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际金融30人论坛在深举办,聚焦全球高通胀与金融合作

深港是我国金融合作与开放的窗口,亦是我国金融创新最为活跃的地区。由中国国际金融30人论坛、深圳高等金融研究院、香港中文大学商学院、深圳市深港澳合作创新研究会主办的“第十届中国国际金融30人论坛暨金融合作与创新论坛”于10月28日至30日在深圳、香港两地举办。

近年来,面对严峻复杂的国际形势和巨大风险挑战,如何通过金融开放与合作创新助推产业创新升级,促进实体经济高质量发展,是当下重要议题,对构建新发展格局具有重要意义。

此次论坛围绕“新时代复杂国际环境下的金融合作与创新”这一主题,分别探讨了“全球高通胀的结局:金融危机?经济衰退?多种挑战并存?”“面向2035的中国资本市场发展及具有全球竞争力的开放创新生态建设”“国际货币体系的演变和全球金融治理”“中美金融合作:平衡与挑战”“面向2035的国际经济变局与国家安全”等议题。

深圳市政协副主席吴以环表示,深圳的金融合作向纵深发展,深港金融合作也日益从过去以局部微观技术层面为主上升到以整个金融运行机制的衔接、制度的衔接,金融市场的对接,以及金融流动融合等深层次的合作上。

其认为,科技合作离不开深港金融合作,深圳市政协在10月27日组织召开的专题协商会议上,深港科技合作得到深入探讨,有观点提出,深港两地的政府或授权相关机构联合成立普惠政策的深港合作科技创新的基金,来充分的体现对深港在金融领域的合作和重视,以推动深港科技合作的发展。她表示,服务实体经济是金融的天职和宗旨,也是防范金融风险根本举措,深化金融改革,扩大金融开放,以合作和创新强化金融的监管,实现金融资源的优化配置,可以有效的防范系统性金融风险,最终也是为了促进金融更好服务于实体经济。

全国政协委员、国际金融30人论坛顾问屠光绍指出,二十大的报告既提出了整个国家发展的大方向,比如中国式现代化,也提出了下一步发展的总体要求,比如要高质量发展。那么高质量发展对经济,尤其是对金融提出了哪些新要求?屠光绍表示,当前,经济进入实现高质量发展的新发展阶段,金融服务实体经济就具有了更强的时代性和目前的针对性,以及它的导向性。

中国社科院学部委员、上海发展研究基金会学术委员会主席余永定认为,2022年初,中国政府确定了5%-5.5%的增速目标,并制定和实施了扩张性的财政货币政策。应该说,年初的经济增速目标是合理的、是可以实现的。同时应关注到各种因素的制约,及实际操作过程存在的问题的影响。当前的主要挑战是,如何在最大限度保护人民的身体健康的同时,最大限度减少防疫政策对人民正常生活和经济增长的影响。

余永定讲到,通过提高基础设施投资增速,带动经济增长,是中国扩张性宏观经济政策的最重要特点。基础设施投资资金可以由政府一般公共预算提供,考虑到中央政府显性债务的增加,以及地方层级可能产生道德风险。

其还表示,中国的经验也已一再显示,提高GDP增速可能是降低宏观杠杆率的更有效办法。美联储持续加息,对中国执行扩张性财政货币政策,特别是扩张性货币政策形成制约。为维持中国货币政策的独立性,中国必须允许人民币贬值。“到目前为止,我以为中央银行的“善意的忽视”(benign negligence)政策是正确的。”从短期来看,中美利差会对人民币形成贬值压力。但人民币贬值压力不应该阻碍央行继续执行宽松的货币政策。相信只要中国经济增长能够实现稳定,投资者对中国经济增长预期就会改善,人民币就会实现稳定。

全球局势及通货膨胀将如何演绎?

