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少君:回归情感,建造心灵的保护区

回归情感,建造心灵的保护区

文/李少君

欧阳江河兄刚才谈到中国诗歌学会2021年度诗选《时间之外的马车》时,作为编者,特别强调选本时间的维度。确实,2021年这么一个特殊的年份,很多事情都发生了巨大变化,在诗人身上留下了痕迹,但在我看来,在这个选本里,我更注重诗歌里情感的积淀。经过疫情,经过世事变迁,诗歌里情感的重要性、诗歌对情感的关注度提升了。

我注意到这本年度诗选非常有意思,写事件性的诗歌不是太多,以前有些选本会比较注重事件性的诗歌。这个选本里面的诗歌,大部分是抒情的,当然抒情有强度弱度的区别。有段时间诗人们曲解里尔克,把抒情之诗和经验之诗对立,其实两者本质是一样的。经验就是沉淀的情感,没有经过情感沉淀的经验是不存在的,也不会被书写。我经常举个例子,你记住的人经历的事,一定是你注入了情感,经过时间的积累它就变成你的经验,凡是你没有情感投射注入的人和事你是记不住的,也不可能被书写。

所以,这本年度诗选就是诗人们的一个诗歌集合体,也是一个情感的共同体。这本诗选由几个部分构成,一部分是编者印象比较深刻的诗歌,这些诗歌肯定是打动了他,大部分是情感上打动了他;也有的是艺术上的新的修辞手段打动了他;还有一部分是他的微信朋友圈里面,他邀请朋友圈的诗人投稿,这个当然就是一个情感圈;此外,为了扩大丰富的广阔的面向,他邀请了他的18位学生参与了编选,最后由他定稿。这本诗选跟欧阳江河兄本身的诗歌追求有一致性,欧阳江河兄是有强烈主观性的诗人,情感的烈度和浓度比较强的诗人,这样的诗歌往往具有情感冲击力。

我把年选里的诗歌基本都看了一遍,感觉还是以抒情诗居多,所谓抒情,就是捕捉情感、编织情感和储存情感。还有抒情叙事融合的一些诗歌,但叙事多半也是为抒情服务的,诗歌的叙事总是带着情感因素的。其中还有不少诗歌,也可以称为感叹之诗。评论家敬文东有个感叹诗学的观点,意思是中国古代很多伟大诗歌都可以称之为感叹之诗。什么叫感叹之诗?里面一定有诗人个人的情感,另外一定有诗人个人的经验,还有诗人对他的情感和经验的一种回味、反思和沉思,这就成为情感的一种沉淀、一种提炼、一种提升,最后变成了感叹,对人生和生活的留恋和品味,可能还有不甘,有些后悔,总之是纠结于心,挥之不去,包含着很多复杂的感受和维度。

《时间之外的马车》这本诗选,我印象特别深的地方,就是很多诗都有着方方面面的情感元素,成长过程中,青春的,中年喟叹的,老年回忆的,对万事万物的,很多诗里都有一种对他者的关注,这就是一种情感的纠缠和珍惜。

我为什么最近特别强调情感对诗歌的重要性呢?三年疫情,世界和生活发生了很多变化,阿甘本说人在各种权利被剥夺之后,就回到了类似动物的状态。在疫情期间被隔离的人都会有这个体会,但人本质上是一个情感的存在,可以把握、控制、组织和保存情感,这是人不同于动物的地方。危难时刻,人对情感的需求是最强烈的,有的时候哪怕很小的一句问候,很轻微的一声关心,有些好久没见到你的人的一句随意的话,都可能感动你。

情感越来越受到关注,《纽约时报》上最近有篇文章,标题就是“全球愈演愈烈的悲伤浪潮”,称研究人员对1965年至2015年约15万首流行歌曲进行分析发现,在此期间,“爱”在前100首热播歌曲中出现的次数约减少一半。此外,盖洛普每年对140多个国家的约15万人开展情感生活调查,去年,消极情绪数据创下新高。

