满清入关南下后,南明究竟还有没有机会翻盘?

#头条创作挑战赛#岂止是有,机会还很多!

南明王朝至少有四五个大的关键节点可以翻盘,如果再细分的话,差不多有将近十个机会,只要抓住一两个,从南往北反推回去也见得不是难题。


可惜,南明一个机会也没抓住。


南明究竟摆烂到何等程度程度,是真的破罐子破摔吗?有翻盘的机会,哪怕是划江而治模仿南宋的机会也不去抓?


实际上满清入关之后,其核心兵力并不多,顺治九年的时候八旗兵只剩了六万,还要全国范围内驻防,而全面反攻的时候刘文秀攻打保宁就带了将近五万人。


顺治十八年夔东十三家即将走上末路的时候,李来亨等七家也能合兵五万准备向四川突围,还都是精锐部队老营级别的。五万精兵汇集一处,足可以爆发一场大型防守甚至反击的战役了。


细分的话有以下多次:


第一:

1644年河北、山东起义不断,大顺军扼守山西,这时候北方不稳,谁也不是真正立稳脚跟的。


这时候南明应当趁满清立足未稳,且主力无法南下之时沿运河北上夺取山东,或一举收复因大顺军撤离而倒戈的河南等地。


然而福王政权并未出师,坐视当地反清武装被剿灭,也不出兵施以援手。甚至提出“联虏平寇”这种荒唐的主张,这是最大、最为不可饶恕的错误。战略战术错误皆可补救,国策不能错。


谁是必须痛揍的敌人?谁是可以暂时联合的盟友,谁是可以信赖的基柱?这个问题一定要搞清楚。


有的人不能妥协,有的人可以暂时联合,有的人则可以依赖。


满清一旦入关,就成了最危险的敌人,至于农民军,可以暂时联合对抗清军,而地方上掀起的反清武装,更是需要收拢起来归大明所拥有,但是,不知道福王集团在发什么楞,错失了联合反清势力的大好机会。


原本可以趁清军立足未稳将他们赶回关宁一线,至少可以联合北方大顺军和地方武装,最大化的消耗清军的兵力。可是南明朝廷什么举措都没有做。


第二:

1645年清军南下时,史可法死守扬州,结果扬州失陷,江北藩镇除黄得功外望风而降。


弘光皇帝本应守南京等待黄得功来救却出逃被俘,潞王犹如宋钦宗附体一般,主动出降。


而同时期江浙皖均在反清抵抗,本应当收拢各路兵力、联络各地官军义军共同抗清,借助水网阻滞清军迫使在城下进行消耗战。原本可以在南京一带“中心开花”,内外夹攻,把南下的多铎包了饺子。


江南水乡,水道纵横,本可以层层阻击清军,对方的的骑兵优势不复存在,如果蒙元南下南宋时。可惜的是,地形优势也没有利用到,淮水防线崩溃,武汉防线不战自溃。各位皇帝王爷大臣们吓破了胆,十几万大军没直接溃退放弃。


第三:

李自成在九宫山兵败身亡之后,大顺军东西两路并未合兵,缺乏统一指挥,此时南明王朝应当应尽力收编共同抗清,兵力扩充成了核心兵力之后,应真正重用而非打压。


结果1646年在荆州战役被何腾蛟坑了一把,未能打通湖北中北部,丧失了联合江西义军、与郑家合围南京机会。湖北、江西、浙江这几省未能形成合围打击,兵力分散,各自为战,形不成有效的打击力量。


第四:

隆武帝离开郑家跑到江西,未得到何腾蛟支持而使赣州失陷,结果于汀州战败身死。从事后诸葛亮观点来看,江西在当时属于四战之地,很容易遭到四面围攻。


赣州战役的失利,导致南明失去了最后一个有能力的近藩。如果隆武帝能进入湖广,进可攻退可守,大不了撤到两广一带,这样战局情况会大不相同。


第五:

1648年金声桓、王得仁、李成栋、姜瓖、吴胜兆先后反正,山东谢迁、陕北王永强、甘肃丁国栋等人等纷纷起义。


这时候是南明光复反攻时候底盘最广的时候,整个西南地区到处插满了大明旗帜,连满清占据的北方都不稳定了。这个机会抓住,就可以大概率翻盘,因为机动防御的空间大多了。


后续更是收复了广东全省、江西、山西大半。然而结果还是因为未能南北联通、得不到永历集团的物质和军事支持,而被各个击破。


第六:

