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者崔凯:谷物的故事就是文明的故事|读+

帐篷的预言

周日下午我去东湖走了走。从屈原纪念馆下到湖边,经碧潭观鱼、咖啡小镇,到原来林中飞车的开阔地带,只见金色阳光下,草地湖边、山间树下扎了不少帐篷。人们或坐或卧,休憩玩耍,其乐融融。

这种户外扎帐篷休闲的方式,应该是今年春夏才大流行的。印象中东湖听涛景区内以前见得不多。扎帐篷其实不等于露营,更不是野营,因为人们很少会过夜,只是多一个挡日头的工具,多一点私密空间,出了帐篷可以玩玩飞盘,打打羽毛球,钻进去可以小睡会。这种借助帐篷、垫子的户外休闲,不再是那种远行千里的艰苦,孤军深入的冒险,也不再有蚊虫肆虐、没法洗澡的担心,操作简便门槛低,参与感大大增强。

人们给这种休闲活动安了个名儿,叫“全民露营”。我不知道是否已经到了这程度,但帐篷休闲生活的快速扩大化,是显见的事实。它离不开人们对城市居住环境的正反馈:一方面,长期局限的居家环境让人渴望到自然里放松身心,另一方面,作为家居环境的延伸,帐篷仍能确保人们对私密性的起码需求,对生活质量的基本保障。小小帐篷连接了城市与自然、家庭与社会、个人与他人,功能强大。

我觉得如果不出意外,这不会是一股匆匆来去的热潮,而会成为今后人们生活的常态。(刘功虎)

崔凯:上海交通大学MBA课程教授,土生土长的农家子弟,食品工程博士、心理学博士,兼任多家农业上市公司独立董事,撰写的谷物话题文章获得1000多万的网络浏览量。

学者崔凯:谷物的故事就是文明的故事

汉语中的“江山社稷”,“社”指土地神,“稷”指谷神;英语中的“文明(culture)”,词源则是耕作(cultivation)和农业(agriculture)。

这绝非偶然,在发展出农业之前,人类和其他动物一样,只是自然界中的寄生物种,有啥吃啥;有了农业,人类开启了创造食物资源的时代,大大拉高了自身上限。上海交通大学MBA课程教授崔凯在《谷物的故事:读解大国文明的生存密码》一书中引用科学家观点:如果从5万年前算起,迄今为止地球上共存在过1080亿人口,其中超过99%的人口出生于最近的8000年,也就是人类开启农业革命以后。他进一步写道:“几乎所有的古代国家和文明都以谷物为主粮,没有基于木薯、山药、芋头或者西瓜、苹果和松子的国家,小麦、稻米和玉米至今仍是人类的主食。”

《谷物的故事:读解大国文明的生存密码》崔凯 著 上海三联书店

上周,长江日报《读+周刊》专访了崔凯。

管理过5000亩农田的“双料博士”

“少时我去野外割草,很不喜欢一种名为‘剌剌秧’的野草(学名是葎草),它们在田野里匍匐缠绕,茎蔓上密布着很尖的小刺,划在胳膊上就是一道血痕,又痛又痒。还有味道苦涩可做药用的苍耳子,果实有黄豆粒大小,上面也长着硬刺,人在田野中走过,衣服上就会粘挂上几十粒。”

在上世纪70年代的吉林某个小乡村,少年崔凯认真干着农活。直到他上了大学农学系,他才会懂得,谷物的祖先就是路边的野草;在大学毕业30年之后,在已经写了若干本关于企业并购的书之后,他将写出一本关于谷物的书,这时他会再度想起被野草划伤的日子。

在这30年间,他去科尔沁草原上的一个村落管理过5000亩的稻田;他分别学习了农学、生物化学、食品工程和心理学四个专业,拿到食品工程和心理学两个博士学位;他调研过数百家农业企业,还担任过多家农业上市公司的独立董事;参与完成了央企的并购实战,在上海交大的讲台上,为MBA讲授《企业并购重组》课程。

2018年,他在宾夕法尼亚大学做访问学者,选修了人类学系的《人类史大变迁》课程,人类学的视角和全球化的视野给他很大触动。当时他就想:能不能用谷物的视角写一本人类学的书籍?

