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空间站三“箭”合一,我国航天十年发展比美国有哪些优势?

通过十年来的不懈努力,中国终于实现了“梦天”、“问天”和“天宫”的三“箭”合一——初步建成了中国空间站,并在未来努力争夺美国在太空探索领域的主导地位。

“梦天”号成功对接——标志着对美国太空主导权的再次冲击

经过11年的努力,中国终于建成了天宫空间站的建造,并实现与“梦天”实验舱的成功对接,使“天宫”成为除美国主导的跨国国际空间站(ISS)之外的第二个运行中的空间站

11月1日天宫空间站的第三个(也是最后一个)部分——“梦天”实验舱在发射13小时后与核心“天河一号”对接成功。接下来,“天河”和“梦天”实验舱将与“问天”实验舱对接,完成“天宫”空间站的整体T形基本结构。

长17.88米、重23吨的“梦天”号实验舱是在轨运行中最重的单舱现役航天器。据华社报道,“梦天”号由一个工作舱、一个货物气闸舱、一座有效载荷舱和一个资源舱组成。此外,它还有8个科学实验柜和37个舱外安装选项,能够在微重力环境下进行更多舱内和舱外实验

“梦天”号还搭载了世界上第一个太空原子钟系统,由氢钟、铷钟和光学钟组成。这是世界上最精确的时间和频率系统,主要用于支持基础物理研究,如测量引力红移和验证光速恒定

此外,“梦天”号还携带了专门的有效载荷,例如一个能够产生接近绝对零度的超冷量子气体的机架,一个首次允许在高温下用X射线拍摄材料变化的机柜,以及一个最尖端的天基流体物理实验室

这些系列的实验设备创造了地球上无法实现的实验条件,可成为未来科学技术的孵化器,如新合金、晶体和半导体。“梦天”号还拥有一个灵巧的机械臂和增强现实(AR)玻璃,以协助船员进行维护。

知己知彼:“天宫”的成功,对美国会有哪些预知影响和措施?

天宫计划的部分原因——是美国禁止与中国合作太空项目,这迫使我们在太空领域自力更生。2011年《沃尔夫修正案》禁止美国宇航局(NASA)在未经美国国会特别批准的情况下与中国进行任何形式的双边太空合作,实际上是禁止中国进入国际空间站。

反观,对于美国来说,“天宫”号可能有助于拜登政府将国际空间站的寿命延长到2030年,而不是计划于2024年首次退役。美国NASA指出,国际空间站退役后,大概率会由私人运营的空间站取代,美国目前没有能力制造相应的替代品。那么,“天宫”号将成为全球唯一一个可合作的国家运营空间站。

中美航天政策的反差——两种完全相反的发展方向

美国的极端排外政策相反,中国采取的是更为开放和包容政策

中国2021年关于其太空计划的白皮书指出,其目标之一是“促进全球就我们为和平目地利用外层空间和维护其安全,以造福全人类的共同责任达成共识

该文件还强调,中国“始终将独立和自力更生与对外开放相结合”,“积极推动全球外层空间治理,并通过双边和多边机制开展空间科学、技术和应用方面的国际合作”

中国航天计划的一个更为远大的目标是——将中国定位为领先的天基国际公共产品和服务提供商,如行星防御。中国计划在2025年或2026年进行第一次小行星偏转测试的计划,该计划与美国NASA9月成功的DART计划有些相似,美国NASA在该类型的首次成功任务中使用航天器偏转小行星偏离轨道。

中国在火星探测方面,也采取了开创性的创新措施。中国"天问一号"火星任务的完成,该项目提供了火星表面的中高分辨率照片。中国还对外表示,愿意在适当的时候分享”天问一号”任务的科学数据,欢迎全球科学家申请对这些数据进行研究。

此外,中国还宣布了将人类登月的计划为未来的月球定居和经济用途铺平了潜在的道路。中国计划在2030年前,使用国产升级的长征五号火箭将宇航员送上月球的计划。

中国和俄罗斯联合计划在2027年前建立一个永久月球基地。拟建的永久月球基地——国际月球研究站(ILRS)被设想为一个实验综合体,主要设计用于多种科学活动,如月球探测、基于月球的观测、研究实验和观测。

同时,中国的太空计划也有军民两用的目的,反映了空间技术的双重用途性质。

中国自主研发的北斗卫星导航系统开始允许手机用户通过该系统发送和接收短信扩大了其在各种民用应用中的拓展。然而,北斗卫星也可以用于军事战术通信和指导远程打击

2018年,中国测试了一款北斗智能手表,该手表可以跟踪士兵的健康状况和位置,并允许他们呼救和报告实时情况。此外,北斗还可以用于引导中国的“雷石”(LS-6)滑翔弹,类似于美国的JDAM精确制导弹药,以及“东风-41”洲际弹道导弹(ICBM)。

除了战术军事通信和武器制导外,中国还可能将其商业卫星用作侦察和勘探卫星。中国对其吉林一号商业成像卫星的人工智能(AI)升级,该卫星可在识别街道上的汽车和飞机等小型物体方面取得了95%的成功率,比以前的技术提高了七倍。

中国的太空计划:是开启一个更为包容开放的科研时代象征

中国的天宫空间站及其其他空间项目,旨在实现一个更大、更宏观的战略目标。法国国际关系研究所在2021的一项研究指出,中国的太空理论基于三大支柱:国家发展、军事赋权和大国竞争,前两大支柱提供了最初的动力。而最后一大支柱,在过去几十年中美竞争的背景下,给予了我国独立自主、创新发展的信心。

除此之外,中国还可能以“天宫”空间站作为交流平台,吸引全球各个国家一起进行科研等领域的相互交流,这可作为一个已确立的太空大国的主导权象征。

今年4月,《环球时报》报道,天宫号对所有联合国成员国开放共有9个项目,涉及肯尼亚、俄罗斯、墨西哥、日本和秘鲁等17个国家,另外还有23个实体将在空间站上进行首批科学实验。

陈德·古兹曼在《时代》杂志10月的一篇文章中指出,自2004年以来,欧洲航天局(ESA)和中国互通了卫星数据,以推进地球科学研究。天宫空间站的设计旨在“包容”和适应外国宇航员,这反映了中国的开放太空政策。



撰写:GolevkaTech

重要声明:此处所发表的图文和视频均为作者的原创稿件,版权归原创作者所拥有。所刊发的图片和视频作品,除特别标注外,均视为图文作者和被拍摄者默认此版权之归属权。

#中国空间站#

展开阅读全文

页面更新:2024-04-06

标签:空间站   中国   火星   天宫   美国   月球   北斗   航天   太空   优势   我国   计划   国际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71396.com 闽ICP备11008920号-4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903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