司马昭之心,路人皆知:钟会的谋反却又为何败得如此窝囊?

魏景元四年(公元263年)秋九月,晋王司马昭命令钟会、邓艾、诸葛绪三路大军共二十万人马全力攻打蜀汉,姜维败退守剑阁,死死阻住钟会大军。

十一月,邓艾一军共三万人涉阴平险道进入成都平原,在绵竹击溃诸葛瞻守军,进抵洛城,刘禅投降。

姜维军退至广汉后接刘禅诏令率军向钟会投降,蜀汉灭亡。

邓艾进入成都后,却擅自作主,越职大肆封赏降官。此举被钟会和监军卫瓘连名告发,司马昭于是下令槛收邓艾遣送洛阳(后被卫瓘派军追杀),又命钟会入成都统摄邓艾军队。

钟会进入成都后,很快就举起了反对司马昭的大旗。

钟会为何要谋反,是临时起意还是早有预谋?

《汉晋春秋》说钟会和姜维一见如故,姜维探知钟会野心很大,遂用功成身退的古例反劝钟会,实则是激励和支持他图谋司马昭。我以为这是蜀汉故老美化姜维的传说罢了。

作为一名降将,姜维远没有这么大的能量。当然也不排除姜维做过思想动员,但钟会的反叛绝非临时起意!

◆出身名门

钟会是太傅钟繇的小儿子,在曹魏武帝及文帝时期钟家地位远高于司马家族,深得曹操父子两代的信任,与曹氏的渊源可谓极深。

司马懿发动高平陵政变夺权时,钟繇已死,钟家接位的是大哥钟毓。

◆与众不同

钟会一生没有娶妻生子,在当时是一个极为罕见的事情。他的两个儿子都是其兄长过继的。

这是不是有点大业未成、何以家为之意呢?

◆心怀异志

钟家表面上与司马家维持良好的关系。但司马家对曹魏的逼迫日甚,肯定引起他们内心强烈不满,特别是司马昭弑杀高贵乡公曹髦的恶劣行为,举国震惊。

也许从那时起,志向远大、才能出众的钟会就有了明确的努力目标!

◆掌握兵权

事实上,司马昭大举征伐蜀汉,并没有多少人支持,只有钟会坚决拥护。反过来想,有可能最早就是由钟会向司马昭极力建言献策的。

而一直以来与姜维在前线对峙的魏军主将邓艾却明确反对该计划。邓艾虽曾数次击退姜维的进攻,但他深知姜维是个强大的对手,所以他认为蜀汉还远没有到一战而定的时机。

那么促使司马昭下定决心的一定另有其人,钟会的可能性最大。钟会这样做的目的就是想获得掌军的机会!

钟会一直都不是领军大将,他年轻时因文才出众授秘书郎,后随军也是干参谋军事的工作,其成名之作就是随司马昭讨伐诸葛诞的叛乱中献计,促使诸葛诞和东吴联军的最终瓦解。

从此得司马氏重用为司隶校尉。这是一个监察官职,权力很大,参预政事。

钟会要想有所作为,必须掌握军队。

他是一个精于算计之人,或许料定司马昭在实施这个大胆冒险的计划时,一定会使用一个全力支持征伐计划并拥有必胜信心的人。

果然不出所料,司马昭封他为镇西将军,率主力军团讨伐蜀汉。

魏军三路伐蜀汉,钟会先以延误之责槛收诸葛绪,后密奏反叛之罪收槛邓艾。如此三军均归钟会统辖。

◆精于术数

但聪明反被聪明误。

钟会做了个算术题:自己手握十八万大军,如果加上姜维的五万蜀汉降军,就有二十多万人马。

而曹魏征蜀汉几乎是倾巢出动,东线的兵力要防御东吴,根本无法抽调。那么司马昭最多能作战的兵力恐怕连十万都不到。

钟会的确是有了与司马昭一较高下的实力和勇气。

◆短于治军

他此前并没有真正带过兵打过仗,领军和治军方面的知识都是书本上现学的。

一只军队的忠诚,必须是建立在对主将绝对服从的前提下,而这种服从至少要包括长期同甘共苦建立的威望、严明的军纪以及整个军队自下而上的各级官军严密有效的统一指挥体系。

显然,钟会并不是想不到,而是做不到,因为没有给他时间做军队建设。

◆仓促起事

司马昭的书信送到彻底打乱了钟会的计划。

司马昭信上说中护军贾充率一万人进驻汉中,自己统领十万人马进抵长安。实际上就是震慑钟会。

在老谋深算的司司昭面前,钟会彻底露出了马脚。

◆一步错步步错

卫瓘

慌乱之下他去找监军卫瓘直接挑明反抗司马昭的意图!

