女作家萧红遭丈夫家暴,频繁去鲁迅家,师母许广平为何忍不住抱怨

鲁迅和萧红都是中国现代文坛的著名作家,两人不仅相差30岁,而且一个生于浙江绍兴,一个生于东北小城呼兰。但时代风云的变幻以及个人命运的浮沉,让他们本来相距甚远的人生轨迹交织在了一起。尽管他们相处的时间并不长,但感情却非常深厚。


关于鲁迅和萧红之间的感情,向来众说纷纭,有人认为纯粹是师生之情,也有人认为是“父女之情”,还有人认为其中掺杂着男女之情。这主要是因为鲁迅对萧红似乎太好了,而萧红在鲁迅逝世之后所写回忆文章中的笔触被认为是“越轨”的。

萧红影视形象

2008年1月5日,濮存昕在《名人讲堂》讲到自己扮演的鲁迅,便以自己人到中年的理解和感受,认为鲁迅是喜欢萧红的,并且引用莱蒙托夫的诗:我被你深深地吸引,不是因为我爱你,而是为我那逝去的青春


鲁迅和萧红之间发生了哪些故事?他们之间有怎样的情感?欲知详情,且看下文。


1934年11月30日下午两点,上海霞飞路一家白俄开设的咖啡馆中,萧红与鲁迅第一次相见。那是一个上海冬季常有的阴暗的日子,但是萧红内心却充满了阳光。她等这一天,已经等了很多年了。


萧红早在中学时代就熟读鲁迅的作品,深受鲁迅的影响。而在见面之前,萧红已经与鲁迅通信多次。鲁迅对萧红也有了相当的了解,对她有非同一般的情感。因此,这次见面时,鲁迅还特意带了夫人许广平一起过来。

对于鲁迅来说,萧红具有非同一般的意义,不仅因为萧红的文学才华,还因为她那颗向往自由的心以及凄苦的人生。


早在1923年12月,鲁迅就发表过题为《娜拉走后怎样》的演讲。娜拉是易卜生的剧作《玩偶之家》中的女主人公,逐渐觉醒并最终出走,勇敢地离开了家庭。对于当时的中国女人来说,娜拉无疑是一个进步的代表。


然而,鲁迅却结合中国现状问了一个犀利的问题:没有生存能力的娜拉,离开家庭之后会怎么样?鲁迅是这样回答的:

不是堕落,就是回来。梦是好的,钱是要紧的。人生最苦痛的是梦醒了无路可以走。自由固不是钱所能买到的,但能够为钱而卖掉。


当年的萧红,正是中国的挪拉。她在19岁那年做了一个非常大胆的决定,离家出走到北平求学。但很快遇上了鲁迅指出的问题——没有经济来源,因此半途而废回到了家乡呼兰。不久之后,萧红再次离家出走,又因为没有钱而流浪街头。这次,萧红没有回家,而是向已解除婚约的未婚夫汪恩甲求助。

萧红本人照片

汪恩甲答应帮萧红,条件是两人同居。萧红最终答应了汪恩甲,之后两人在东兴顺旅馆开始同居。但汪恩甲在萧红怀孕后忽然消失,并且欠了旅馆四百大洋。旅馆老板将萧红扣为人质,甚至想要把她卖到妓院。


当旅馆老板联系好妓院,而汪恩甲仍不见踪影,萧红不得不写信向外求救。之后,萧军来到旅馆看望萧红,顿时被萧红的凄楚模样打动。1932年8月,恰逢松花江决堤,萧红在一位老茶房的帮助下乘坐一艘小船逃出了旅馆。之后,萧红找到了萧军,开始了全新的生活。


因为萧红和萧军都没有固定收入,他们的生活总是陷入困境,而萧红和汪恩甲的那个小孩也无力抚养,送给了医院的看门人。不过,在文学方面,萧红的创作渐渐步入正轨,以悄吟作笔名陆续发表了一系列作品。

1934年6月,萧红和萧军为躲避特务的迫害而逃离哈尔滨,乘船到达青岛。在青岛,两人的日子依然过得非常艰难,甚至连饭都吃不饱,萧红曾饿得想去偷房东家的东西吃。不过正是在这种情况下,萧红写出了《生死场》。


写完《生死场》后,萧红和萧军给鲁迅写了一封信,希望能够得到他的指导和帮助。鲁迅很快回了信,表示同意在百忙中挤时间审读萧红的《生死场》,给迷茫中的萧红带来了希望。之后,萧红不断在心中将自己的情况告诉鲁迅,而鲁迅也越来越喜爱萧红。


1934年11月3日,鲁迅收到了《生死场》的抄稿,以及一张照片。照片上的萧红穿着是蓝白色斜条纹绒布短袖旗袍,两条短辫上扎着淡紫色的蝴蝶结,看起来非常天真可爱,宛如一个涉世未深的孩子。


