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起读资治通鉴(六五)

1.秦王听说赵括已经上任为大将,便暗中派武安君白起为上将军,改王龁为副将,下令军中:“谁敢泄露白起为上将军的消息,格杀勿论!”赵括到了赵军中,全部推翻原来的规定,调换军官,下令出兵攻击秦军。白起佯装战败退走,预先布置下两支奇兵准备截击。赵括乘胜追击,直达秦军营垒,秦军坚守,无法攻克。这时,秦军一支二万五千人的奇兵已切断了赵军的后路,另一支五千人的骑兵堵截住赵军返回营垒的通道,赵军被一分为二,粮道也断绝。武安君白起便下令精锐轻军前去袭击,赵军迎战失利,只好坚筑营垒等待救 兵。秦王听说赵军运粮通道已经切断,亲自到河内征发十五岁以上的百姓全部调往长平,阻断赵国救兵及运粮。齐国、楚国援救赵国。赵军缺乏粮食,向齐国请求接济,齐王不给。周子说:“赵国对于齐国、楚国来说,是一道屏障,就像牙齿外面的嘴唇,唇亡则齿寒。今天赵国灭亡了,明天灾祸就会降临齐国、楚国。援救赵国这件事,应该像捧着漏瓦罐去浇烧焦了的铁锅那样,刻不容缓。何况援救赵国是高尚的道义;抵抗秦军,是显示威名的好事。必须主持正义援救亡国,显示兵威击退强秦。不致力于此事反而爱惜粮食,这样为国家决策是个大错!”齐王仍是不听。九月,赵军已断粮四十六天,士兵们都在内部暗中残杀,互相吞吃。赵括穷急,便下令进攻秦军营垒,想派出四支队伍,轮番进攻,到第五次,仍无法突围。赵括亲自率领精兵上前肉搏,被秦兵射死。赵军于是全线崩溃,四十万士兵全部投降。白起说:“当初秦军已攻克上党,上党百姓却不愿归秦而去投奔赵国。赵国士兵反复无常,不全部杀掉,恐怕会有后乱。”于是使用奸计把赵国降兵全部活埋,只放出二百四十个年岁小的回到赵国,前后共杀死四十五万人,赵国大为震惊。

读者以为:一、赵括替代廉颇为赵军主将的弊端开始显现:其一、秦国偷偷安排白起为主将,进一步麻痹赵括,误以为秦军主将仍是王龁,达到出其不意的效果;其二、赵括为主将,新官上任三把火,为了树立军中个人威信、贯彻个人军事决策,改变原有廉颇的军事部署、替换原有廉颇的部将,容易造成军心不稳。

二、赵为主、秦为客,双方各自几十万军力的攻防战的核心还是军需粮草,赵国困难,想必秦国也好不到哪里去,这也是廉颇坚壁清野、死守为战的核心。赵括应该学习乃父赵奢的阏与之战的精髓,加强对敌方的情报收集,分析敌我双方战场情势,因为此一战是赵括人生出场的第一战,以赵括个人前程而言哪怕取得不了胜利,也得力争平手而绝对不能失败。赵括哪怕自认为军事才能远超廉颇,以廉颇战力与秦军交战也只能勉强固守,因此便也需清醒地认识到秦军的实力,加强对秦军的严密防守与审慎出击,切忌骄傲自满而轻敌冒进。战场的胜败往往瞬息万变,离不开主将的军事才能,更离不开将士用命与转瞬即逝战机的把握。赵括可以自命不凡,但不应该忽视廉颇的能力与蔑视秦军的强大。

三、赵国在积极应战的同时,理应力争魏、韩、楚、齐、燕五国的支援,可以是军事支援,也可以是物质及粮草支援,因为赵国需要做好持久战、消耗战的准备,几十万的军队军需,赵国耗不起,秦国也耗不起,秦国先耗不起,那秦国只能撤兵,对于赵括而言这是最低成本而收益比最高的应对方式。赵国是主场作战,军需供应的时间成本、运输成本必然低于秦军,这是赵军优势,且是时间拖得越长越有利于赵军的优势。故,急于出战的应属秦军,从容但缜密地做好防御部署的应属赵军。

