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上海:百年风云外白渡桥

早晨的黄浦江

早晨的黄浦江,对岸的东方明珠电视塔。
怀疑自己有毛病,每年都要出去一两次,始终是一路向南,而且集中在江浙,仅南京就去了三次。朋友们都改变了方向,或是向西,或是向北,只有我,除了江浙还是江浙,只是多了一个山东。
这次出去,曾经有过向西走走的想法,最后还是去了江浙。
在杭州,为了行走方便,破天荒地跟了一个团,搭乘旅游大巴,把我载到大上海的南京路,然后开始了我的上海之旅。

外滩的雕塑

大概是过去看过太多关于上海的文艺作品,比较有名的像周而复的《上海的早晨》、艾明之的《火种》,还有羽山、徐昌霖的《东风化雨》等长篇小说,包括王安忆的《长恨歌》,让我知道了大上海的外滩、租界、霞飞路、百乐门、石库门之类的街路和建筑物。这样的书读多了,仿佛自己与上海这座魔都有了某种情感和联系。
昨天又买了一本《繁花》,一部评价很高的作品,也是以大上海为背景的长篇小说,还未来得及看。
其实,让我如此钟情的大上海,与我一点儿关系都没有,纯粹是我的一厢情愿。

上海解放纪念碑

对大上海如此痴迷,还源自喜欢看与这座城市有关的影视,远一些的有《战上海》、《霓虹灯下的哨兵》、《保密局的枪声》等,近一些的有《上海滩》、《红色》等电视剧。
到上海的第二天一早,我就迫不及待地去了外滩。徒步去的,住的旅店距离外滩很近,一路行走,顺便看看上海的早晨。

早晨的外白渡桥有几分朦胧

就是在这个早晨,我见到了外白渡桥。在见到它的一瞬间,我的心头不由自主地掠过一阵惊喜。
这种惊喜让我一时间说不清由来。

三个“许文强”聚会在外白渡桥

从网络上搜到的图片,不同版本的“许文强”在外白渡桥上留影。

新版电视剧里的“许文强”和“冯程程”

电视剧《新上海滩》剧照。男女主人公在外白渡桥上。图片来源于网络。
这部电视剧我没看,所以没见到这部戏里的外白渡桥。
没看的原因是过于挑剔和矫情——没认可这两个演员,觉得他们的形象、气质与我心中的“许文强”、“冯程程”相去甚远。

影视城里的外白渡桥

这张图片也是从网上找到的,好像是松江影视城里专为拍戏搭建的外白渡桥。
影视城里的外白渡桥,与本尊差异很大,而且小了许多,体量仅有真正的外白渡桥的一半。

老照片里旧上海的外白渡桥

网上搜到的外白渡桥的老照片。
外白渡桥是旧上海的标志性建筑之一,是中国第一座全钢结构铆接桥梁和仅存的不等高桁架结构桥。
茅盾先生1933年创作的长篇小说《子夜》,开篇就有这样的描述:“暮霭挟着薄雾笼罩了外白渡桥的高耸的钢架,电车驶过时,这钢架下横空架挂的电车线时时爆发出几朵碧绿的火花……”

那时的外白渡桥上下都是很繁忙

网上搜到的外白渡桥的老照片。
过去,苏州河近黄浦江的河口,一直靠摆渡过河,而且有好几个渡口,其中最靠河口的叫“外摆渡”。 1856年,一个叫韦尔斯的英国人在外摆渡的位置建造了一座木桥,就叫“外摆渡桥”。这座桥对外国人免费,对中国人则要收费,结果引起了上海市民的反对。1873年,工部局在上游方向距“外摆渡桥”几十米的地方,也造了一座木桥,取名“公园桥”,供市民免费通行,所以市民又把它称为“外白渡桥”。就在这一年,原来的那座“外摆渡桥”卖给了工部局没多久,就被拆除了。
1906年,为了适应有轨电车的通行,工部局将原来的木桥拆除建成了铁桥,并于次年落成通车。

一座桥和一座城

外白渡桥全长106.7米,车行道宽11.2米,两侧人行道宽3.6米,载重20吨。
抄录一段与外白渡桥有关的文字。
“在桥的左边是静的,在桥的右边也是静的,而在桥的中间却是那样的热闹,除了各色车辆和各色的行人以外,还有西洋的东洋的少妇在邀请走着的站着的男子到她们的家里去做一次小小的客。”这是林徽音在《上海百景》中的一段描写。
说实话,这段文字真的不敢恭维,不但拗口啰嗦而且平淡无奇。作者林徽音是个海派文人,一个经常被误认为是才女林徽因的男子,在他的笔下,记录了外白渡桥当年的一帧画面。

外白渡桥是个有故事的老建筑物

2007年的年末,外白渡桥刚刚度过百年华诞,上海有关部门收到了一封来自英国的信件。信中说:“外白渡桥的设计使用年限为一百年,现在已经到期,请注意对该桥维修。”寄这封信的是当年设计外白渡桥的那家英国公司。这座桥1907年交付使用,采用的是当时最先进的钢铁结构。
一百年过去了,外白渡桥每天承载着三万多辆汽车通过,人们似乎忘记了这座桥已经垂垂老矣,甚至没想过有谁会对这座桥负责。但是,一家本可以对此事置之度外的外国公司,竟把此事放这了心上,且专门发函提醒。
对于英国的这家公司来说,对自己设计建筑的大桥负责,那是分内之事,是再也平常不过的事情。应该说,这是一个老牌企业的良心和诚信。
这件事也成为与外白渡桥有关的佳话。
当然,这封来自英国的信,引起了上海有关部门的重视,并立即决定对外白渡桥进行维修。

