假的!长平之战,白起坑杀40万赵军只是误读

作为战国四大名将之首的白起,是中国历史上赫赫有名的军事家,因为他的战绩过于传奇,

因而得到了几个外号——

作为秦军主将30余年,共七十多场战役未尝败绩,因而被称为常胜将军。

对秦国统一大业贡献极大,因而被封为武安君。

因为一场长平之战,杀虐过重,被称为人屠。

我们要说的,就是“人屠”。从人屠两字中,可以明显感觉到血腥,那不仅是战场上士兵的惨烈厮杀 ,更多的是血流成河的恐怖画面。

《史记》载:“秦人围赵括,赵括以军降,卒四十余万皆阬之。”“括军败,数十万之众遂降秦,秦悉阬之。赵前后所亡凡四十五万”。

如果白起真的坑杀了40万赵军降卒,那他确实不愧“人屠”之称,然而,仔细想来,事实却颇多蹊跷之处。

一、40万这个数字太过庞大,庞大到“杀不完”

4万人是个什么概念?40万是中国现在大多县的全部人口,这么多人光站在一起就占地10万平米,150多亩地。这么大的数量,就算是白菜也没那么容易砍,何况是人。

可以参考一下南京大屠杀,当年的日本军队,使用现代化武器——机枪、手榴弹甚至毒气,屠杀30万中国军民尚且用了一周时间,那在战国时期使用冷兵器屠杀40万人简直是不敢想的艰巨。

二、考虑当时各国的人口基数,不足以支撑40万

战国时期的中国,据信人口总数约为4000多万。

赵国在列国中虽然疆域不小,军事实力不弱,但经济却并不发达。据史料记载,战国末期,赵国的总人口大概在300万到350万之间。

按照当时的动员能力,赵国即使将全国可用之兵全部派往长平 ,按照“十丁抽一”的比例,也不过30余万人。

何况长平之战对于赵国并非存亡之战,而且赵国在北部还有匈奴要防备、首都邯郸也不可能不设防,因此“40万”赵军极有可能是夸大其词。

实际上,考古发掘和古文解读也逐渐解开了这桩千古疑案的真相——

1995年,山西高平永录乡发掘出大量骸骨,根据考古发掘简报结论:赵军尸骸皆呈杂乱无章,纵横相叠状态,多数赵军头骨上均发现了箭痕、砸痕、刃痕等致命伤,且头骨与躯体分离,未发现大量活埋证据。

同时,这些伏尸坑埋葬尸体的泥土只有一尺厚,这显然是不可能活埋人的。

这就基本证明,白起并未“坑杀”“活埋”赵军。

当然,白起也并不是善男信女,据白起临终前所言“我诈而尽阬之”,再结合尸骸状况,他应是将赵军中的青壮年进行了“诈”杀,然后才把他们和战死的军士进行了集中掩埋。

长平伏尸坑

还有一个文字考古上的成果,战国时期史籍记载为“阬”,史学家一般把“阬”作“坑”,解释为活埋,其实两者是不同的。

在古代战国的时候,交战双方都有一个不成文的规定,将对方战败战死的将士堆积在道路两侧,在覆盖土,形成巨大的土堆,这样的目的为了震慑敌军,这种模式叫做堆京观,又叫京冢,在后来又被叫“阬杀”。

京观

因此,白起确实并未“坑杀”40万赵军,这是长久以来的误读。

展开阅读全文

页面更新:2024-03-14

标签:秦国   史记   邯郸   尸骸   头骨   误读   中国   战国   战国时期   庞大   确实   赵军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71396.com 闽ICP备11008920号-4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903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