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大姓-李姓

李姓中国第二大姓,根据公安部户政管理研究中心2019年1月公布的官方数据显示,2018年中国李姓人口达到1.009亿人,为全国第二大姓。

在中国历史上,李姓称帝王者多达60余人,先后建立有:大成、西凉、凉、吴、魏、唐、楚、后唐、南唐、大蜀、西夏、大顺等政权。


姓氏起源

李姓作为一个大姓,其起源有多个说法。

源出嬴姓

即认为李氏源出嬴姓,血缘先祖为皋陶(一作咎繇,嬴姓,一说:姬姓),皋陶曾被任命为舜的大理(掌管刑法的官) ,遂以官命族为理氏(“理”“李”古字相通),先为理氏,后为李氏。 至商纣王时,世袭为理官的理徵因直谏触怒纣王被杀,其子利贞随母亲契和氏逃难,后到豫东鹿邑定居。因沿途食李子(木本植物的果实)得以生存,为了报答“木子”保命之恩和躲避纣王的追捕,并且理、李同音,自利贞开始改理为李,从此中国有了李姓 。得姓始祖为李利贞,李耳为十一世。

李树图腾说

即认为李姓起源于图腾崇拜, 以李树为图腾。

李氏因大理之官而得姓为理, 后因理徵避难以木子为食而姓李。因其所食为野生李, 故由理氏培育成为家生李树, 并以李树为神树, 亦即图腾树。故凡李氏子孙, 常于宅旁种李以为象征, 至今还保存这个习惯。入李白家有桃李园, 唐朝皇宫苑园多植李树。

源出姬姓说

商朝时期,有周的同姓后裔,名巴人,居钟离山(今湖北长阳西北一带)。周武王灭商后,封巴人于巴(今重庆的巴南区)称巴子国。公元306年,巴人在四川建立大成国,史称成汉,这是李姓在中国所建的第一个王朝。

有一种观点认为李氏图腾不是李树,而是老虎。老子李耳生地陈楚地区的图腾是老虎,且“李耳”即楚语“老虎”。巴人以虎为图腾,巴语读虎为李,当虎图腾演化为姓时,巴人崇仰汉人之姓,遂依音用李姓。

源于封赏赐姓与恢复李氏

蜀汉时期,诸葛亮平哀牢夷后,赐当地少数民族赵、张、杨、李等姓;

汉晋时期,北方游牧的少数民族内附,部分匈奴人和鲜卑人随之被赐为刘、李等姓;

北魏时期,孝文迁都洛阳后,实行文化上全面汉化政策,鲜卑族有复姓叱李氏被封为李氏。

西夏皇室拓跋李氏,唐末时被赐为李氏,名义上是赐姓,实际是恢复李姓,因为西夏皇族拓跋氏为汉将李陵后裔。

唐朝时期,皇室赐予大臣或武将为国姓,先是徐、邴、安、杜、胡、弘、郭、麻、鲜于、张、阿布、阿跌、舍利、朱邪、董、罗等氏,因建国有功从李唐皇族姓李,稍后大食国人李诃末将军、李彦升和波斯人李铉、李珣均被王侯赐姓,再后来沙陀、氐、回纥、契丹、高车、吐蕃以及犹太、安息、高句丽、党项等外来少数族裔因功或者内附,多被封赏为李姓。

少数民族汉化改姓

源于蒙古族,属于汉化改姓为氏。 如:①蒙古族李雅拉氏,源出陈蒙古八旗,原居于丹东岫岩奇风岭地区,时有当地满族引为姓氏者,满语为Liyala Hala。清朝中叶以后取其姓首字谐音汉字“李”为氏。②蒙古族巴鲁特氏,世居喀喇沁(今内蒙古赤峰喀喇沁旗)。后有满族引为姓氏者,满语为Barut Hala。清朝中叶以后多冠汉姓为李氏、白氏、苏氏等。③蒙古族卓巴鲁特氏,亦称卓巴鲁忒氏,世居喀喇沁(今内蒙古赤峰喀喇沁旗)。后有满族引为姓氏者,满语为Jobalut Hala。清朝中叶以后多冠汉姓中有李氏。

