战国纵横,秦齐楚三大国为何国运迥异?



纵横家对历史走向的影响有多大?刘向《战国策序》有这样一句话,“苏秦为纵,张仪为横,横则秦帝,纵则楚王,所在国重,所去国轻。” 虽有夸大,可在大分裂、大混乱时代,凭借着对局势的洞悉和能言善辩一张嘴,纵横家们朝秦暮楚,以山河为棋局,倒也在一定上影响了影响了一些大国的起落兴衰,特别是战国时期,秦齐楚三大扛把子,其成败得失,简直是一部教科书级别的样板。



战国虽说有七雄,可真正有实力一统天下的其实还是秦、齐和楚三国,地处偏远的燕国向来是打酱油般的存在,而晋国分出来的韩赵魏三国,一时雄起也许行,但由于综合性实力的不足,在面临长期拉锯式的争霸之战,就会颓势尽显,远不如秦、齐、楚三国的底蕴深厚。齐国以贸易立国,兼鱼盐之利,大搞离岸平衡之策,乃老牌富国强国,一度曾打落卫国霸权,攻楚千里之地,差点灭王燕,可最后却依然功亏一篑,为啥?楚国以土地立国,自春秋时起,就一直热衷于土地兼并,并国无数,综合国力极为强大,怀王时代,更是攻灭了号称战国第八大强的越国,将势力拓展到吴越一带,在合纵时代,更是挂上了合纵长的身份,可惜最后也是一蹶不振,这又是为何?


偏偏是地处西陲之地、曾一度被山东六国集体鄙视、被魏武卒一路压着打的秦国,却在商鞅变法后,一路逆袭,虽有挫败,却从未伤经动骨,动摇国本,秦国胜在那里?其实,这都与三大国对纵横家的态度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



纵横家中最著名的两个是谁?不用说,苏秦和张仪,那么最热门的国家又是哪个?纵横家们没有立场,但一定最擅长投机取巧,最能为自己谋取功名利禄。无论是合纵还是连横,肯定都绕不开这三个国家。齐自威王时期崛起,以“围魏救赵”打垮魏国霸业,更兼之“邹忌改革”逐渐国富民强,到闵王时期,已然是东方之不败,到闵王时期,这一手牌抓的非常好,想不想成就一番霸业呢?当然想,于是,苏秦来了?此人长得不咋地,口才的确一流,而且深谙人性的弱点,爱听恭维的话,容易被宏大叙事所感染。大齐如何成就千秋霸业呢?

苏老师开单了:“打,咱有的是实力,一路打过去,强力推平,东边打燕国,南边打楚国,西边吞并宋国,多方多点多面开战。”一开始呢,的确取得了不少成绩,这让齐闵王心中的迷之自信更上一层楼了,对苏秦更信任了,继续加大赌本,去建立更大的功业,结果呢?


秦抓住机会,利用齐燕世仇,齐独吞宋国所引起的天下恐慌,一番大义凛然慷慨陈词,五国联合攻齐,威王曾经幻想的千秋霸业,瞬间就被从山峰打到了谷底,再也爬不起来,闵王更是被扒皮抽筋,从此喝再多的元气森林,齐国也再也无法崛起了,还留下与五国解不开的世仇,以至于哪怕在秦灭六国之时,也依然坚守和平中立政策,太怕秦国,太恨五国了。

后来的后来,齐国人才知道,原来那野生大国师苏秦,竟然是秦国人的小女婿-燕国人的大特务,齐国人被苏秦当猴耍还当人家是齐国的大救星。如此看不清,被人忽悠大国崛起还能成吗?“秦齐楚三国在七雄一向并列,齐国被苏秦忽悠,那么楚国呢?