1651年湘、桂、川全面大反攻,名将李定国取得桂林、衡州大捷名震天下,阵斩了亲王尼堪和孔有德,震动了整个西南,几乎夺回了整个湖南。


然而未能守住广西、又未攻入广东境内,刘文秀保宁之战失败应经略成都。孙可望解除其兵权,又故意拆台李定国,使其被迫放弃湖南。这次是南明最大规模的反击,战果辉煌但却还是以失败告终。


第七:

1653-1654李定国进军广东攻打肇庆、新会不下,这时候急需援兵,如果郑成功从东南进攻两线夹击肇庆,则肇庆必被攻克。


但郑成功不知道在观望什么,迟迟未按计划出兵配合,错失大好良机,否则广东全境都会被光复。


第八:

1643-1654年,张名振、张煌言三入长江之战,欲东西合进直取江南,西军这边刘文秀正在监视准备篡位称帝的孙可望,导致无法出兵而失败,这一次东西合击,两军会师的计划再度终止。


第九:

1656年三王内讧,最终孙可望带着地图降清,并且提供了南明永历集团的详细势力分布,孙可望的背叛,简直是插了一刀,令形势急转直下,这下云贵地区的兵力分布尽数被满清获知。


而李定国此时也犹豫了一下,没有当机立断,未能及时接收孙可望的全部兵马充实,也未能入川会同夔东十三家,导致自己孤军作战,西南明军的实力再不复从前。


第十:

1659年郑成功长江之战,取得镇江大捷后,趁清军大败,江苏空虚之际,但却停滞不前,未能直取南京结果被击败。由此郑家的方向转向海上力量,再不能投入到大陆上。


第十一:

永历皇帝胆子过小,仓促弃国逃亡到入缅。这一来相当于放弃了还在云南苦苦抵抗的将士,这对士气造成的影响是无法估算的。就算不亲征,但是头头都跑了,将士们怎么想。李定国几次派人去接永历帝,都吓得不敢回来。


从此命运被缅人操控,这位爷你不明白么?要跑也应该往泰国跑吧,不知道泰国是大明铁杆粉丝吗?缅人其实很不可靠的,结果也正印证了,吴三桂一打过来,立刻把人交出去了。


南明最大的问题在于内部一盘散沙,甚至从君主开始,就抱着苟且之心,这一点除了下限没那么低以外,本质上和靖康时的宋廷没有区别,无论是有再好的运气,再好的基本盘都没用。


而南宋能顶得住,是因为金兵的思维与满清不同,金兵南下以劫掠为主,抢了金银财宝就走,所以意志并不坚决。


但是满清入关就不同了,人家可以打定主意要取代明朝的,是要把你一窝端的。南明面对这种生死局面,还要抱着妥协的幻想吗?


满清入关的机遇?

还有人认为,反倒是满清入关就是南明的一个机会!没看错,满清反倒是客观上帮南明,为什么?因为李自成即将攻入京城时,大明王朝已经气数已尽了,假如大明勋贵们如吴三桂这些人,都改投李自成,而满清没机会入关的话,估计大明就真的没机会了,关内完全将会成了大顺和大西的天下。


因为其结果必然是,李自成稳住北方,之后一路南下,南明打不过满清,估计也斗不过李自成,老百姓自然不会帮着南明小朝廷。


大明的苛捐杂税,导致大家都等着换个新朝廷重新过日子。如果清军不入关,李自成整明白北方后势必南下,就南明那帮臭鱼烂虾能有啥作为?


然而清军入关,李自成猝不及防被击溃,而这时南明得以有喘息之机,若弘光帝真能奋发图治,就应该抓紧时间整合内部,反倒是可以趁着满清和大顺军打架的机会,发育自己,总动员也好,收拢将领也好,这样趁机把大顺和满清都收拾了。此时的大顺军一路走低,而满清恰好不是会拉拢人心的皇太极,而是多尔衮当权。


因为满清因为多尔衮这个笨蛋的剃发易服命令,使得江南和北方都人心不服,反抗此起彼伏,正好给了南明机会,而大顺军在连吃败仗之后,也不复从前了。


这两大集团面对着的局面,其实一点都不好过:一方集团面对着百姓抵抗,一方集团面对着自身的兵力日渐单薄。反倒是南明可以收拢大顺余部,合击满清,改善苛捐杂税笼络百姓,利用反对剃发令这一良机对抗满清南下,这是动员全民抗敌的大好机会。