此时的萧红,已经从青岛来了上海,住的地方距鲁迅寓所二十多里。当时,萧红举目无亲身无分文,自然非常盼望着与鲁迅相见。而鲁迅对萧红这位“娜拉”也有非比寻常的情感,很快就抽出时间来见萧红。


萧红与鲁迅初次见面时,内心无比激动,而鲁迅则表现得非常随和,宛如一位慈爱的父亲。分别之时,鲁迅还留下了一个信封,里面装着萧红急需的二十元钱。在得知萧红穷得连坐车回去的钱都没有之时,鲁迅又将身上的银角和铜板给了萧红。


萧红拿了鲁迅的钱,心里特别过意不去。鲁迅则安慰说:因出版界上的资格关系,稿费总比青年作家来得容易,里面并没有青年作家的稿费那样的汗水的—用用毫不要紧。而且这些小事,万万不可放在心上,否则,人就容易神经衰弱,陷入忧郁了


1934年12月19日下午,鲁迅又约萧红出来吃饭,名义是庆祝胡风的儿子满月,实际上是为了将聂绀弩夫妇、叶紫、茅盾等人介绍给她。为了纪念这次宴会,萧红和萧军特意到法租界万氏照相馆拍了一张合影,照片上的萧红顽皮地叼着一只烟斗,稚气的脸上洋溢着幸福的微笑。


鲁迅向来爱护青年、提携青年,只不过对萧红的爱护远比对其他人的爱护要多。鲁迅对萧红的关爱不仅仅表现在生活上,更表现在帮助萧红出版《生死场》上。《生死场》的抄稿是用复写纸在薄棉纸上誊抄的,字写得又小又密。鲁迅戴上老花镜,但有些字还是看不大清。然而,鲁迅没有抱怨萧红的粗心,只是自嘲道:眼睛不成了。

鲁迅热情地将《生死场》推荐到生活书店出版,并得到了同意。但送往宣传部书报检查委员会审查时,压置了半年,最终答复是不许可。为了出版《生死场》,鲁迅让萧红、萧军、叶紫结成了奴隶社,以“奴隶社丛书之三”的名义自费印行了《生死场》。


此外,鲁迅还重读了萧红精心校对过的最后的校样,从中又挑出了若干错字,并且亲自为《生死场》写了序。在《生死场》的序言中,鲁迅希望广大读者从这部力透纸背的作品中吸取坚强和挣扎的力量。对于这部小说的缺点,比如人物描写单薄,为了顾及销路,鲁迅特意委婉含蓄地说:叙事和写景,胜于人物的描写


之后,萧红又提出了一个有些过分的要求:要鲁迅亲笔签名,制成锌版。鲁迅同样满足了萧红的这个要求,并且说道:我不大希罕亲笔签名制版之类,觉得这有些孩子气,不过悄吟太太既然热心就写了附上,孩子气(指的是萧红)不改,真是无可奈何


1936年3月,萧红搬到了北四川路底西侧一的永环里,跟鲁迅家挨得很近。此时的萧红,虽然凭借《生死场》在文坛拥有了一定地位。但在个人情感方面,她却再次受到了伤害。她的丈夫萧军是个风流成性的男人,早在青岛时期就爱上了别的女人,到了上海之后更是毫不收敛,甚至时常家暴萧红。

有一次,萧红被萧军打了,眼睛那里肿了乌黑一大块。朋友问萧红是怎么回事,萧红说是不小心摔了一跤。没想到萧军却大声说道:哪里是摔了一跤,明明是被我打的!说完还非常得意地扬了扬自己的拳头。


萧红的心再次受到严重伤害,她在诗中写道:说什么爱情,说什么受难者共同走尽患难的路程,都成了昨夜的梦,昨夜的明灯。萧红深陷感伤和郁闷之中,特别需要寻求温暖和爱,便几乎天天去鲁迅家,经常一呆就是一整天。


鲁迅其实很不喜欢别人来他家,因此不公开住址。这并非不信任人,只是因为随便会客的例一开,那就很可能连看书写作的时间也没有了。但对于萧红,鲁迅却格外宽容,欢迎萧红随意走动。


有一个午后,鲁迅正在校对文章,看到萧红来了,便点了点头说:好久不见,好久不见。萧红一时摸不着头脑,因为她上午刚刚来过。鲁迅则朗声大笑起来。萧红这才明白鲁迅是在跟自己开玩笑。总之,鲁迅的宽容,让萧红觉得他非常亲切,可以无话不说。


萧红在鲁迅家呆的时间非常长,也不像一个客人,有时跟鲁迅聊天,有时陪周海婴玩,有时下厨房给许广平做帮手。鲁迅很喜欢北方风味的饮食,萧红则经常做水饺等面食给鲁迅吃。尽管萧红的手艺一般,但鲁迅每次都会想要多吃一些。