源于满族,属于汉化改姓为氏。 如:①满族库雅拉氏,亦称揆雅拉氏,源出库雅拉女真,以部为姓,满语为Kuyala Hala,世居东海(今俄罗斯滨海地区)等地,清朝中叶以后多冠汉姓为李氏、胡氏、孔氏、礼氏等。②满族李佳氏,亦称李家氏,满语为Ligiya Hala,世居扎库木(今辽宁新宾伊勒登河西岸下营子)等地。清朝中叶以后多冠汉姓为李氏、佟氏。③满族鲁布哩氏,亦称鲁布里氏、礼林德利氏,满语为Ruburi Hala,世居叶赫(今吉林梨树)、乌喇(今吉林永吉)、长白山区等地后有蒙古陈巴尔虎部族人引为姓氏者,世居乌鲁特(今内蒙古东南部兴安盟地区)。清朝中叶以后多冠汉姓为李氏、孙氏等。④满族穆和林氏,满语为Muhelin Hala,世居穆和林,清朝中叶以后所冠汉姓即为李氏。⑤满族穆里雅连氏,源出费雅喀奇勒尔女真,满语为Muliyalian Hala,世居黑龙江下游,清朝中叶以后多冠汉姓为李氏、穆氏、连氏等。⑥满族萨哈连氏,满语为Sahalian Hala,汉义“黑色”,这是满族脱谱姓氏之一,今北京市满族人中有此姓,世居辽宁新宾一带,后多冠汉姓为李氏、郭氏、连氏等。

源于锡伯族,属于汉化改姓为氏。 锡伯族伊拉哩氏,亦称伊里氏、伊拉礼氏、伊喇立氏,世居乌喇(今吉林永吉)等地。后有满族引为姓氏者,满语为Ilari Hala,汉义“开”。清朝中叶以后,锡伯族、满族伊拉哩氏多冠汉姓为李氏等。



追本溯源

河南省鹿邑县是老子故里,也是李姓发源地。天下李姓根在鹿邑,鹿邑也是海内外李氏宗亲寻根拜祖的圣地。

迁徙传播

先秦时期,李姓的活动由河南开始,到战国末,李姓的活动地域已扩大到山西、河北、陕西、四川、湖北等地。秦汉时期是李姓向各地迁移的重要阶段。秦始皇平定南越和西瓯时,李姓始入两广地区。李耳的后裔入甘肃,发展为陇西李姓的望族,居河北的成为赵郡李姓的名家。东达山东,东南抵赣浙苏,南面南海及北部湾。唐朝是李姓的鼎盛时期,陇西李氏王朝传19帝,历时289年,李姓贵为国姓,各地都有李氏的皇亲国戚,李姓人口迅速膨胀。唐朝初李姓开始大批进入了福建和海南。明朝时,李姓进入入台湾。

600年期间,李姓人口流动的程度和方向与宋、元、明期间有了很大的区别,尤其是由东部向华中、华北的回迁已经大于由北向东南的迁移,同时,向西南和东北的移民已经成为重要的流动方向。

唐代是李姓族群的急剧膨胀期,赵郡李氏、陇西李氏、赐姓李氏、唐宗室后人多达官贵人,一夫多妻制的生活,使李氏人丁兴旺,在当时已成为全国大姓。但随着朝政的变化,在唐代即有许多李姓人物贬官南下,又有许多人为免遭祸害而逃至全国,使李姓遍及全国。

唐代以后,出于多种原因,李姓播迁更加频繁,分布地更为广泛。其中,迁徙人数较多的是宋朝“靖康之变”时的南迁。

元末明初的政权更迭,以及明际的"靖难之役",主战场布置在山东西部、河北、河南北部的部分地区,迁延数十年,民不聊生,造成百姓得流就食,四散逃离,致使十室九空。

明廷在政权稳定之后,从山西平阳、太原一带(晋商首富李家大院族谱可以佐证当地富庶安定),向华北的荒芜地区进行了大规模的人口迁徙(《明代进士登科录》、阳泉李氏族谱等可以佐证)。

李氏迁徙至海外,始于明朝初年,去琉球国的都是福建人,定居于今冲绳岛那霸市近郊的久米村一带。据《明会要》记载,明洪武二十五年,明朝曾赐给琉球国“闽人三十六姓善操舟者,令往来朝贡”,其中就有李姓。琉球国派往明、清的通事有许多人姓李,皆系自福建移居琉球的华人。

明末清初,四川经过多年战乱,康熙七年(1668年),四川巡抚张德上书朝廷,要求朝廷动员全国人员往四川迁徙,川内李姓较多都是从湖广宝庆府等地迁来,便形成了“湖广填川”。

清朝及民国时期,李氏族人移居海外者更多。



郡望堂号

郡望

陇西郡:战国时秦昭襄王二十七年(公元前280年)设置,因在陇山之西得名。相当于今甘肃省东乡以东及陇西一带。

赵郡:汉高帝四年(公元前203年)将秦代原有的邯郸改为赵国,治所在邯郸(今河北省中部)。东汉建安年间(公元2世纪末)改为赵郡。相当于河北省中部赵县、邯郸一带地区。