民以食为天,国以粮为本。从古至今,谷物一直是人类文明赖以生存和传承的基础,也是人类历史上至关重要的叙事话题。人类对谷物的驯化历程如同一部爱情小说。谷物在发生改变,以更加吸引人类。人类也在发生改变,以适应谷物,这就是生物学上的“协同进化”。

农忙季节的弯腰劳作,让现代人的腰腿疾病远多于远古人类。高碳水饮食为细菌创造了良好的口腔环境,现代人的蛀牙率也明显升高。农业生产要求人口聚居,而人畜共生导致流行病增加。相对于狩猎采集者,尽管农民们生产出更多的食物,却也生育出更多的孩子,不得不更加辛苦地工作。

在非洲坦桑尼亚的草原上,有一个传承数万年、至今没有农业的原始部落———哈扎部落。哈扎人最喜欢的食物是蜂蜜,其次是肉类、浆果和非洲特有的猴面包果,最后才是块茎。科学家发现:哈扎人的肠道微生物种类比现代人要多30%。可是,如果让78亿现代人像哈扎人那样放弃农业种植,回归狩猎采集,最终能够活下来的恐怕只是一个零头。

是农业开启了人类生活方式的变革之路,而谷物,正是农业版图中的“主角”。

兰博基尼和中途岛都与谷物有关

为了做到深入浅出,崔凯在这本书中穿插了不少轻松有趣的知识点。

近200年前,世界上绝大多数人都是农夫。即使有牛马助力,三口之家也只能管理3个足球场大小的耕地(大约30亩)。1856年,法国人发明了世界上第一台拖拉机,比德国奔驰公司发明的世界上第一台汽车早了整整30年。1906年,美国人又生产出履带式拖拉机,1915年,英国人借鉴拖拉机履带,研制出了坦克。就此而言,拖拉机是大哥,汽车和坦克只是小弟。

1947年,做过空军机械师的意大利人兰博基尼创立了拖拉机公司,靠拖拉机掘到了第一桶金。1963年,他又创立了汽车公司,开创了兰博基尼这个跑车品牌。

崔凯写道:“如果在街头做个社会调查——手机和拖拉机,哪个更重要?我相信很多人会毫不犹豫地选择手机。然而这个世界没有了手机,人类照样可以生存。如果拖拉机突然消失,人类现在能够耕种的15亿公顷土地,将只剩下一个零头。”

谷物生长是一个不断“剥削”土地的过程。按照物质守恒定律,人类从农田中收获的谷物越多,从土壤中带走的养分也就越多。要让农业可持续,人类必须对土壤进行补偿。在化肥发明之前,秘鲁的“鸟粪岛”成为各方追捧的对象,岛上厚达50米的鸟粪给秘鲁带来巨大财富,宛如今天的石油或者稀土。由于鸟粪进口价格越来越贵,1856年美国颁布了《鸟粪岛法案》。根据这个法案,任何美国人在任何地方发现的鸟粪岛屿,只要该岛无人居住、也不归属任何政府,就可以占有并开采,美国军队将为此提供军事保护。“找鸟粪”迅速成为创业风口,美国商人们开始疯狂寻找无人海岛。1859年,一位美国船长在太平洋的心脏地带发现了一个面积只有5平方公里的无名小岛。不过这里距离美国本土5000公里,运输成本很高,开采鸟粪没有商业价值。8年后,他把这座岛屿转卖给另一位船长,后者将这座岛屿改名为“中途岛”,后来这里发生了一场激烈的航母大战,成为太平洋战争的转折点。

科幻大片《星际穿越》中,病害、沙暴和干旱席卷未来的地球,小麦、秋葵等作物相继因枯萎病灭绝,玉米成为硕果仅存的“末日作物”。为什么是玉米?基因组研究告诉我们:玉米具有与生俱来的遗传多样性,它能够快速变异以适应新的环境;如果把水稻、小麦、大豆和它们的野生祖先摆放在一起,还能找出形态相似之处,而现代玉米和祖先的长相差异大到你不认识。

全球粮食江湖进入“战国七雄”时代

如果这本书中全是趣闻轶事,那崔凯也用不着辛辛苦苦写4年了。在轻松有趣的外表下面,是一位农业专家对中国农业、中国土地的情怀和思考。

1934年,一场超强版的黑风暴在北美大平原爆发,时速高达100千米的风暴持续了三天,横扫2/3的美国大陆,地表12厘米厚的肥沃土壤被吹进了大西洋,露出贫瘠的沙质土层。风过处,水井、溪流干涸,谷物枯萎,牛羊死亡,一片凄凉,250万贫困农民背井离乡。

黑风暴事件后,美国开始研究减少土壤翻动的免耕技术。采用免耕法以后,水分蒸发减少了30%,土壤蓄水能力提高了2-3倍,冲入河流的营养元素和化学药剂减少了50%以上,农田扬尘减少了60%,农作物产量提高了30%。