可惜他也就是酒色之徒,一年之中毫无作为,南明依然是一群臭鱼烂虾,清军收拾完李自成一南下就投了。


怀庆战役之后的机遇

大顺与满清在北方逐鹿时还有个机会,那就是怀庆战役,大顺发起怀庆战役,伏击清军取得了大捷。清军被斩首至少三千多。


多尔衮入关后知道时不我待,立刻发西路阿济格,南路多铎两路大军分别征讨大顺和南明,前面说了,南明小朝廷还一脑袋浆糊呢,哪能受得到多铎一击,多铎一路南下势如破竹直逼淮河流域。


结果李自成锐意反击,在怀庆大破清军,反而把多尔衮的注意力都拉倒了自己这边,于是多铎转头向西,与阿济格合力南北夹攻李自成,分别击破延安和潼关,李自成无奈分路突围,失去了大本营陕西。


而这个时候南明一样有了喘息之机,此时趁着北方空虚,若能北上收复河南山东,满清腹背受敌定不敢全力进攻李自成,则满清据河北,李自成据西北,张献忠据川中,南明独占河南,这样的极限拉扯之下,江南稳固防御之势可成。


可是南明在干啥呢?想着联虏御寇,安心过江南国主的太平日子呢。结果清廷收拾完李自成南明也就离完蛋不远了。


联合各路义军的机会

后来的一个意外,也是一个好机会,那就是李自成在九宫山意外身亡,当然连带着还有后来张献忠之死(也是比较阴差阳错)。


这两个农民军领袖死后,原有的部众群龙无首,于是先后放弃大顺,大西的旗帜,愿意归顺到南明之下,这对于已经病入膏肓的南明来说完全相当于一剂强心针。


后来两撅名王的李定国就出自大西,还是张献忠手下重要的将领。一直坚持抗清到最后的夔东十三家也是出自大顺,李来亨是李过的儿子。


若南明能正确的整合这些力量,合兵一处,驱逐满清大业必能有改观。可惜南明最不会的就是整合,所谓的“联寇御虏”说一套做一套,实际上还是视农民军为大敌,屡屡拆台,专坑自己人,愚蠢到无可救药的程度,最终一事无成。


“剃发易服”造成的反抗

剃发易服则是南明的第四个大的机会。说实话,以南明之糜烂,清廷本不过数年即可扫平,可是剃发令一下,不仅汉人民众,连不少前明降将都深感侮辱,心中反意顿起。清廷破坏了一种政治默契,把民族矛盾赤裸裸的摆上了台面。


这个机会其实是深入到社会层面和民族层面的,是多尔衮的愚蠢送来的机会,也是南明有可能借此机会搞出全民总动员,在这种程度的动员之下,八旗兵十万不到的兵力根本不够看。


这个时候南明已经不再是一个政权,而是所有有骨气的汉人心中的灯塔了。这本是收割民心,东山再起最好的机会。


可是南明在这个过程中基本全靠队友上,自己还时不时内讧,互相吵架,还时不时卖个队友,江南地区人民的自发斗争基本都孤立无援地被血腥镇压,后来一些反正的降将也有不少首鼠两端,难堪大用。结果就是掀起一波小的反清高潮后立刻就被不断增兵的清廷压制。


大西军的余部来投,则是南明最后的机会。这段史料还有相关的主角其实大家都很清楚了,尽管李定国转战西南,指挥有方,连斩两位满清王爷。但结果还是跟之前一样,取得些许胜利后就开始内讧,最终被人赶出国土去流亡海外了。



应该说,满清的幸运在于对手是南明集团。


但凡农民军几个领袖没有意外身亡,能够组织起一支力量,并且整合所有盟友势力,南方的地区的抗争,估计满清不仅平定不下来,搞不好还会被反推出关外。


这就是为什么《明朝那些事》的作者当年明月,不愿意再继续写后面南明时期的事情,因为读过的话真的会把人气死。


南明真应了那句话:内斗就要亡国,亡国也要内斗!

展开阅读全文

页面更新:2024-03-13

标签:满清   大顺   大明   肇庆   机会   清廷   江西   兵力   战役   集团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71396.com 闽ICP备11008920号-4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903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