四、白起佯装败退,赵括轻敌冒进,直攻秦军大营,但又无法攻破秦军大营陷入胶着的同时,白起命令一支二万五千人的部队突袭赵军后方,切断赵军后路,又命一支五千人的骑兵部队插入赵军与营垒之间,将赵军主力分割成两只孤立部队,且切断了赵军粮道。对于长平之战的真实情况已很难一一复原,个人也很难完全理解和体会当下白起与赵括两位主将的心理状态。只是有着些许疑惑,四十多万的赵军,凭借五千人的骑兵是如何将其完全分割的?经过赵武灵王胡服骑射改革后的赵军,其主力军便是骑军,四十多万赵军无法硬刚五千骑兵?同样,两万五千人的秦军,既然史料并未记载为骑兵,姑且可以认为是非骑兵,常规是步兵与弓兵为主的军队,又为何可以完全切断四十多万赵军的后路,并切断粮道?除非极其特殊且有利于秦军的地理条件下,否则五千人的骑兵、二万五千人的步兵、弓兵,恐怕很难做到分割四十多万的赵军且切断后路及粮道。战场的具体情况已不得而知,只能提出个人的疑惑,但《史记》、《资治通鉴》都予以记载的史实,个人还是十分尊重并予以认同。

五、资治通鉴关于长平之战的描绘中,记载了赵国向齐、魏两国的求助,但并未提及此时的韩、楚两国的具体动向。特别是韩国,从唇亡齿寒的角度出发,似乎没有理由按兵不动。因为秦国一旦战胜赵国,第一个灭亡的必定是韩国,这是秦国的既定决策,长平之战反而是因上党郡归属问题而出现的插曲。而齐王建拒绝支援赵国粮食的原因大概如下:

(1)长平之战的根源是韩国主动向秦国放弃的上党郡归于赵国,是上党郡的归属问题,和齐国并无直接利益瓜葛,谁赢谁输似乎与齐国无太大关系;

(2)秦攻齐不易,相反赵伐齐更容易,且此时齐国国势处于逐步缓慢恢复的过程中,对齐国的伤害与威胁更大的反而是赵国;

(3)齐国试图自谋发展,无心参与中原各国之间的征伐战争,关起门来一心搞生产、图自强,无暇他顾;

(4)此时秦赵胜负未分,兴许战争继续胶着下去,进一步削弱秦赵两国的实力,对于齐国反而是最好的结局。

六、但战争最终的结局却出乎所有人的意料,想必无论秦赵两国谁胜谁负,都是兵家常事,司空见惯。但最终四十万赵国青壮年军民被秦军坑杀,是那个时代无法想象和理解的,举世震惊。最后一支可以抵抗秦军的有生力量被彻底消灭,此后天下形势便不可逆转地倒向秦国。但从史料上看,长平之战,秦军参战军力是六十万,伤亡二十万,赵军四十五万,伤亡四十五万。我们先把赵军战败被俘视为战争结束,那么可以理解为秦军二十万的伤亡是赵军战败之前发生的,而赵军被坑杀四十万,是战败被俘之后发生的,那么可以理解为赵军战败之前是伤亡五万人。简而言之,赵军战败被俘之前,秦军出兵六十万,伤亡二十万,剩下四十万,赵军出兵四十五万,伤亡五万,剩下四十万(伤亡不等同死阵亡,但姑且视为丧失行动力)。那最后是四十万的秦军坑杀了四十万的赵军,极短时间内,一比一的比例,将四十万人尽数坑杀,这算是难度极高的杀人艺术了,在冷兵器时代,其惨烈程度确实是一个巅峰,倘若真的有冤魂,四十万个冤魂恐怕也久久无法消散。




展开阅读全文

页面更新:2024-05-20

标签:秦国   秦王   楚国   营垒   齐国   军需   主将   资治通鉴   后路   骑兵   伤亡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71396.com 闽ICP备11008920号-4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903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