近年来,中国也开始推广免耕法。不过,免耕技术仍面临一些现实难题。需要配套农机设备,大农场有利于发挥农业机械化的优势,所以要推动土地流转。免耕方式下杂草也会野蛮生长,需要用广谱除草剂进行强力控制,然而除草剂也会伤害到农作物,需要种植能够抗除草剂的转基因作物。

世界粮食市场长期被“ABCD”四大粮商垄断:美国艾地盟(ADM)、美国邦吉(Bunge)、美国嘉吉(Cargill)和法国路易达孚(Louis Dreyfus)——人们根据名称首字母将其冠名为“ABCD”。四家公司先后诞生于1818—1902年,是全球粮食市场的“老人”。世界第一大农业集团嘉吉公司在一本小册子中写道:“我们是你面包里的面粉,面条里的小麦,薯条上的盐……甜点里的巧克力,软饮料里的甜味剂……我们是你晚餐吃的牛肉、猪肉或鸡肉,是你衣服上的棉花,田里的肥料。”

近年来,亚洲有三家粮商快速崛起:中国的中粮集团、新加坡的奥兰国际和丰益国际。曾经“ABCD”的粮食江湖演变成为“战国七雄”,要如何纵横捭阖,才能立于不败之地?

崔凯认为,现代农业是一个巨大的产业集群,包括疫情、航运价格、种植面积、养殖周期、期货交易、进口关税、石油价格、汇率波动以及相关政策等,都会影响谷物价格,其间的利益关系错综复杂,需要用全新的战略眼光加以审视。

【访谈】

谷物在中国具有特殊的符号意义

读+:为什么谷物至今还是人类主粮,而非别的什么物种?

崔凯:谷物种子的优势在于富含高能量的淀粉,能够为人类在荒野中奔跑提供力量。

坚果虽然富含能量,但油脂含量高,容易引起腹泻。一棵红松要长到30年,每年才能结出10斤松子,远古人类不时要迁居到新的地方,没法等这么久。爬到10米高的树顶去采摘,一不小心还会摔成骨折,所以松子只能作为零食。

蔬菜和水果中缺少能量物质,只能作为副食,增加营养和口味。

更为重要的是,人类没有冬眠的功能,入冬以后只能靠囤积的食物果腹。谷物种子的含水量只有15%,收获以后会进入休眠状态,新陈代谢非常缓慢,能够存放几年,帮助人类熬过食物短缺的日子。相比之下,肉类的含水量约为60%—80%,水果和蔬菜的含水量约为80%—90%,很容易腐烂变质,不可能长期存放。时至今日,如果援助非洲难民的食物是土豆或红薯,半路上就会烂掉。

读+:谷物对中国文明产生过哪些重大影响?

崔凯:谷物在中国具有特殊的符号意义。汉字中有133个字以米为偏旁。“精”字的本意就是指精选后的米,而后被升华为一种精神文化,有了精彩、精英、精神、精髓等词汇。春节俗称“过年”,《说文解字》中,“年”的释义就是“谷熟也”。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徽上有一圈谷穗。

4200年前的小冰期导致了很多古文明的衰落,中华文明是怎么熬过来的?2002年,考古专家在青海喇家遗址中出土了一碗老面条,距今约4000多年,被誉为“世界最古老面条”。这碗面条的原料是小米。在谷物家族中,小米是水分利用率最高的一种,甚至能够在年降水量300毫米的地方顽强生长。小麦的需水量是小米的2.5倍,一旦遭遇冰河期,以小麦为主粮的部落或者饿死,或者远走他乡,文明就此中断;另外,小麦还需要灌溉以补充水分,然而长期灌溉还会引起土壤盐碱化,两河文明就因此而消亡。是耐旱的小米,帮助中华文明熬过了小冰期。

此后,中国先后有过四次重大的粮食增产,为人口增长奠定了基础。

第一次是秦朝以后,源自西亚的麦类取代小米,冬种夏收的麦子又与其他作物进行一年两熟种植,使中国人口从春秋战国时期的3000万增加到唐朝的8000万。

第二次是宋朝开始,中国引入了早熟的占城稻,稻麦轮作之外,南方又逐渐发展出双季稻,北宋时期人口飙升至1亿。

第三次则是明末清初,玉米、红薯和土豆等美洲高产作物先后传入中国,在贫瘠山地上推广种植。依靠产量优势,玉米很快取代小米,将北方的“小麦-小米”复种演变为“小麦-玉米”复种,助力清朝人口超过4亿。

第四次是1950年以后,随着良种、化肥和农药的推广,粮食产量又大幅提高,人口从5亿猛增到今天的14亿。

挺进农业很有挑战性,需要艰苦奋斗

读+:现在有很多自媒体,包括短视频,用诗意的滤镜讲述乡村生活,很多城市青年为此怦然心动,这种诗意是真实的吗?城市人如果想要投身农业,或者到农村创业,您有什么忠告?

