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宗族里的寒门子弟有书读-曾造就人才井喷的客家“祖尝”制度

点击上面蓝字关注全球客家名人堂号,品味名人智慧。


客名君按:前两天写黎昔非先生的时候,有赣州的乡贤看到支持黎昔非读书的“祖尝”制度,希望客名君写一写。在《梅州足球史话》中,客名君也引用了大量关于清末民国学校的文献,其中有文献提及包括五百多所梅县学校的办学情况,“祖尝”是很多梅县学校的重要办学经费来源,也是很多子弟学费的来源。今天就写一写“祖尝”制度。

客家人是崇文重教的,从客家发展史来看,早年因为南下被土著排挤,在赣闽粤的山中聚居,晴耕雨读,在科举时代学而优则仕取功名,强敌来时大义参军,在晚清民国又涌现了许多教育家,为的是教育强民。山区田地少,读书就是历代客家人最好的出路了。

但是读书是要学费的。客名君写过很多名人,看过很多客家名人成长的经历,小时候家境贫寒,有的往往连私塾先生的报酬都支付不起。但是晚清民国期间,客家地区的人才确实井喷的。以梅州为例,这个偏居粤东的山城,涌现了国共两党的将军558名,院士级科学家40名,大学校长340名,教授级人物数不胜数。根据他们的年龄,其中不少人的少年求学时间,是在清末民国时期。

这些名人中,出身是寒门子弟为数不少。客家人都是记族谱的,追溯到古代的祖先,所以这里说寒门的本义也罢,广义的贫寒子弟也罢,皆可。

子弟的教育问题,是关系到宗族发展的重要问题。清末民国时期,有较长一段时间是战争状态, 在教育方面,尤其是山村教育,基本上处于“国家无为”状态。那么那一时期的客家人是靠哪里来的经费支撑着青少年从山乡一路负笈到京沪著名高校甚至到欧洲留学呢?

答案是客家人的“祖尝”办学、助学制度。这里没有说祖尝是客家独有,但是不论是文献还是历史上的应用时间及效果,都说明了客家人对祖尝的传承和坚持。客名君查到的研究文献,都是讲客家地区的。其他民系有没有祖尝,目前本人尚未看到,也许是名称不一样。

实际上,在当时国家无为的情况下,中国的乡村主要靠宗族来治理。宗族为了让子弟出人才,就创设了“祖尝制度”。当然,这项制度在土改法颁布之后就废除了,消失时间大约在上个世纪五十年代初。

祖尝,是旧时大家族为筹集祭祀祖宗所需费用而留出的公田。尝,原指秋天祭祖。

在中国古代,宗族是一个久远的现象,长期存在并且影响深远,由宗族构成的宗族社会是中国国家治理的根基。宗族社会的治理是以家、房、族、保为单元实现的,不同单元承担着不同的功能。

宗族以血缘关系为基础,通过不同单元的功能满足个人生存、安全、社交以及地位的基本需求。在宗族中,家的基本功能是延续血脉、维持生计,房与族的功能是提供保护、调适分化与纠纷,家、房、族相互结合,功能互补,维持着宗族的自我治理。

祖尝,就是客家宗族财产制度中的一项。现在国内很多地方已经不祭祖了,客家人则还是坚持要祭祖的。

客家人在经济上,长期以来各宗族或族内各房,均置有祖尝。客家人崇先报本、崇文重教,重视族中子弟的培养,他们乐于捐资以购置尝田祖业,使祖尝兴旺。

祖尝主要为田产,也有店业和当铺。数量多的祖尝,良田可达千亩店业可拥有二三十间。祖尝每年收获大量租谷、租金与利润,是宗族进行各项活动的经费来源。宗族以此举办祭祀,蘸坟扫墓,修整祠堂祖坟,办学,编修族谱等。

其中办学是客家人祖尝收入支出的一个重要部分。清末民初科举渐废,新学渐起,各宗族祖尝大都拨出部分尝款兴办学校。1936年出版的《梅县教育年鉴》中列举的很多小学,经费多数出自祖尝。祖尝中生钱的资产有很多种,鱼塘、山林、庙宇、田地、房屋等。

在福建福岭州德星第的陈氏宗族,房是基本的控产单位,即共同财产以房支为单元持有、经营及分配。在共同财产的经营及分配中,客家很多宗族坚持轮流原则,做到公平和长久。从十一世的文峰公开始就出现轮流收以备祭祀费用,体现机会公平原则,房内的家庭凭借与祖先的血缘关系,公平地获得经营祖产并从中获益的机会。如果这种公平得到延续,宗族就越来越繁荣,到了第十八世东明公发达,德星第的陈氏就建了当地的大夫第。