或许他认为自己和卫瓘两家关系很好,又有共同爱好-书法。但能让司马昭派做监军的人那肯定是铁心豆瓣。所以卫瓘当然劝钟会最好不要妄动。

消息有走漏的风险,钟会只能立即实施计划:“悉请护军、郡守、牙门骑督以上及蜀之故官,为太后发丧于蜀朝堂。矫太后遗诏,使会起兵废文王...所请群官,悉闭著益州诸曹屋中,城门宫门皆闭,严兵围守。

钟会的目的是要大家表态支持,但这种不信任的极端行为却激起了军官们的反感,双方就这样僵持不下。

◆兵变骤起

被监视的军官中,护军胡烈是个中高级军官,而在钟会的亲信中有个叫丘建的军官是他以前帐下的一个骑督。见老领导不吃不喝这样坐着,很难受的样子。就觉得有点过意不去,于是向钟会求情,让胡烈的一个亲兵进来服侍一下。

钟会正在与姜维等开会商量对策,没多加思索就同意了。

胡烈当然没有放过这个黄金机会,在亲兵的手上不断书写,也够难为这亲兵的文化水平和猜字能力,竟然把消息传出来了,大意是说钟会在帐中正挖下大坑,准备把这些军官全部击昏活埋。

胡烈随军的儿子胡渊年方十八岁,一听说,立即炸了,马上把消息扩散,并招集各被关将领部属,击鼓攻门,很快乱军越来越多。

钟会听得外面声响,与姜维一起带了亲兵出来,却均被乱军一拥砍杀。

这场反抗司马昭的军事行动最终演变成一场兵变。

可怜钟会死时年仅四十岁,姜维的妻子儿女以及蜀汉太子刘璿等很多蜀汉官员均死于乱兵之中。

◆司马昭之心

钟会的大哥钟毓曾密表司马昭,不要让他弟弟单独掌军,以他对司马昭的了解,似乎是隐隐担心一向自高自大的弟弟结局很是不妙。

司马昭难道真不担心吗?

当西曹属邵悌听说司马昭委以钟会领军时就十分担心钟会搞事情,但司马昭回了这样一番话:“若蜀以破,遗民震恐,不足与图事:中国(指魏国)将士各自思归,不肯与同也。若作恶,只自灭族耳。卿不须忧此,慎莫使人闻也。

当他心中肯定怀疑钟会反叛,派贾充领军出据汉中。贾充就问:“公是怀疑钟会吗?”

司马昭笑着说:“我如今遣你出征,难道也要怀疑你吗?”

一生涉险的司马昭,其阴险狡诈,岂能是读几本刑名术数之学的钟会所得揣摸得了的。

◆局中局计中计

有句成语叫司马昭之心,路人皆知。出自魏少帝曹髦之口。

司马昭心计上或许不如他爹司马懿,但凶狠过之。军事上或许不如其兄司马师,但心计过之。

司马昭逼得皇帝自己持剑造反,大概在历史上也算是绝无仅有的事情了。

征伐蜀汉之战,他共派出三路大军,各自统属,相互牵制,而邓艾为征西将军,级别上其实要高于镇西将军钟会,但却让钟会统领主力大军。

邓艾和诸葛绪各率领三万兵马。具体计划是以邓艾正面拖住姜维,诸葛绪抄姜维后路,钟会率大军直出汉中。从这个战前安排上看,司马昭防邓艾胜过钟会。

还有一个关键性人物就是监军卫瓘,此人出身和之前的工作履历与钟会极为相似。但钟会此时已是大军主帅,而卫瓘仍是个监军,二人关系因此相当微妙。

当钟会密报邓艾有谋反意图时,卫瓘全力支持,说明就司马昭的意图而言,灭蜀汉后就应该是邓艾的死期了,因为此人长期自以为是,擅自主张,终是后患。

但钟会派卫瓘带一千人马去收邓艾却是有意陷害卫瓘,因为邓艾深得部下将士支持,去逮捕邓艾极有可能激起士兵哗变。

卫瓘心知肚明,对钟会不再抱有幻想。他先是以监军的名义瞒着邓艾招集邓艾部下开会,出示了司马昭的手诏,并极力说明自已将全力为邓艾洗脱罪名,于是得以顺利收监邓艾。后来发生兵变后,邓艾的部下想去追回囚车救出邓艾时,卫瓘抢先一步派人杀死了邓艾。

而钟会的鲁莽行为也将卫瓘彻底推到了自己的对立面。卫瓘探得钟会的谋反意图后,至少是做了胡烈等人的思想工作。

胡烈在营中装出不舒服的样子,其实就是给曾经的部下丘建看的,丘建果然中招,才有了向营外儿子胡渊通风报信的机会,从而组织了暴动!

钟会叛乱的行径基本都在司马昭料想的范围之内:蜀汉姜维不足为辅,二人各怀鬼胎、相互利用罢了;曹魏军中诸将多是司马嫡系,岂能轻易为素无威信的钟会卖命。

所以,即便钟会收得三军,仍不免落入司马昭的布局之中!

◆败得窝囊

曹魏反抗司马家的军事行动一共有四次,前三次都发生在东线,一是王凌,二是毋丘俭和文钦,三是诸葛诞。

其中诸葛诞那次震动最大,东吴也派出了三万援军,但最终还是失败。

但司马昭亲自带着太后和皇帝一起出征,共出动了二十六万兵马,也是费了九牛二虎之力。

讽刺的是正是钟会献上诈计让东吴将领全怿等举兵投降,从而彻底瓦解了这次叛乱。

诸葛诞是曹魏名将,反抗行动虽然失败了,“诞麾下数百人,坐不降见斩,皆曰:‘为诸葛公死,不恨。’”颇得大将之风!

而反观钟会,于丘建、胡烈、卫瓘之属而言,钟会有领军之名,却无统帅之实,被部下所害,实在窝囊,但也事出必然。

展开阅读全文

页面更新:2024-04-26

标签:蜀汉   东吴   汉中   人马   司马   司马昭之心   路人皆知   亲兵   部下   窝囊   军官   诸葛   大军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71396.com 闽ICP备11008920号-4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903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