顿丘郡:西晋时置郡。此支李氏陇西李氏分支,其开基始祖为西汉名将李广1世孙李忠。

中山郡:汉高帝置郡。此支李氏为赵郡李氏分支,其开基始祖为李玑第三字李齐

广汉郡:汉时置郡。此支李氏为陇西李氏之后,其开基始祖为李尚(李广之父)。

此外还有渤海郡、襄城郡、江夏郡、梓潼郡、范阳郡、南阳郡等。

堂号

陇西堂:因为李氏望出陇西郡故名。

青莲堂:唐代大诗人李白,号青莲居士。李姓后人为纪念这位大诗人,便以“青莲”作堂号,永示缅怀。

太白堂:出于唐朝大诗人李白的故事。李白,字太白。其后世遂以"太白"为堂号。

延平堂:出自南宋著名学者李侗的故事。李侗,字愿中,南剑州剑浦(今福建南平)人。朱熹曾游学其门,辑语录为《延平答问》,世称延平先生,其后世乃以"延平"为堂号。

西平堂:出自唐李晟的故事。李晟,字良器,洮州临潭(今属甘肃)人。初为西北边镇裨将,从王忠嗣等作战有功。建中四年(783)泾原兵变,朱泚叛据长安,率孤军力战,收复京师长安。任凤翔、陇右、泾原节度使,兼管内诸军及四镇、北庭行营兵马副元帅,封西平郡王,卒后谥忠武。后世子孙遂以"西平"为堂号。

此外还有赵郡堂、平棘堂、玉树堂、树伦堂、忠愍堂等。

宗祠楹联

李姓作为一个大姓,各个郡望,堂号,分支都会建设自己的宗祠,宗祠当中会悬挂一些楹联,从这些楹联当中我们可以看到这一姓氏的底蕴。

四言通用联

道德传家,太白遗风

上联“道德传家”源自老子;下联“太白遗风”“诗酒流芳”指唐代大诗人李白

卫公勋业,元礼门墙

上联典自唐朝时期的李靖屡建军功,太宗时封为卫国公。下联典自东汉朝时期的李膺,字元礼,以声名自高,后进有登其堂者,皆以为“登龙门”。

陇西望族,北海名流

全联指唐朝时期的书法家李邕,扬州都江人,善注《文选》。玄宗时官北海太守,人称“李北海”文名满天下,著有《李北海集》。

陇西世泽,冯南家声

全联典自汉李广,陇西成纪人。以及唐高祖李渊,祖籍陇西成纪。“冯”,即冯翊,古地名,今陕西省大荔县。

邺侯世泽,楷模家声

上联典自唐朝时期的李泌,封邺侯。下联典自东汉朝时期的李膺,字元礼,太学生称“天下楷模”。

经传道德,名重谪仙

上联典自春秋时期的老子,名李聃,著有《道德经》。下联典自唐朝时期的李白,贺之章称之为“谪仙人”。

漱玉词丽,娘子军兴

上联典自南宋时期的李清照,号易安居士,著有《漱玉词》。下联典自唐高祖李渊之女平阳公主,其夫柴绍随李渊起兵反隋,平阳公主在陕西招募军队七万余人,时称“娘子军”。

五言通用联

铁肩担道义,妙手著文章

——中国最早的马克思主义者李大钊撰书联。

七言通用联

木荣花绽展春色,子孝孙贤传嘉风

——此为鹤顶格拆字联,联首“木”、“子”拼为“李”。

胪唱儿孙三百辈,经传道德五千言

——典用李氏祠堂联。

邹鲁圣人曾问礼,唐朝皇帝也求诗

上联典出孔子问礼李聃之事。下联典出唐玄宗李隆基求诗于李白之事。

岷江水利千年颂,太白诗风万里香

上联典出战国水利家李冰,开凿都江堰。

下联指唐代大诗人李白,诗名万里。

八言以上通用联

诗李趋庭,人羡邺侯卷轴;忠贞体国,世瞻元礼萧墙。

上联说唐朝时期的大臣李泌,唐玄宗时为皇太子供奉官。历仕肃宗、代宗、德宗,位至宰相,封邺侯。

下联说东汉朝时期的司隶校尉李膺,桓帝时期,与太学生首领郭泰等结交,反对宦官专权,太学生赞曰:“天下模楷李元礼。”