哲学家们也一直在关注此类情况。德籍韩裔哲学家韩炳哲有本书叫《倦怠社会》,倦怠社会是指功绩社会对成功的过度推崇导致出现大量忧郁患者和失败者,人因此变得很冷漠倦怠,按现在的说法是“躺平”“摆烂”。这一现象也与大量强刺激的过度信息轰炸有关,最典型的就是大数据,诺贝尔文学奖获得者奥尔加·托卡尔丘克认为巨大的信息量等同大规模精神杀伤性武器,撕裂个体,而且很多信息是虚假的,虚假信息喧嚣不仅让灵性消失,而且导致人的幻灭感和虚无感。这个过程中的这种持续刺激导致了人的倦怠。只有成功人士才会被关注的,人们对这个社会有一种无力感。韩炳哲还有一本书《爱欲之死》,认为因为过度个人主义,过度自恋,导致人们不再关心关注他者,人类亲密关系断裂,导致爱欲之死。功绩主体也陷入彻底自我中心主义,成为深度忧郁症者。但是,只要爱欲不死,人类就有希望,爱欲需要指向他者,需要心灵默契彼此回应。所以,巴迪欧说“爱情是最小的共产主义”,家庭、团体乃至民族,本身都是情感共同体。

经历了我们这个时代的大部分人都有这样的体会,情感才是人最根本的本质,才是人存在的证明。这些年哲学界有个转向,叫“情感转向”,在语言学转向之后有个“情感转向”。由哲学家斯宾诺莎,经德勒兹等发展,逐渐形成一个“情动”理论,认为人的存在就是情感活动,人的本质就是一种情感行为。情动,就是情感连续流变、时强时弱、绵延不绝、生生不息的状态。我们这个时代为什么会有“情感转向”?我理解,第一是对智能机器人时代到来的恐惧和抵抗。智能机器人能下棋,也能写诗,还能书法绘画,在这样一种情况下,只有情感才能证明人的存在。还有一个就是时代的巨变,让大家感到无能为力,到处都是众生喧哗自话自说自以为是,没有人愿意倾听他人诉说。我们见到过大量的事例,两个从小玩到大的朋友同学,在微信群里一言不合就可以拉黑、踢群,就永不再见,大家感到不可思议,感觉深受伤害。这种精神性的毁灭事件越来越多。于是,人们开始反思,开始小心翼翼寻找真情。为避免伤害,人们开始回到情感,退回到小的情感共同体,爱人、同学、朋友、家庭以及社区等等,乃至诗人这样的共同体,寻求爱的保护区,建造心灵的保护区。

诗歌是情感的储存器,人们可以通过诗歌,来重新建立爱的联系,建构情感的共同体,建造心灵的保护区。我觉得这本诗歌年选,最重要的是2021年这一年里,情感留在我们心中的最深刻的东西,它的历史价值也在这里。若干年之后,要来了解我们这个时代的情感,可能就要翻这个选本。欧阳江河兄这一点做得非常好。我一直有个观点,好的优秀的文学杂志,本质上应该是同人杂志,是情感共同体价值共同体,选本也是如此。所以,这个选本是值得信赖的,留下了情感的积淀,留下了时间的记忆和历史的沉淀。

所以,诗歌在“情感转向”中,可以发挥特别重要的作用,具有特别的意义。诗歌是情感史或者说心灵史中最重要的部分。

——本文整理于在中国诗歌学会2021年度诗选《时间之外的马车》分享会上的发言

(原载于“北京诗局”微信公众号)

李少君,1967年生,湖南湘乡人,1989年毕业于武汉大学新闻系,主要著作有《自然集》《海天集》《草根集》《神降临的小站》等,被誉为“自然诗人”。曾任《天涯》杂志主编,现为《诗刊》主编,一级作家。

展开阅读全文

页面更新:2024-06-11

标签:保护区   欧阳   心灵   选本   情感   爱欲   诗选   共同体   倦怠   江河   抒情   诗人   诗歌   经验   时间   李少君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71396.com 闽ICP备11008920号-4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903号

Top