有一次,我梦见了外白渡桥和桥头的这个标志

在一些与上海有关的文章中,称外白渡桥为上海的LOGO。
无论是影视剧,还是时尚杂志,只要其中出现外白渡桥的身影,无需任何说明,观众或读者便知道这里或那里就是上海。

我将其弄成黑白效果,显得更有年代感

正因为如此,外白渡桥成为电影里的常客。
仅近些年来,外白渡桥就出现在《色戒》、《杜拉拉追婚记》、《第三种爱情》、《新娘大作战》等电影中。
更有许多以老上海为背景的电视剧中,出镜率最高的当属外白渡桥了。

外白渡桥是座有金属质感的桥梁

外白渡桥龙骨一般的钢梁,还有鳞片一般密集的铆钉。
外白渡桥独有的金属质感,可以让人分分钟感受时代的穿越与变迁。

上面照片的局部放大

因为我出来得较早,所以桥上行人寥寥。

百年外白渡,默默写沧桑

这座重约900吨的钢铁巨龙,很有历史沧桑感,尤其是那一个个在钢梁上凸起的六万多个铆钉,在诉说着上海滩的百年风云变幻。
一百多年来,外白渡桥上发生许多故事。

1915年11月10日中午,外白渡桥上人来人往。一辆豪华轿车朝大桥急速驶来,车内靠右坐着一个头戴白羽金帽,身穿佩戴多枚勋章的军礼服的人,他就是袁世凯派到上海任镇守使兼海军司令的郑汝成。临近大桥,司机一边减速,一边鸣着喇叭,提醒行人让路。突然,半空中飞来一颗炸弹,一声巨响炸坏了汽车的后轮,车子被迫停下。这时两个年轻人冲了上来,其中一人左手抓住车窗,右手持抢向车内的郑汝成连开数枪。郑当场毙命。
行刺的年轻人没有逃离,而是立在桥头,拱手向围观的行人宣称:“在下王晓峰,袁世凯篡权窃国,郑汝成助袁作恶,今杀之,为国除害!”
这次刺杀行动,是中华革命党上海支部策划的。没过多久,参加刺杀行动的王晓峰等三人均被处死。

一百多年过去了,外白渡桥依然默默地架设在苏州河上,每天承载着数不清的车辆和来来往往的行人,有谁还记得一个世纪前在桥头响起的枪声呢?

一座桥成为上海市民记忆中的一部分

外白渡桥给上海市民带来了美好的享受和回忆。
“那时,每天最开心的事就是下班在公交车上欣赏外白渡桥……我全心全意感到生活在上海的一种独到的快乐。”这是已故上海作家程乃珊的感慨和回忆。
作家程乃珊年轻时是名教师,每天都要从愚园路的家出门,到静安寺坐公交车到外滩,穿过外白渡桥,驶向位于杨浦区的惠民中学。

历久弥新,魅力不减

或许是因为它的特殊地理位置,或许是因为它诞生的特殊年代,或许是因为它那不同寻常的经历,赋予了外白渡桥历久弥新的魅力。

外白渡桥成为拍婚纱照当红景点

一对在外白渡桥拍摄婚纱照外景的青年男女。
今天的外白渡桥,不但是拍摄影视剧的热门外景地,而且是上海重要的旅游景点之一。同时,也是青年男女拍摄婚纱照不可缺少的一道风景。

让这座桥见证爱情

不知道还有哪一座桥,能像外白渡桥有这样多的功能?外白渡桥集交通运输、影视拍摄,还有旅游和婚纱摄影等于一身,涉猎这么多的领域,堪称桥中翘楚吧。

外白渡桥曾经是一座城市的标志

上海人喜欢到外白渡桥观赏风景,喜欢在桥上拍照。外白渡桥在上海人的心中,是情感出发和归宿的港湾。上世纪六十年代末,大批知青携带行李上山下乡,行李袋上的图案多是白色线条勾勒出的上海大厦与外白渡桥。
外白渡桥在上海城市生活中扮演着重要角色,成为市民日常生活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在某种程度上,这座桥就是上海最直观最准确最有代表性的LOGO。
很难想象,如果哪一天外白渡桥突然消失,会是什么景象。

在外白渡桥离开的日子

外白渡桥离开的日子。图片来源于网络。
2008年4月,外白渡桥真的从上海人的视野中消失了。
终日与上海市民相伴的外白渡桥被拆除了,桥墩以外部分用驳船分段运往上海船厂进行大修。
外白渡桥拆除那天,有数不清的上海人从四面八方赶来,像告别亲人一般,依依不舍地为外白渡桥送行。

用镜头去记录外白渡桥被分解运走的情景

许多人用手机或照相机拍下了这一百年一遇的珍贵画面,留作纪念。图片来源于网络。

回归的外白渡

2009年2月,外白渡桥历时10个月的维修之后,由驳船运载重又回到原来的位置,出现在上海人的视野。

展开阅读全文

页面更新:2024-02-12

标签:渡桥   黄浦江   上海   外滩   工部   英国   在外   上海人   行人   早晨   风云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71396.com 闽ICP备11008920号-4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903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