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71年,洛阳一建筑工地下发现一个很大的地窖,内部粮食储量惊人

1971年,洛阳一建筑工地下发现了一个很大的地窖,地窖中填满了25万公斤粮食,竟能保存上千年不腐,专家们赶到现场勘察时,内部粮食储量惊人。

据悉:公元605年,位于河南省洛阳市含嘉仓装满了粮食,而时至今日,这些粮食已经碳化。但经过估算,仍旧可知在当时,含嘉仓至少存储了25万公斤粮食。

这天,洛阳焦枝铁路正如火如荼地施工,突然施工人员发现工地上有十几个六角形大坑,起初他们以为是古墓群,就上报了文物部门。考古专家赶来勘察却大吃一惊

得知含嘉仓只是隋朝六大粮仓中的一座。另外还有回洛仓、黎阳仓、永丰仓、河阳仓和常平仓。

经过勘察:专家确定了含嘉仓的大小,它南北长度超过700米,东西宽度超过600米,面积达43万平方米。其中,圆形的仓窖就有287个之多,仓窖均口大底小,呈圆缸形,口径大小在12-18米左右,深度在6-8米不等。如此,巨大的粮仓规模,震惊了所有人。

可是,所有人都以为挖到了大型墓葬群,众人翘首以盼时,紧张地等待着金银珠宝等文物重现于世,不料,挖了一大半,却没有发现一件陪葬器物,神秘的大坑又笼上了一层神秘的面纱。

更意想不到的是,专家在仓窖的木板缝中,发现了一些谷粒,送到原洛阳农科所培养,竟然发芽长苗,还结出了果实。之所以能保存得如此好,首先仓窖的选址十分讲究,地势较高,土质干燥,水位低,利于储粮其次在于古人独特的建仓方法。

当挖好一个仓窑后,先用火将整个仓窑烘干,然后从底层开始往上,第1层是草木灰,第2层是木板,第3层是席子,第4层是谷糠,第5层是席子,席子之上放置粮食。粮食上面还要铺3层,第1层席子,第2层谷糠,第3层席子,然后填土封存。仓窑四壁的处理和底层是相同的,也是5层结构。

让人惊喜的是随仓出土的文物中有不少是仓中贮存的谷物,而这些谷物在地下仓库封存千年本应存在不同程度的碳化或者腐朽迹象,然而含嘉仓中发掘出土的谷物却有一部分保存状态良好,经研究发现还是有机物。

显然,这穿越千年破土而出的新芽经过农科所的悉心培育,取样分析,最后结果显示这些谷物就是我们食用的大米。

所谓,民以食为天。中国人对粮食有多重视,就对粮食储藏技术就有多重视。来看看我们的祖先,为了保存粮食花了多大的心思。

而我认为他们有5大管理法

第一、选址。粮窖都建在地势高的地方,这里土质干燥,水位低。

第二、建造。先将挖好的仓窖用火烘干,并把草木灰摊在窖底,上铺木板,木板上铺席子。

第三、储藏。窖底窖壁外紧贴两层席子,中间填一层糠,里面装粮食。用席子夹糠的办法,谷子可以存放9年以上不变质。

第四、预警。粮食被封存后,还在封土上种小树作为监测手段,如果粮食受潮、发芽、霉变或腐烂,粮窖就会发热,上面的小树就会枯黄。

第五、管理。多个粮窖都出土了铭砖,上面记载了储粮的时间、数量、品种、来源、仓窖位置及授领粮食的官员姓名。这可有责任到人的意味,说明当时粮食管理已经制度化。

当考古学家研究人员发现,第160号粮窖一直沿用至北宋。之所以满藏粮食,估计是因为宋末战乱而遭废弃。

其实,含嘉仓是隋朝建造的中国古代最大的一个粮仓,风起洛阳这部被人们追捧的电视剧,我们可以看得到那时这个最大粮仓的壮观。而隋朝是杨文帝结束魏晋南北朝动乱混局面后建立起的一个在政治、经济等方面比较稳定的朝代。

那个年代没有了战乱,人们能安居乐业,此后,隋文帝推行息休养生,并大力发展农业,江南一带粮食的产量猛增,隋朝呈现一种欣欣向荣的景象。

那个年代,隋朝当初定都西安。西安并不适合种植水稻,明智的皇帝建起粮仓,把江南华北一带的粮食运到帝都,贮存足够多的粮食,做生活和战备的需要。现在的国家要求存有贮备粮,看来是从那个时候就开始有了。