但当时的萧红没有意识到,她频繁去鲁迅家其实对鲁迅一家造成了不小的困扰。周海婴还小,自然希望有人陪他玩。但鲁迅却被分掉了不少经历,而许广平也感觉自己家的生活节奏多少被打乱了。况且,一个年轻的女人总来家里找鲁迅,她多少有些不舒服。许广平曾向朋友抱怨:

萧红又在前厅……她天天来一坐就是半天,我知道,她也苦恼得很……她痛苦,她寂寞,没地方去就跑这儿来,我能向她表示不高兴,不欢迎吗?唉,真没办法。

萧红似乎把鲁迅家当成自己家了。这是因为她从小缺乏父母的关爱,没有感受到家庭的温暖,整个家里只有祖父对她好,但祖父很早就过世了。而当她成年之后,在男女感情上又一再受伤害,先是被汪恩甲抛弃,之后又被萧军背叛、家暴,根本感受不到家庭的温暖。因此,鲁迅的关爱让萧红格外感动,使她总想粘着鲁迅,类似于小女孩粘着父亲。


遗憾的是,鲁迅当时已经身患重病,而萧红又在鲁迅逝世前忽然去了日本,以至于两人没有见到最后一面。鲁迅在逝世前十四天,还在给茅盾信中说:萧红一去以后,并未给我一信


直到1937年1月4日,萧红才从日本归国。萧红到上海后的第一件事就是拜谒鲁迅墓。她在《拜墓诗——为鲁迅先生》中写道:我哭着你,不是哭你,而是哭着正义。你的死,总觉得是带走了正义,虽然正义并不能被人带走

当时很多人写回忆鲁迅的文章,但萧红却因为太痛苦而无法下笔。两年过后,萧红开始陆续写作回忆鲁迅的文章,如《记我们的导师》《记忆中的鲁迅先生》《鲁迅先生生活散记》《鲁迅先生生活忆略》等。此时的萧红,已经离开萧军,和端木蕻良生活在一起。


在萧红回忆鲁迅的文章中,《回忆鲁迅先生》是最为有名的一篇。这篇文章涉及鲁迅的饮食起居、待人接物、读书写作、休闲娱乐等各个方面,刻画出了一个血肉丰满、形神兼备的鲁迅形象。萧红在文章中写道:

鲁迅先生的笑声是明朗的,是从心里的欢喜。若有人说了什么可笑的话,鲁迅先生笑得连烟卷都拿不住了,常常是笑得咳嗽起来……在病中,鲁迅先生不看报,不看书,只是安静地躺着。但有一张小画是鲁迅先生放在床边上不断看着的。那上边画着一个穿大长裙子飞散着头发的女人在大风里边跑,在她旁边的地面上还有小小的红玫瑰的花朵……天将发白时,鲁迅先生就象他平日一样,工作完了,他休息了

萧红所回忆的鲁迅跟别人不同,是用自己心灵感受的非常个人化的鲁迅,而在具体的叙述方面,其笔致也认为有诸多“越轨”之处。而萧红所说的那副画,有专家认为其实正是代表了萧红本人。而画中女子迎风奔跑,有“萧萧”状,脚边的花为“红”,玫瑰代表着“爱情”,意为“青春与爱情”。


1941年12月,流落到香港的萧红因肺结核和恶性气管扩张而卧床不起。由于医生误诊,萧红被当作患有喉部肿瘤动了手术。喉管切开后无法说话,垂危之际,萧红拿笔写字嘱托骆宾基:

我活不长了,我死后要葬在鲁迅先生墓旁。现在办不到,将来要为我办……我将与蓝天碧水永处,留下那半部《红楼》给别人写了……半生尽遭白眼冷遇……身先死,不甘,不甘……

1942年1月22日,一个凄凉的冬日,年仅 31 岁的萧红离开了这个世界。

萧红逝世之后,许广平写了两篇回忆萧红的文章。死者为大,一般人在写缅怀类文章时都会回避主人公的不足或错误,但许广平却并未如此。在《追忆萧红》一文中,许广平写道:夏天的一个下午,因为萧红来家里,鲁迅先生睡午觉时忘了关窗,而风相当的大,因而着了凉,而害成了一场大病。


总之,萧红对鲁迅有非常深的依恋,如同小女孩依赖自己的父亲;鲁迅对萧红的关爱与宽容,也远比对其他青年要多;许广平对萧红,则多少有些敌意。至于鲁迅与萧红之间的情感是否超越师徒、父女之情,则没有明确的证据证明。


不知大家如何看待萧红与鲁迅的关系?感谢阅读,欢迎交流!本文由文史之新原创,欢迎关注,带你一起长知识!

展开阅读全文

页面更新:2024-03-24

标签:鲁迅   师母   青岛   女作家   上海   旅馆   频繁   生死   丈夫   青年   家庭   时间   情感   文章   许广平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71396.com 闽ICP备11008920号-4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903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