今年以来,全球环境面临大国博弈升级、产业链脱钩、新冠肺炎疫情等多重影响,俄乌冲突带来的能源、粮食等价格的上涨,与会专家、学者认为,全球通货膨胀的趋势愈发明显。

上海财经大学校长、中共中央政治局集体学习主讲专家、国际金融30人论坛论坛学术委员刘元春表示,从最近所公布的全球的通胀状况来看,不同国家、不同区域的通胀,可能有相似的触发因素,却有不同的衍生路径,这也导致不同国家在治理下一步通货膨胀的过程中,需要有不同的政策。全球通胀的共同原因,多数观点认为受前期刺激政策所带来的经济需求的反弹。其次是供给冲击,特别是由于疫情所带来的供应链的冲击,还有俄乌事件所带来的能源价格、粮食价格的变异。同时应该注意到,初期的通胀冲击所带来的第二轮效应以及价格成本和第二轮价格循环机制。

“第四个很重要也是大家必须高度重视的,就是当发达国家在通胀制度失灵之后所产生的去锚效应,也就是铆钉效应没有了,就导致通胀预期出现漂移,尤其是出现短期的上涨。”刘元春讲到,通胀预期在二季度的时候达到高点,三季度有所反弹。这反映了美联储和欧洲中央银行坚定的加息路径。但外围国家的跟随状况并不是很明显,因为外围国家的整个经济状况与美国存在很大的差别,导致货币政策的分化,下一步通胀的演变路径就会产生一些变化。

深圳高等金融研究院副院长、宏观金融稳定与创新研究中心主任王健同样表示,货币政策对这一轮通胀周期的作用非常有限。美联储在今年开始连续3次加了75个基准点,之前还加了50,不出意外,美联储会继续加息75个基准点。但是没有看到通胀有非常明显的变化,尤其核心PCE等指标衡量通货膨胀没有回到目标2%的水平。未来,高于联储通胀目标的通货膨胀率很可能会长期存在,美联储真正加息的空间也是比较有限。

中央财经大学国际金融研究中心主任、国际金融30人论坛成员张礼卿分析表示,从过去经验来看,美联储加息对新兴市场产生了较为明显的负面影响,不过当前表现有所不同。其表示,当前一些国家,一些新兴市场的确受到了明显的影响,主要的表现是净流出增加,货币大幅贬值。其次是,由于俄乌战争导致了初级产品价格大幅上涨,为出口初级产品的新兴市场国家带来了冗余,从而对冲了资本外流、货币贬值带来的压力。

中国社科院财经战略研究院院长、研究员何德旭认为,此次通货膨胀有几个方面值得高度关注。这次全球通胀是在世界主要发达国家,经历长期低通胀之后,突然出现的一次价格总水平的快速持续上涨。虽然能源和粮食是重要的推动因素,但是各个国家的核心CPI也出现了明显的持续上涨,所以呈现出全面通胀的迹象。但是从长期来看,价格总水平走势可能依然还是取决于技术进步、经济增长,还有劳动力的供给等长期因素的变化。

对于中国市场受到的影响,何德旭分析表示,输入性大宗商品价格变动可能带来冲击,主要影响国内生产的价格指数,同时影响程度还是有限。其次是对债务和金融市场的影响。其表示,尤其是美联储紧缩性的货币政策,可能会通过提高利率来影响金融市场的稳定。例如,美元的利率变化,可能会引起国际资金的流动和货币之间的变化。

全国政协委员、上海市人民政府原常务副市长屠光绍,中共中央外办原副主任陈小工,深圳市政协副主席吴以环,深圳市地方金融监督管理局局长何杰,香港金融发展局主席李律仁,香港中文大学(深圳)协理副校长王丛、香港中文大学商学院院长周林,深圳高等金融研究院学术院长熊伟,中国社科院学部委员余永定,美国彼得森国际经济研究所所长亚当·波森,上海财经大学校长刘元春,香港中文大学(深圳)理事、深圳市人民政府原副市长唐杰,中山大学副校长李善民,中国国际期货有限公司总裁王永利,外交学院院长王帆,深圳高等金融研究院副院长王健等近70位政策制定者、专家、学者、业界代表参加此次论坛。

采写:南都湾财社记者叶霖芳

展开阅读全文

页面更新:2024-04-13

标签:通胀   国际金融   中央银行   金融   全球   科技合作   论坛   通货膨胀   深圳市   深圳   货币政策   中国   研究院   国家   经济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71396.com 闽ICP备11008920号-4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903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