鸣凤朝阳,谏诤均推御史;宫袍带月,神气咸钦谪仙。

上联说唐朝时期的御史李善感的事典。

下联指唐朝时期的大诗人李白。李白有诗仙之誉,曾被流放夜郎,故谓“谪仙”。

楷模听松风,敢与龙门望第;文章标花萼,莫忘鹿洞遗规。

——典用李氏祠堂联。

系出陇西,将相公侯光国史;宗开淮左,忠良孝友笃家风。

上联典出李氏郡望及历史上李氏人才辈出,不乏“将相公侯”;下联典出本支李氏定居于淮河西岸,以“忠良孝友”为家风。

自唐及周,理官柱史遗恩远;由粤而蜀,祖德宗功沛泽长。

此联采用四川省成都市大街太平巷李氏宗祠联。上联“理官”,指李氏源于大理官;“柱史”,言老子(李聃)曾任周朝柱下史。下联典出成都这支李氏的迁徙,据民国时期《李氏族谱》:唐朝大将李光弼本是营州柳城契丹族人,归唐后姓李氏,屡立战功,封临淮郡王,定居金陵,又向南方数省迁徙。元、明以后,有一部分从南方西迁,其中广东李氏的一支于清朝乾隆年间辗转迁至蜀地,定居成都。

田可耕,桑可蚕,书可读,袭誉传家至宝;战则胜,攻则取,守则固,文忠开国殊勋。

上联典出唐代江南巡察大使李袭誉。下联典出明代大都督府左都督李文忠。

世系考春秋,御史名官、东鲁圣人曾问礼;渊源溯唐代,翰林著绩、玄宗皇帝也求诗。

上联典出孔子问礼李聃之事。下联典出唐玄宗李隆基求诗于李白之事。

遗产故居


李家龙宫

李家龙宫始建于唐中叶,龙宫座北朝南,东西长600米,南北宽440米,建筑面积2.5万平方米。自古李姓人士均在李家龙宫祭祀祖先。唐王朝末期,社会动荡,民族交融,陇西李氏大举渡江南迁,遍布各地,李家龙宫数度遭毁,变成一片废墟。

清顺治五年(公元1648年),部分建筑物被毁于米喇印兵火。康熙元年重建。同治五年(公元1866年),龙宫毁于兵灾。

明万历五年(公元1577年),李氏后裔时任陇西知县的山东临邑人李汝相倡导集资,重建李家龙官,在原李家龙宫的旧址北面恢复了龙宫部分建筑——亦称“北极宫”。清顺治、康熙、同治年间,屡建屡毁,清末及民国初年又陆续增建—新。

龙宫前部有戏台和五座楼,后部有龙宫建筑群和五座假山,谓曰"前五楼后五山",均为兵灾所毁,现五楼和三座假山夷为平地,只存有龙宫建筑群十一座,建筑面积约800平方米,假山两座。今仅存牌楼,称头天门。李氏族人还绘制保存有李家龙宫图一幅,古建筑有待重建。1958年改建陇西四中时古建筑全部简易改修。1993年9月对李家龙宫西主殿、北天第一门做了恢复原貌的维修。

李大钊故居

李大钊纪念馆,始建于清光绪七年(1881年),是由李大钊的大祖父李茹珍监造的。故居坐北朝南,呈长方形。高阶台,黑大车门,分为三进的宅院,是一座典型的冀东农村庄户的格局,南北长55.5米,东西宽18.2米,占地面积为1010.1平方米。大门和二门之间为前院。有东厢房三间,曾是李大钊的伯父李任元教私塾的学馆。进二门为中院。

1889年10月29日(清光绪十五年十月初六),李大钊同志就出生于此院的东厢房北屋。中院北面是六间相连的正房。东面三间是李大钊同志长期居住过的屋子。过正房后门是后宅,后宅的东院有两间东厢房和两间敞面棚子。厢房是李大钊家中过去盛粮食的房子,大钊童年时为了安静,时常在此屋读书、写字、作文章。

因此也称为李大钊童年时期的书房。棚子是当年家中放农具和备杂物用的。故居纪念馆的西半院,从南至北,原来是李大钊三祖父李茹璧的房产,现也进行了复原陈列,并展出有《李大钊人格风范》展览。

2016年12月30日,国家发改委发布了《全国红色旅游经典景区名录》,李大钊故居纪念馆入选。



《中国人名大辞典》收入了历代李姓名人2251名,占总名人数的4.95%,排在名人姓氏的第二位;李姓的著名文学家占中国历代文学家总数的5.3%,排在第二位;李姓的著名医学家占中国历代医学家总数的4.13%,排在第四位;李姓的著名美术家占中国历代美术家总数的4.73%,排在第三位。