选择族中子弟培养时,因为经费不多、祖尝资源有限,一般有读书天赋的孩子才能考出好成绩并延续学业,延续学业就需要祖尝支持。之前写过的黎昔非从梅州中学考到上海持志大学,就是靠祖尝支持。族人中也有的是经商为主,人口繁盛的宗族就可以加以分配,但是经商也要有文化,这时候祖尝办的私塾或者家学,或者乡里的学校就派上了用场。

比如梅县籍诗人、雕刻家、外交家李金发的几个哥哥就是先行下南洋做生意,然后李金发走读书之路。经商发达的族兄族叔,又会支持族中有出息的子弟读书。中央美院和中国美院的创始校长林风眠,就是在林姓族叔的支持下到巴黎留学的。

但是,祖尝,并不都是那么稳定的,取决于族中掌管者的人品和资产的管理情况。

以抗战时期的赣南为例,当时发现由于校务多被地方士绅操纵,经费缺少统筹计划,各地的教育经费大多还是东拼西凑,常感困难,不能稳定。

为此,当时赣南采取广开财路,严格控制开支的开源节流的办法以稳定教育经费,其中首要的是清查数量大,种类多的公款公产包括寺庙款产,桥渡路会款产,义学款产及其他诸如田、土、鱼塘、神庙、店铺、地基、车场等。以往这些公款公产未能切实管理,款产虽多,但多被私人侵吞,或用于迷信活动,或充诉讼械斗之资。

当时的赣南经过各地彻底清查公款公产,部分田产山林池塘划归学校,学校以之自我造产创收,以缓解经费的不足,利用客家宗族祖尝及公款公产,弥补学校教育经费的短缺。这个当时也未及时展开。

客家人素有崇先报本的精神。身为客家尤其必须依靠群体精神支柱以维持群体生存。客家先民无论迁徙到何地,都难舍故土情结,念念不忘自己的祖先,极为重视家族谱蝶的编修,每次编修族谱时,必把祖先的遗训写入‘族规”、‘家训”,以告后辈。

配合祖尝制度,可以说,一代又一代的客家人在精神和资金方面持续支持宗族和子弟的发展。这种制度安排中体现的凝聚力,在我们今天完全靠单个的家庭提供子弟教育资金的情况下,是令人惊叹的。

今天,有些父母无法解决教育资金,加上教育产业化之后,学校没有过去那么多元(以民国时期为例,当时办学的主体很多,有教会、有一些免费的学校),收费很高,那么这些父母很可能直接就放弃高中教育,直接放弃了子弟成才的机会,这样也和过去客家女子砸锅卖铁都要供孩子读书的情景有所不同。所以,某种程度上,那种大先生诞生、大学校长苗子井喷的土壤,不多见了。

客名君在小学到中学,一路提供支持的,是华侨的奖学金。那个时代,爱国爱乡的梅县华侨对家乡教育支持了不少奖学金。今天,也有不少支持桑梓的企业家开设奖学金,文化的传承一直在延续着。

图片为版权图片。

推荐阅读:

新作《梅州足球史话》正式出版!中国第一部跨度150年的城市现代足球史!

作为山区四线城市,足球之乡梅州是怎样从无到有组建三家职业俱乐部的?有哪些历史经验?

《独立评论》总经理黎昔非:以一己之力发行一代名刊,功和名深藏,子女皆成才

《梅州足球史话》正式出版

李金发 | 中国象征派诗歌开山者,中国现代雕塑第一人,伍廷芳、邓仲元雕像作者,还当过外交官和农场主

张楚汉院士:从客家围龙屋走出的水利大师

上海东方明珠塔总设计师、中国工程院院士江欢成:从祖屋瑞气蘭芳到天空之城,为城市设计宜居的广厦

[1]谢敏华.论蒋经国赣南乡村教育建设与赣南客家社会[J].农业考古,2013(04):88-91.

[2]白雪娇. 血缘与地缘:以家、房、族、保为单元的宗族社会治理[D].华中师范大学,2017.


客名君费时三年写成的《梅州足球史话》正式出版,敬请一直关心和支持客名堂,关心和支持中国足球的朋友们关注!梅州是中国现代足球发源地,是亚洲球王李惠堂的故里,并涌现过近百名国字号主帅和国脚。因此,这部梅州足球史,也是中国足球史的缩影。本书是中国第一部跨度150年的现代足球史。



客名君另一本著作《寻味客家》

以丰实图文展示客家文化

写客家之味、美、慧、魅、贵、归


展开阅读全文

页面更新:2024-04-04

标签:宗族   梅县   客家   子弟   梅州   公产   寒门   客家人   井喷   中国   制度   足球   学校   人才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71396.com 闽ICP备11008920号-4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903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