看过《史记屈原列传》就知道,先是在张仪的忽悠之下,自动断绝齐楚联盟,发现被骗之后,又发兵攻秦,结果人家早有后招,自己在前方牵制楚军,却又立即策动韩魏后面攻击楚国,我打虎,你吃肉,拿下土地都是你们的,完全一副为人作嫁的样子。韩魏打的那可是十分的卖力,结果自然是楚大败,两条战线全部崩了。来自楚国的战利品,韩魏笑嘻嘻收纳,秦国为啥那么好心,他们不知道。



战胜之秦居然跑过来求和,愿送还伤员,土地交回,并表示上次那是一个意外,不停地道歉,结果呢?怀王大怒,只要张仪的命,张仪还真的就来了,一副全心全意为楚国着想,为楚王着想的样子,忽悠大王一出手,就知有没有,再次被人忽悠,这样的楚国,重大决策,如此受人忽悠,大国崛起,还能继续吗?


那么,苏秦和张仪这对哥们,就会忽悠齐楚吗?


其实,他们也曾经尝试过去忽悠秦国。苏秦第一次去秦国,见的是惠文王,一开口,的确伶牙俐齿动天下,跟后来在齐国的基本上一样一样的,劝惠文王立刻称帝,并进献诸多”高见“,可是惠文王呢?来了一句”羽翼未丰满者,不可以高飞,文章不成者不可以诛罚,道德不厚者不可以使民,政教不顺者不可以烦大臣。今先生俨然不远千里而庭教之,愿以异日。”明确地拒绝了苏秦,而且说的是“愿以异日”,苏秦掉头就走,去忽悠他人。



这一番话, 就能看出,惠文王看得更清楚,苏秦之策,现在还不是时候,条件也还不成熟,基本没被苏秦忽悠,其头脑更冷静清醒,见识更在苏秦之上,苏秦的鸡汤、鸡血对他全然无效。


“再看看苏秦比苏秦更厉害的忽悠大师张仪,秦国如何崛起?


张仪的建议是,伐韩灭周,进而威震天下,取九鼎而问宇内,结果呢?司马错建议趁巴蜀内乱,以最小的政治代价,拿下巴蜀之地,并广其地而建大后方,进一步增强实力,为后面并争天下打下基础,结果秦国居然采取了司马错的策略,而否决了张仪提议。试想一下,若是秦王当真采取了张仪的策略?可能是什么后果?历史已有应殷鉴,齐楚魏就是如此,也不知道当初忽悠魏惠王的是谁,一番恭维之下,魏惠王心动了,恨不得一口气吃成个胖子,一夜之间,称霸于天下,于是他开始了四处出击,去成就他的千秋霸业,结果可想而知。



大国战略,必须站得高,看得远,齐楚之君,缺乏历史的远见,毫无自己的主见,一直被苏秦张仪牵着鼻子走,焉能不败?反观秦国,因为看得更深远,无论是苏秦,还是张仪,都是掌控之中,服务于秦国的整体利益,高下立判。外部的攻击,显而易见,但内部的忽悠呢?看似处处为你着想,却无不在算计着你,摆弄着你,若是缺乏辨识能力,很容易入局。


一个人在雪中弹琴, 另一个人在雪中知音。

我独坐须弥山巅,将万里浮云一烟看开。—仓央嘉措《原世道歌》


伟人曾说,江山如此多骄,引无数英雄竞折腰。身为大国领袖,在波云诡谲,风云变幻的国际国内局势中,要引领大国之崛起,则必须具备这种“将万里浮云一眼开看”的能力,野生国师,只能被你牵着动,绝不能被他们忽悠和绑架。


作者:我方特邀作者萧玉南

参考文献:《战国纵横-鬼谷子的局》 寒川子 江苏文艺出版社、刘向《战国策》、纵横家研究 作者:熊宪光 出版社:重庆出版社 1998

展开阅读全文

页面更新:2024-04-14

标签:齐楚   苏秦   秦国   楚国   大国   纵横家   国运   齐国   霸业   千秋   战国   天下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71396.com 闽ICP备11008920号-4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903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