中国李姓源远流长,在历史的长河中表现不凡。单单李姓称帝先后建立的政权就有:大成、西凉、凉、吴、魏、唐、楚、后唐、南唐、大蜀、西夏、大顺等12个,从道家学派创始人李耳为开始,李姓英才辈出。

陇西李氏,是中国历史的中古时代一个以陇西郡为郡望的李姓家族。

魏晋时期,陇西李氏在乱世中兴起,李暠建立西凉割据一方,西凉灭亡后,李暠之孙李宝归顺北魏,受到重用,其六子除一人早逝外,其余五子均在北魏出仕,李宝第六子李冲官至尚书仆射,最受宠信。在李冲的积极参与和谋划下,清河崔氏、范阳卢氏、太原王氏、荥阳郑氏得以与北魏皇室缔姻,成为后族,被魏孝文帝定为四姓,陇西李氏也成为与“四姓”并称的“五姓”。在后世,发展为七姓十家。

因为唐朝皇帝声称出于陇西李氏,唐太宗修《氏族志》时,将皇族置于诸士族姓氏之首,更将有功之臣赐姓李,从此陇西李氏由一个血缘系统的宗族演变成为一个“多元一体”的庞大世族。

唐《姓氏谱》载“李氏凡十三望,以陇西为第一”。到南宋郑樵编《元和姓纂》时,“言李者称陇西”。陇西李氏从秦代开始就是著名的武将军人世家。这个家族涌现过西汉飞将军李广、秦国名将李信等著名将军。

古代名人

李耳:楚国苦县(今河南鹿邑县)人,东周守藏室史官员。《史记·老子韩非列传》记载:老子即李耳,是楚国苦县厉乡曲仁里人,著道德经。唐高宗在乾封元年(666年),追封李耳为太上玄元皇帝。唐玄宗在天宝二年,追封他庙号大圣祖,谥号玄元皇帝;天宝八年则册封为圣祖大道玄元皇帝;十三年上尊号为大圣祖高上大广道金阙玄元天皇大帝。

李悝:法家始祖,战国初期魏国丞相。李悝在魏国主持变法,使魏国富强,是中国变法之始,在中国历史上产生了深远的影响。李悝所著《法经》在中国古代法律史上有非常重要的地位。

李斯:战国时上蔡人(今河南上蔡),秦朝开国丞相。著名政治家,书法家,文学家。辅佐始皇帝赢政灭六国、统一文字货币度量衡、故有“千古一相”之名。

李广:西汉名将,陇西成纪人(今甘肃天水市秦安县),秦朝名将李信之后。多次参加反击匈奴的战争,以勇敢善战,箭法出众著称。在任右北平太守时,匈奴数年不敢攻扰,称之为"飞将军"。后与赵食其、公孙敖从大将军卫青岀定襄,寻找匈奴主力决战,与赵食其将军同时迷失道,误期当斩,拔刀自刎。

李渊:唐高祖(公元566年1月13日~635年),字叔德,祖籍陇西成纪(今甘肃秦安),唐朝开国皇帝,杰出的政治家和战略家。李渊是十六国时期西凉国开国君主李暠的后裔,世代显贵。李渊的祖父李虎,在西魏时官至太尉,是西魏八柱国之一。李渊的父亲李昞,北周时历官御史大夫、安州总管、柱国大将军,李渊七岁袭封唐国公。

李世民:唐太宗、天可汗(公元599年~649年),唐朝第二位皇帝,在位23年,年号贞观。名字取意“济世安民”,陇西成纪人。唐太宗李世民不仅是著名的政治家、军事家,还是一位书法家和诗人。庙号太宗,谥号文武大圣大广孝皇帝,葬于昭陵。

李白:祖籍陇西成纪(今天水市秦安县),唐代著名浪漫主义诗人,他在中国文学史上有着极其崇高的地位,人称“诗仙”。

李清照:南宋女词人。论词强调协律,崇尚典雅、情致,提出词"别是一家"之说,反对以作诗文之法作词。

李时珍:字东璧,晚年自号濒湖山人,湖北蕲州人,汉族,中国古代伟大的医学家、药物学家。历时二十七年编成《本草纲目》一书。

李光地:福建人,清朝著名的清官、理学名臣,也是有争议却又深得康熙帝信任的人物。累官至文渊阁大学士兼吏部尚书。

李鸿章:清末政治家、外交家。

展开阅读全文

页面更新:2024-03-10

标签:陇西   满族   汉姓   大姓   龙宫   上联   下联   姓氏   李白   唐朝   中国   时期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71396.com 闽ICP备11008920号-4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903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