是其他藩王。你看看朱允炆用人上的能力,就知道他的失败就是必然的,中国有句话叫德不配位。没有能力你就不要折腾嘛。


朱棣一看前面的几个兄弟要不自焚,要不流放的,朱棣明白了这位侄子是打算把他们全灭掉,所以朱棣回过神了,决定按照父亲的祖训,以清君侧的名义,正式起兵。朱棣起兵的时候加上宁王手里的兵也就八九万人,而朱允炆手里有一百四十多万人,这怎么样打都没有胜算的可能,但是朱棣明白无论如何都是死,所以就孤注一掷,成功逆袭。


只能说朱允炆自身的领导能力不行,用人失误,自己又急于求成,还很浮躁,很符合当代年轻人的特点。如果当时不削藩或者采用温和派的削藩策略,有可能朱棣不会反,但是朱允炆如果带着大明集团继续前行的话,估计也会让大明折腾的够呛,失败应该是早晚的事情。

展开阅读全文

页面更新:2024-06-18

标签:大明   明朝   孙子   温和派   江山   智囊团   胜算   皇帝   事情   策略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71396.com 闽ICP备11008920号-4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903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