崔凯:我们是大自然中诸多物种之一,所以人对自然的亲切发自骨髓,这很可以理解,那是人类的根。

但是,对于那些想靠农田发财的投资者,还是要奉劝一句,做农业不容易,投身其中是需要一点情怀的——对农业的感情,对土地的感情。

互联网可以解决信息问题,却解决不了产量和品质问题。毕竟粮食长在地里,而不是网络里。有些跨界搞农业的人从基础的农场选址开始就走了弯路,没有考虑所选地的土质、水源、气候和民风等现实问题,最终“赔了夫人又折兵”。

每年的气候都存在差异,即使在同样一块农田里采用同样的栽培技术,种植同样的作物品种,去年和今年的口感仍可能会不同。我的一位好友在老家承包了10公顷优质稻田,我每年都能吃到他种植的有机稻米。然而有一年,当地阴雨天多,灌浆期的气温比往年低了大约1℃,没长成熟的腹白粒明显增加,少了一成出米率,而且口感也不如往年。

投资农业还需要直面社会问题。

总的来说,第一,搞农业很辛苦,哪怕是机械化了也是苦活。我们有句话“远看像要饭的,近看像烧炭的,仔细一看是农学院的”。

第二,放眼世界,谷物加工的平均利润率在5%左右,粮食贸易的利润率甚至不到1%。相对于种植业,养殖业的盈利能力要强一些。不过养殖场也有风险,畜禽可能被冻死,瘟病也会不时发生。饲料成本占养殖成本的70%,生猪和粮食的价格比跌破5∶1,养殖场就会赔钱,反之则能盈利。每隔3-4年,养殖业会经历一轮盈亏周期。

第三,做农业得有基本功,如果你是农村出来的会好一点;李子柒的身手还可以,但是现在城里孩子这方面不行。在上海,高二学生都有一个礼拜的学农课,去崇明岛上挖土豆什么的,我给他们做过公益讲座。一堆孩子穿着校服抄着手,不知道从哪下手,拔几根草还想洗洗手;其实我们干农活,是把唾沫往手心吐,好攥住农具。我们要发展现代农业,但是现代农业蓬勃发达也还有一个艰苦奋斗的过程。

如果没有添加剂,超市里很多食品就没了

读+:最近关于“海克斯科技”“狠活”的争议很多,其实还是关于添加剂的食品安全问题,您怎么看?

崔凯:关于添加剂的食品安全问题,我概括为这样几点。

第一,只要食品进入工业化阶段,必然会有添加剂;如果没有抗氧化剂、防腐剂、增香剂、乳化剂,现在超市里的食品我估计一大半就没了。关键是打击非法添加剂,这个是国家重点清理的。

第二,添加剂含量低的产品,国内也有,但是价要高一点,比如传统方法酿造的酱油,得花半年生产,产能低;而且有些没放添加剂的,吃起来未见得比放了添加剂的好吃。在产量、价格、品质等方面,需要权衡。

第三,有些问题需要时间来解决,美国上世纪20年代前的食品安全状况也很差。

第四,一些专家学者都解释过食品添加剂的问题,收效甚微。我认为它背后隐藏的是一个复杂的社会问题。用科学钥匙开社会学的锁,有难度。

读+:作为一名食品工程博士,您自己和家人日常的饮食有什么“讲究”吗?

崔凯:除了吃家乡的米之外,没什么特别讲究,就是到大商超买大品牌。你发现没有,有品牌的都进了超市,没品牌的进了小市场。

中国人一年大概喝4000万吨啤酒,吃8000万吨肉,但是啤酒行业前5位的企业能占到整个行业产量的80%,行业集中度高,有利于食品安全;但是肉类行业没有这个集中度,小作坊如何避免私屠滥宰?从广义食品安全的角度讲,品牌化的企业还是讲质量和信誉的。

(长江日报记者李煦)

【编辑:张靖】

更多精彩内容,请在各大应用市场下载“大武汉”客户端。

展开阅读全文

页面更新:2024-02-19

标签:谷物   鸟粪   美国   拖拉机   帐篷   小麦   添加剂   中国   学者   人类   农业   故事   崔凯   文明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71396.com 闽ICP备11008920号-4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903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