那个时候交通工具只有马车,从江南一带把粮食运到帝都是怎样一个艰辛的过程,运输问题摆在眼前,如果,去洛阳看含嘉仓遗址,我们会看到大运河遗址。

那就是隋文帝时为了将粮食从江南运到关中,特意造的广通渠,到了隋炀帝还花巨资开京杭大运河,这样改善了运输条件,水路运输比陆路效率高了许多。

当时京杭大运河的建设是怨声载道,但我们不得不佩服隋炀帝的远见,因为它从根本上改变了交通问题。运河的开通使各地的粮仓也多了起来,其中就有含嘉仓。

史料记载:含嘉仓建于605年隋炀帝时期,建成之后没有启用,隋朝就灭了,到了唐代,唐高宗李世民才启用这个位于帝都城内的巨大粮仓。

当时,我国的农民祖先,为了防止储存的粮食变坏,就研究了各式各样的储存方法。这些方法经过千百年来农民们的升级改造,逐步形成了一套完整的粮食储存体系。到了隋朝之后,大一统的地域之内,国有粮食的储存 ,更是关乎到了整个国家的稳定。

于是,隋炀帝开始调集数十万劳工,修建大量的粮仓。而我们今天所要说的含嘉仓,正是那个时候由隋炀帝下令修建的。要说这含嘉仓,设计之初就是奔着大和多去的,大是指规模大,多是指能够储存的粮食谷物多。

因此,它的修建也是整整耗费了10年时间,最终才建成移交给粮食储存机构。隋朝之后,历朝历代,也都对含嘉仓十分满意,于是不断对它进行修缮使用。在唐玄宗时期,整个大唐帝国有50%的国家粮食战略储备,都被存放在了含嘉仓中。

洛阳深处盆地,平坦开阔,非常适合农业的发展,洛阳交通也比较便利,同时又以洛阳为中心开凿隋唐大运河,修建大运河全国的粮食通过大运河源源不断的运进洛阳。通过文献记载,回洛仓使用的时间很短,它是大元年修建的和大运河是大运河是修建的,但它到隋末就废弃了。

因为,当时连年的战争,浩大的工程百姓苦不堪言,举兵反抗得越来越多回洛仓就建在城外1000米的地方,战争中粮食自然而然成为争夺的重点目标。

回洛仓虽然有重兵把守但寡不敌众,被敌人占领,据史书记载瓦岗军李密曾两度率军占领回洛仓,断绝给城内粮食供给。后来,唐朝的统治者为了不重蹈覆辙便将含嘉仓修建在洛阳城内,以备不时之需避免战争的侵扰。

不禁感叹古人的智慧,在当时生产与技术落后的情况下,能使地下粮仓千年不腐,古人凡事做到极致的态度和智慧令人敬佩。从古至今,粮食都是人们不可缺失的一部分,尤其是在古代,粮仓的存在意味着着一个地区、国家的民生稳定。

据悉:2014年含嘉仓成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并成功入选世界遗产名录,让全世界见证中国跨越千年的奇迹。

我想当时的古人怎么也不会想到,这座粮仓竟保存了上千年。同时考古专家还有意外发现,在含嘉仓里面出土了铭刻砖,上面详细记载了各种粮食,以及负责押送、管理等官员姓名。

而这些铭刻砖的出现,不仅意义珍贵,更是填补了多个隋唐文献上面所简略、以及模糊的部分。同时它们的出现,更让我们穿越时空看到在千年前的古代,朝廷对粮仓的重视程度和人们的生活,以及古人的智慧。

毕竟,在落后的古代,他们没有我们如今先进的科技技术,唯一有的就是头脑和双手,就是靠此,才建造出含嘉仓,更留下了奇迹般的现象。如今考古人员之所以在不断地探索挖掘,为的就是寻求古人的经验智慧,然后研究、吸取精华,以史为鉴才能迎接更好的未来。

虽然,古代科技并不发达,但是古人凭借着自己的聪明才智,和一双勤劳的双手创造出了很多奇迹。而这也是我们所要学习的地方,我们现在要做的不仅仅是加大含嘉仓的保护,而是要将这份千年的历史用心传承下去。

展开阅读全文

页面更新:2024-03-05

标签:洛阳   帝都   粮食   隋朝   地窖   席子   粮仓   大运河   谷物   储量   古人   惊人   千年   很大   发现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71396.com 闽ICP备11008920号-4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903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